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鵝廠對阿里緊追不舍,云計算兩極格局會就此固化?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7-21 08:17:20 本文摘自:創業邦

鵝廠2017Q4財報出來后,神秘的“其他業務”以 21.2% 的收入占比貢獻了 34.3% 的增量,超過排名第二的游戲的26.3%,成為了這波財報分析輿論的熱點。

從報表上分析,神秘的“其他業務”主體包括支付和云計算兩個部分。在云計算沒有先發優勢的騰訊憑借游戲、視頻等業務基礎以及開放生態帶來的新客戶吸引能力,在云計算快速發力,短短時間成為僅次于阿里的存在。

看起來,表面熱鬧非凡的云計算領域,越來越呈現出阿里、騰訊兩強唱戲的局面,其原因,是云計算已經開始從強技術屬性轉向強企業服務屬性。

阿里、騰訊“打包”領跑云計算

從業務數據、企業發展重心及行業表現來看,阿里、騰訊已經“打包”對后來者的優勢越來越大。

1、決策層站臺、業務層狂奔突襲

騰訊云“上道”的標志性事件應當屬2016年年中騰訊“云+未來”大會上小馬哥親自站臺,提出了廣為流傳的“云是‘互聯網+’第一要素的基礎設施”理念力挺騰訊云。隨后,騰訊云營收2016當年增長就超過了200%(2016年全年財報披露)。

而關于2017年騰訊云全年營收財報沒有直接披露,不妨綜合各方信息進行猜測。

“科技十點見”《 騰訊云2017年營收有多少?》一文中,這一數字在各種推算后被認為是43億元左右;億歐網則提到騰訊云2017年營收在45億元。《商業周刊》中文版則引用了“科技十點見”的推算,“騰訊云的年營收預計將達到百億元級別”。

而根據騰訊2018年預計營收100億,以及著名的德銀報告所提出的2020年290億營收預計,綜合150%的增長率,2017年45億元的數字也較為合理。綜合以上,可以認為騰訊云2017年營收應當在45億元左右。

決策層的傾向甚至在直接的業務上體現出來,2017年3月騰訊云幾乎白送地拿下了廈門市政務平臺上云服務,除了豐富生態方面的考量,騰訊云“虧血本”的行為沒有決策層力挺是做不到的。

而阿里云可以說是馬云一手扶持而來。2008年馬云在員工非議中堅持看重王堅,一個電商公司在早期的不順中把云計算堅持下來。如今10年后,按馬云的說法,阿里云在2020年要盈利超過100億,超越99%的上市企業利潤。

2、阿里占比下降,但阿里+騰訊占比繼續上升

從全球行業格局來看,阿里云超過google躋身前三是不爭的事實,而在中國市場上,卻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首先,是阿里云市場占比份額的下降。在2017年德意志銀行的報告中,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已經由65%(2016年該年度報告數據)下調至54%,而預計2020年,該份額將進一步下降至40%左右。

然后,是阿里+騰訊云總體份額的上漲。同樣在這份報告中,騰訊當前9%左右的市場份額到2020年將上升至27%。這就意味著,阿里+騰訊的總份額將從61%(54%+9%)進一步上升至67%(40%+27%)。

很顯然,一邊是兩個巨頭之間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從懸殊的45%到較為接近的13%),另一邊則是二者“打包”后市場份額的繼續擴張,占據國內云市場2/3的江山,其他諸多“云”只能共同分享仍可能下降的1/3的份額。從數據上看,阿里、騰訊“打包”領跑云計算的格局已經逐漸形成。

回歸企業服務才是云計算的根本行業邏輯

雖然阿里、騰訊在互聯網里跑馬圈地的格調不太一樣(阿里占有和操作,騰訊入股和賦能),但對“企業”的理解是二者領土擴展共同的需求。而從頻頻的動作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服務已經成為巨頭們的戰略重心之一。

2017年6月騰訊自家產品企業微信上線2.0版本與企業號產品合并,戰略地位在騰訊體系內進一步提升;在投資方面,騰訊則入股了銷售易(CRM)、快法務(法律服務)、星環科技(大數據服務)、驛氪(零售營銷)等企業服務產品。

阿里同樣如此,自有的有釘釘“20萬元開工特權”等動作,此外,商湯科技、七牛云、疊境數字等知名企業服務產品背后皆有阿里的身影。

歸屬于IaaS領域的云計算服務,歸根結底也屬于“企業服務”的一種,在4000萬企業用戶面前,企業服務屬性而非“共享技術”屬性才更能體現和實現云計算的價值,從這個角度思考云計算的發展可能更為合理。

1、IaaS、PaaS、SaaS模糊彰顯企業服務的重要性

自從誕生以來,關于誰才是未來IaaS、PaaS及SaaS三家爭吵不休。IaaS增長最快、體量最大,PaaS認為自己上下承接“地位”重要(雖然它的規模不夠看),SaaS則認為前兩者都是服務自己的。

從商業化角度,三者都希望給予客戶更好的體驗和服務,不斷有剛需性質的上層服務成為下層標配,也不斷有下層服務集成打包升級為上層服務。

 

 

圖:IaaS、PaaS、SaaS融合趨勢(數據來源:艾瑞網)

而這種融合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三者都在服務企業,都是“企業服務”這個行業里的一個產品類型,都遵從類似的邏輯和目標,而不是守著各自獨立王國的“技術派別”。服務的重要性超過技術與硬件設施,企業們更關注它們購買的這些服務對于自身成功的價值。

很明顯,歸屬IaaS的云計算也身在這個大框架之中。

2、B端、C端都成了云計算服務對象

用企業服務而非共享技術的視角看云計算,能得出一些不一樣的結論。

正如釘釘、企業微信這些產品雖然是賣給“客戶”,但十分注重“用戶”體驗一樣,企業服務產品既要考慮B端的價值(主要是BOSS及決策層的認可),又要兼顧C端使用體驗(畢竟,產品還是要靠員工使用和反饋)。

與傳統只強調“客戶”的思維相反,云計算可能越來越依托于C端業務的經驗(盡管和C端業務的模式相差很大)。我們經常能在網絡上聽到程序員、運營者關于公司上云后操作體驗很差的抱怨,在如何讓用戶更好更方便地使用上,云計算仍然需要大量的C端產品經驗。

于是,B端資源整合能力+C端產品經驗這個組合應運而生。看起來,騰訊有QQ、微信兩款分別占據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在服務C端體驗上積累深厚,全球電商排名分列一二名的阿里和亞馬遜也是如此。反觀百度、華為等企業,在C端方面可能都缺乏足夠優秀的產品經驗。

3、云計算從業務視角到企業視角

互聯網產品做“企業服務”,本身就是帶著改造的心態在進行,而不能僅僅做原有業務理念下的一個新工具。

換句話說,做企業服務的云計算,背后可能被期許企業整體價值而非業務的簡化或提升。例如,如何服務客戶、塑造營銷理念、優化產品設計、增強組織管理彈性等。畢竟,在企業服務邏輯下,客戶成功是關鍵的業績導向,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環境讓企業應接不暇,接入的外部服務如果能提供更多價值,其用戶粘性不言而喻。這也是為什么IaaS、PaaS、SaaS界限開始變得模糊的原因。

顯然,觸角伸及互聯網各個角落的阿里和騰訊更有能力去進行這類輸出,在有必要時,它們的云計算可以提供計算之外的諸多關聯價值,例如通過調節云計算架設來優化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部門的關系,這種潛在價值優勢很多時候能夠左右企業上云的選擇。

企業服務做深后,云計算飛輪效應顯現

飛輪,本意指的是一種起步緩慢,但一旦轉動很難停下的慣性動力裝置,這種“飛輪效應”用在從企業服務角度思考的云計算身上同樣十分合適。

1、成本:過“節點”后快速下降

很多互聯網領域都存在著成本非線性下降的情況,在某個用戶量節點之后,新用戶的加入占用的邊際成本極低甚至接近于零,但創造的效益卻等同于之前的用戶,這種現象在C端產品里尤其顯著,出于社交網絡(例如微信)、功能粘性(例如支付)等因素,新用戶不斷進入,舊用戶難以失去,最終優勢越滾越大。

從企業服務角度看云計算,邏輯是類似的。云計算的邊際成本的相對情況如圖所示:

 

 

深入業務內部、關注客戶成功的企業服務擁有極強的用戶粘性,難以失去(更換云計算的成本并不低),而優勢平臺又憑借資源能力和品牌勢能招徠更多客戶,越往后,平臺的壓力越小,給予客戶的上云價格也有更多調整空間(實際上,云計算的價格仍然是競爭的重點之一),留給后來者的生存空間也越小。

2、生態:幾何式業務延展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及社交網絡事業群總裁湯道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3Q大戰后騰訊從低頭做產品中“覺醒”,開始構建與第三方伙伴共同為用戶提供價值的生態,而越來越多合作伙伴進入這個生態之后,建立共同服務用戶的平臺的云服務應運而生。

這說明,云計算剛開始可能就帶有做企業服務的特征,而生態成為其與生俱來的特征之一。

這種耦合生態圈,一般由企業內部開始,例如最早使用阿里云計算業務是淘寶系廠商,騰訊云的大客戶是QQ和微信等。隨后,云計算的企業服務生態發生兩個方向的擴展:

A、垂直整合。同樣使用云計算,垂直行業的需求必然十分類似,平臺能夠整合的垂直領域企業越多,越能推出帶有行業特征的通過解決方案,解決客戶需求個性化(體量越大,這個需求越強)與云計算服務標準化的矛盾。

B、關聯整合。當服務的鏈條上涉及到公司足夠多,云計算就能進行關聯服務的整合。例如,供應鏈金融服務與企業服務生態有著天然的聯系,云計算平臺延伸到產業上下游企業,與金融公司合作很容易介入供應鏈金融,阿里小貸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總之,對于企業客戶來說,一旦使用了某家的云計算企業服務,數據遷移成本、接口變更成本都十分高昂,很可能就和這家云平臺深度綁定在一起。阿里云、騰訊云通過服務自己生態體系中的上下游企業,最容易鞏固自己的原有業務生態。

3、數據:企業服務伴生另外的“B計劃”

BlockChain、Business Service以及Big data是眼下互聯網公司最熱門的B計劃系列。事實上,不論是Block Chain還是Big data,很可能都需要通過Business Service發揮商業價值。企業服務和大數據,已經形成不可分割的伴生關系。

大數據是企業服務中凈值最高的部分,可以增加黏性,延伸多種附屬服務。也因此,騰訊云推出了“數智方略”,包含大數據平臺、智能推薦、數字營銷、數據可視化等大數據產品,為企業及開發者提供完整的大數據解決方案,阿里云則推出了數加平臺提供大數據服務。

很顯然,大數據有明顯的馬太效應,云計算聚集的數據量越大,分析效果就越優秀,越容易得到后來者的追隨。

做企業服務的云計算,不止于“底層資源”

從企業服務角度看,對于企業用戶云計算服務好不好的標準只有一條:能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云計算的意義,從現在來看,是服務于企業,讓它們能夠以互聯網的方式來發展業務,以不斷迭代的互聯網產品支撐企業滾雪球似的成長,以大數據分析支撐客戶新增和留存。

的確,過去甚至當下,云計算的“水電煤”仍然能夠很好地詮釋云服務的含義及其使用特點(按需使用、按需付費)。但是,伴隨著企業需求的變化,云計算也在不斷演進,若只有水電煤,企業只是解除了能源、物料的后顧之憂,產品的生產、運營、銷售、服務等流程并沒有發生質變。

企業對云的需求實際上已經更進一步,應用的快速迭代和規模擴張必須考慮。盡管雙11等承壓成績代表著云計算的輝煌和高能效比,但客戶們較為固定的互聯網產品開發模式(開發、測試、部署,一般需要較長的周期)限制了企業走向滾雪球式增長的步伐,只作為底層資源的云計算顯然無法假手幫助客戶解決這類問題。

因此,未來面向企業服務的云計算,不是讓企業把資源配置管理的工作遷移到線上,而是提供一整套支持開發、測試、運維流程自動化(DevOps)的工具鏈,讓企業構建一個自動化的軟件生產工廠,從此遠離繁瑣的運維工作,只需聚焦核心業務開發,剩下的交給云。

這意味著,云計算不再是水電煤,而與客戶的業務融為一體,企業的應用原生于云上,產品能夠適應業務的靈活性、穩定性、伸縮性以及快速迭代的需求,實現從“云計算適應客戶”到“客戶應用主動適應云計算架構”格局轉變。

 

 

圖:騰訊DevOps流程與傳統研發流程對比(來源:騰訊云官網)

騰訊云和阿里云最近都在主推的DevOps解決方案,就是基于這樣的構想。企業開發者可以快速、可靠的構建和交付產品,顛覆基礎設施預置和管理流程,改變傳統應用程序代碼交付方式,加強軟件發布流程的自動化,讓開發過程環環相扣。

DevOps的出現,本身就說明了企業服務視角下的云計算早已不再是水電煤的時代了,開了這個口子,云計算還會有更廣闊的天地,只是阿里云、騰訊云這樣的領頭羊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關鍵字:格局云計算

本文摘自:創業邦

x 鵝廠對阿里緊追不舍,云計算兩極格局會就此固化?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鵝廠對阿里緊追不舍,云計算兩極格局會就此固化?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7-21 08:17:20 本文摘自:創業邦

鵝廠2017Q4財報出來后,神秘的“其他業務”以 21.2% 的收入占比貢獻了 34.3% 的增量,超過排名第二的游戲的26.3%,成為了這波財報分析輿論的熱點。

從報表上分析,神秘的“其他業務”主體包括支付和云計算兩個部分。在云計算沒有先發優勢的騰訊憑借游戲、視頻等業務基礎以及開放生態帶來的新客戶吸引能力,在云計算快速發力,短短時間成為僅次于阿里的存在。

看起來,表面熱鬧非凡的云計算領域,越來越呈現出阿里、騰訊兩強唱戲的局面,其原因,是云計算已經開始從強技術屬性轉向強企業服務屬性。

阿里、騰訊“打包”領跑云計算

從業務數據、企業發展重心及行業表現來看,阿里、騰訊已經“打包”對后來者的優勢越來越大。

1、決策層站臺、業務層狂奔突襲

騰訊云“上道”的標志性事件應當屬2016年年中騰訊“云+未來”大會上小馬哥親自站臺,提出了廣為流傳的“云是‘互聯網+’第一要素的基礎設施”理念力挺騰訊云。隨后,騰訊云營收2016當年增長就超過了200%(2016年全年財報披露)。

而關于2017年騰訊云全年營收財報沒有直接披露,不妨綜合各方信息進行猜測。

“科技十點見”《 騰訊云2017年營收有多少?》一文中,這一數字在各種推算后被認為是43億元左右;億歐網則提到騰訊云2017年營收在45億元。《商業周刊》中文版則引用了“科技十點見”的推算,“騰訊云的年營收預計將達到百億元級別”。

而根據騰訊2018年預計營收100億,以及著名的德銀報告所提出的2020年290億營收預計,綜合150%的增長率,2017年45億元的數字也較為合理。綜合以上,可以認為騰訊云2017年營收應當在45億元左右。

決策層的傾向甚至在直接的業務上體現出來,2017年3月騰訊云幾乎白送地拿下了廈門市政務平臺上云服務,除了豐富生態方面的考量,騰訊云“虧血本”的行為沒有決策層力挺是做不到的。

而阿里云可以說是馬云一手扶持而來。2008年馬云在員工非議中堅持看重王堅,一個電商公司在早期的不順中把云計算堅持下來。如今10年后,按馬云的說法,阿里云在2020年要盈利超過100億,超越99%的上市企業利潤。

2、阿里占比下降,但阿里+騰訊占比繼續上升

從全球行業格局來看,阿里云超過google躋身前三是不爭的事實,而在中國市場上,卻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首先,是阿里云市場占比份額的下降。在2017年德意志銀行的報告中,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已經由65%(2016年該年度報告數據)下調至54%,而預計2020年,該份額將進一步下降至40%左右。

然后,是阿里+騰訊云總體份額的上漲。同樣在這份報告中,騰訊當前9%左右的市場份額到2020年將上升至27%。這就意味著,阿里+騰訊的總份額將從61%(54%+9%)進一步上升至67%(40%+27%)。

很顯然,一邊是兩個巨頭之間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從懸殊的45%到較為接近的13%),另一邊則是二者“打包”后市場份額的繼續擴張,占據國內云市場2/3的江山,其他諸多“云”只能共同分享仍可能下降的1/3的份額。從數據上看,阿里、騰訊“打包”領跑云計算的格局已經逐漸形成。

回歸企業服務才是云計算的根本行業邏輯

雖然阿里、騰訊在互聯網里跑馬圈地的格調不太一樣(阿里占有和操作,騰訊入股和賦能),但對“企業”的理解是二者領土擴展共同的需求。而從頻頻的動作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服務已經成為巨頭們的戰略重心之一。

2017年6月騰訊自家產品企業微信上線2.0版本與企業號產品合并,戰略地位在騰訊體系內進一步提升;在投資方面,騰訊則入股了銷售易(CRM)、快法務(法律服務)、星環科技(大數據服務)、驛氪(零售營銷)等企業服務產品。

阿里同樣如此,自有的有釘釘“20萬元開工特權”等動作,此外,商湯科技、七牛云、疊境數字等知名企業服務產品背后皆有阿里的身影。

歸屬于IaaS領域的云計算服務,歸根結底也屬于“企業服務”的一種,在4000萬企業用戶面前,企業服務屬性而非“共享技術”屬性才更能體現和實現云計算的價值,從這個角度思考云計算的發展可能更為合理。

1、IaaS、PaaS、SaaS模糊彰顯企業服務的重要性

自從誕生以來,關于誰才是未來IaaS、PaaS及SaaS三家爭吵不休。IaaS增長最快、體量最大,PaaS認為自己上下承接“地位”重要(雖然它的規模不夠看),SaaS則認為前兩者都是服務自己的。

從商業化角度,三者都希望給予客戶更好的體驗和服務,不斷有剛需性質的上層服務成為下層標配,也不斷有下層服務集成打包升級為上層服務。

 

 

圖:IaaS、PaaS、SaaS融合趨勢(數據來源:艾瑞網)

而這種融合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三者都在服務企業,都是“企業服務”這個行業里的一個產品類型,都遵從類似的邏輯和目標,而不是守著各自獨立王國的“技術派別”。服務的重要性超過技術與硬件設施,企業們更關注它們購買的這些服務對于自身成功的價值。

很明顯,歸屬IaaS的云計算也身在這個大框架之中。

2、B端、C端都成了云計算服務對象

用企業服務而非共享技術的視角看云計算,能得出一些不一樣的結論。

正如釘釘、企業微信這些產品雖然是賣給“客戶”,但十分注重“用戶”體驗一樣,企業服務產品既要考慮B端的價值(主要是BOSS及決策層的認可),又要兼顧C端使用體驗(畢竟,產品還是要靠員工使用和反饋)。

與傳統只強調“客戶”的思維相反,云計算可能越來越依托于C端業務的經驗(盡管和C端業務的模式相差很大)。我們經常能在網絡上聽到程序員、運營者關于公司上云后操作體驗很差的抱怨,在如何讓用戶更好更方便地使用上,云計算仍然需要大量的C端產品經驗。

于是,B端資源整合能力+C端產品經驗這個組合應運而生。看起來,騰訊有QQ、微信兩款分別占據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在服務C端體驗上積累深厚,全球電商排名分列一二名的阿里和亞馬遜也是如此。反觀百度、華為等企業,在C端方面可能都缺乏足夠優秀的產品經驗。

3、云計算從業務視角到企業視角

互聯網產品做“企業服務”,本身就是帶著改造的心態在進行,而不能僅僅做原有業務理念下的一個新工具。

換句話說,做企業服務的云計算,背后可能被期許企業整體價值而非業務的簡化或提升。例如,如何服務客戶、塑造營銷理念、優化產品設計、增強組織管理彈性等。畢竟,在企業服務邏輯下,客戶成功是關鍵的業績導向,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環境讓企業應接不暇,接入的外部服務如果能提供更多價值,其用戶粘性不言而喻。這也是為什么IaaS、PaaS、SaaS界限開始變得模糊的原因。

顯然,觸角伸及互聯網各個角落的阿里和騰訊更有能力去進行這類輸出,在有必要時,它們的云計算可以提供計算之外的諸多關聯價值,例如通過調節云計算架設來優化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部門的關系,這種潛在價值優勢很多時候能夠左右企業上云的選擇。

企業服務做深后,云計算飛輪效應顯現

飛輪,本意指的是一種起步緩慢,但一旦轉動很難停下的慣性動力裝置,這種“飛輪效應”用在從企業服務角度思考的云計算身上同樣十分合適。

1、成本:過“節點”后快速下降

很多互聯網領域都存在著成本非線性下降的情況,在某個用戶量節點之后,新用戶的加入占用的邊際成本極低甚至接近于零,但創造的效益卻等同于之前的用戶,這種現象在C端產品里尤其顯著,出于社交網絡(例如微信)、功能粘性(例如支付)等因素,新用戶不斷進入,舊用戶難以失去,最終優勢越滾越大。

從企業服務角度看云計算,邏輯是類似的。云計算的邊際成本的相對情況如圖所示:

 

 

深入業務內部、關注客戶成功的企業服務擁有極強的用戶粘性,難以失去(更換云計算的成本并不低),而優勢平臺又憑借資源能力和品牌勢能招徠更多客戶,越往后,平臺的壓力越小,給予客戶的上云價格也有更多調整空間(實際上,云計算的價格仍然是競爭的重點之一),留給后來者的生存空間也越小。

2、生態:幾何式業務延展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及社交網絡事業群總裁湯道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3Q大戰后騰訊從低頭做產品中“覺醒”,開始構建與第三方伙伴共同為用戶提供價值的生態,而越來越多合作伙伴進入這個生態之后,建立共同服務用戶的平臺的云服務應運而生。

這說明,云計算剛開始可能就帶有做企業服務的特征,而生態成為其與生俱來的特征之一。

這種耦合生態圈,一般由企業內部開始,例如最早使用阿里云計算業務是淘寶系廠商,騰訊云的大客戶是QQ和微信等。隨后,云計算的企業服務生態發生兩個方向的擴展:

A、垂直整合。同樣使用云計算,垂直行業的需求必然十分類似,平臺能夠整合的垂直領域企業越多,越能推出帶有行業特征的通過解決方案,解決客戶需求個性化(體量越大,這個需求越強)與云計算服務標準化的矛盾。

B、關聯整合。當服務的鏈條上涉及到公司足夠多,云計算就能進行關聯服務的整合。例如,供應鏈金融服務與企業服務生態有著天然的聯系,云計算平臺延伸到產業上下游企業,與金融公司合作很容易介入供應鏈金融,阿里小貸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總之,對于企業客戶來說,一旦使用了某家的云計算企業服務,數據遷移成本、接口變更成本都十分高昂,很可能就和這家云平臺深度綁定在一起。阿里云、騰訊云通過服務自己生態體系中的上下游企業,最容易鞏固自己的原有業務生態。

3、數據:企業服務伴生另外的“B計劃”

BlockChain、Business Service以及Big data是眼下互聯網公司最熱門的B計劃系列。事實上,不論是Block Chain還是Big data,很可能都需要通過Business Service發揮商業價值。企業服務和大數據,已經形成不可分割的伴生關系。

大數據是企業服務中凈值最高的部分,可以增加黏性,延伸多種附屬服務。也因此,騰訊云推出了“數智方略”,包含大數據平臺、智能推薦、數字營銷、數據可視化等大數據產品,為企業及開發者提供完整的大數據解決方案,阿里云則推出了數加平臺提供大數據服務。

很顯然,大數據有明顯的馬太效應,云計算聚集的數據量越大,分析效果就越優秀,越容易得到后來者的追隨。

做企業服務的云計算,不止于“底層資源”

從企業服務角度看,對于企業用戶云計算服務好不好的標準只有一條:能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云計算的意義,從現在來看,是服務于企業,讓它們能夠以互聯網的方式來發展業務,以不斷迭代的互聯網產品支撐企業滾雪球似的成長,以大數據分析支撐客戶新增和留存。

的確,過去甚至當下,云計算的“水電煤”仍然能夠很好地詮釋云服務的含義及其使用特點(按需使用、按需付費)。但是,伴隨著企業需求的變化,云計算也在不斷演進,若只有水電煤,企業只是解除了能源、物料的后顧之憂,產品的生產、運營、銷售、服務等流程并沒有發生質變。

企業對云的需求實際上已經更進一步,應用的快速迭代和規模擴張必須考慮。盡管雙11等承壓成績代表著云計算的輝煌和高能效比,但客戶們較為固定的互聯網產品開發模式(開發、測試、部署,一般需要較長的周期)限制了企業走向滾雪球式增長的步伐,只作為底層資源的云計算顯然無法假手幫助客戶解決這類問題。

因此,未來面向企業服務的云計算,不是讓企業把資源配置管理的工作遷移到線上,而是提供一整套支持開發、測試、運維流程自動化(DevOps)的工具鏈,讓企業構建一個自動化的軟件生產工廠,從此遠離繁瑣的運維工作,只需聚焦核心業務開發,剩下的交給云。

這意味著,云計算不再是水電煤,而與客戶的業務融為一體,企業的應用原生于云上,產品能夠適應業務的靈活性、穩定性、伸縮性以及快速迭代的需求,實現從“云計算適應客戶”到“客戶應用主動適應云計算架構”格局轉變。

 

 

圖:騰訊DevOps流程與傳統研發流程對比(來源:騰訊云官網)

騰訊云和阿里云最近都在主推的DevOps解決方案,就是基于這樣的構想。企業開發者可以快速、可靠的構建和交付產品,顛覆基礎設施預置和管理流程,改變傳統應用程序代碼交付方式,加強軟件發布流程的自動化,讓開發過程環環相扣。

DevOps的出現,本身就說明了企業服務視角下的云計算早已不再是水電煤的時代了,開了這個口子,云計算還會有更廣闊的天地,只是阿里云、騰訊云這樣的領頭羊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關鍵字:格局云計算

本文摘自:創業邦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公安县| 山东| 砀山县| 翁牛特旗| 廉江市| 旬阳县| 澎湖县| 萝北县| 宿迁市| 旅游| 剑川县| 邳州市| 弥勒县| 洪江市| 沧源| 太康县| 治多县| 壶关县| 开封县| 台前县| 清苑县| 岳西县| 饶平县| 灌阳县| 扎囊县| 临沧市| 新野县| 南召县| 襄汾县| 喀什市| 合川市| 鹤岗市| 西贡区| 三门峡市| 宁河县| 通化县| 灵山县| 黄龙县| 澄城县|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