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云在云計算領域,如同皇冠一般——它在云服務市場的地位非常特殊,進展落地速度快,接受度高,在云計算總市場的占有率高。而且不同于其他的公共云、行業云,金融云對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更嚴格,是個高門檻的領域。
6月28日,2018百度云智峰會-成都大會上,百度云分享了包括金融云在內的多個領域最佳實踐。中清云聯、信升斯科技、西門子等一批企業到場,聚焦數字四川建設,就金融、工業、農業、零售、服務等行業智能升級進行了探討。
經過這幾年的摸索,百度云已位列國內公有云市場前三。特別是在金融云領域,百度作為云計算市場的后發進場者,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績。
金融云正在成為剛需
“上云”已成為所有銀行、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的迫切需求,同時留給中國金融行業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銀監會要求,2020年銀行業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必須全部遷移至云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于60%。2018年已行至年中,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1年半時間內,銀行業必須迅速作出改變。
監管部門面對新技術態度之所以如此開放甚至是激進,很大原因在于互聯網新興業態創造的交易規模給銀行帶來的巨大沖擊——龐大的交易規模,讓中國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正在成為一個血管狹窄的冠心病患者。
央行在今年3月發布了《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這份報告反映了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2017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608.78億筆,同比增長28.59%,金額達到了3759.94萬億元。移動支付業務375.52億筆,金額202.93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46.06%和28.80%。
新型支付方式(包括互聯網公司推進的移動支付和銀聯推動的閃付)使得小額交易頻發,交易量難以預估,傳統的IT架構已經無法適應。基于傳統架構的直銷和清算系統很容易遇到瓶頸。這就像是血管狹窄,如果不盡快安裝支架,可能會面臨血管爆裂的風險。
百度云金融云具有很強的可擴展性,可以隨時擴容應對互聯網流量變化帶來的影響,對“血管狹窄”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百度云金融云就是它們的“血管支架”。
傳統金融機構面對技術、人才、資金等困難,只靠自己來解決問題并不現實,同時國家層面也多次要求金融機構提高信息化水平。這給BAT切入金融云市場提供了機會,BAT有能力也有愿望為傳統金融機構輸出技術。
為此,百度和中信銀行聯合發起的百信銀行,正是在銀監會全面開展國家金融改革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今年3月銀監會又牽頭要求16家金融機構成立一家金融云公司,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以及五家股份制銀行均參與其中。
據Gartner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是2066億美元,其中金融云的份額超過20%,并在不斷擴大中。而根據計世資訊2017年8月的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已經有接近40%的金融機構開始嘗試將IT業務搭建在云上。
隨著銀監會的時間紅線進一步緊逼,接下來,無論是金融云占云計算市場規模的比例,還是金融機構上云的比例,都只會越來越高。
百度云正在成為骨架
金融云不止在成為“心臟支架”,甚至在成為骨架——我之所以要用“骨架”這個說法,是因為金融云不僅僅起到了擴容的作用,甚至還在內在機制上推動了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組織架構變革、乃至體制改革。
金融云就像骨架一樣,決定了金融機構的血肉脈絡走向,百度云和百信銀行、廣發銀行、銀聯商務、泰康保險等知名金融機構的深入合作能證明這一點。
1、在基礎架構和創新架構層面,百度云可以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夯實技術基礎,實現分布式架構和彈性部署,讓金融機構面對交易波動時更靈活。
傳統銀行的部署模式是將眾多系統部署在自己的數據中心,一套系統就要單獨配置一套專門的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當計算能力不夠時,銀行只能不斷地做計算機疊加、建集群;當機房閑置時又會使計算機利用率低下,浪費運算資源,增加運維成本。
在和百信銀行的合作中,百度云為百信銀行提供了分布式架構,并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能力,在半年時間內幫百信銀行積累了百萬授信用戶。
分布式的架構下,百信銀行可以通過自動化運維工具、自動化應用部署、自動化測試,實現敏捷開發,這是很多傳統銀行不具備的能力。在這樣的架構下,百信銀行也能像互聯網公司一樣每周一次不停機發版,做到快速迭代、快速試錯。
分布式架構和彈性部署,其實是改變銀行這個“錢老大”笨拙、沉重的歷史組織架構的動力。百信銀行的成功嘗試,可能也是讓銀監會繼續牽頭要求國有四大行等16家金融機構成立一家金融云公司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