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IT人,很多都經歷過這樣的情形:使用X家的操作系統,B家的應用程序,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兩家互相推諉的現象。那么云計算的背后,有多少服務商參與呢?出現問題該怎么辦?
性能分析是IT運維的日常工作,基于排除障礙或優化的目的,IT人都會對系統進行性能分析。然而在云計算形態下,性能分析及故障處理正在變得復雜。
請看這樣一個案例(本文基于真實案例對故事情節進行了適當處理):某日,一IT人M受朋友之托(S公司),檢查S公司使用的云計算(A公司提供)服務性能問題,因為其作為客戶和云計算服務商(A公司)出現了爭議,A公司認為S公司所在網絡有嚴重性能問題,因此不能良好的訪問其提供的服務,而M則認為A公司的云部署架構不良導致了性能問題。S公司的負責人和IT人M非常熟識,深知其功力,因此請M指導S公司的IT團隊進行檢查判斷,以期獲得良好的使用體驗。M受托后,對網絡帶寬、路徑、時延、路徑等技術問題(帶參數ping、tracert)進行了初步檢查,發現A公司提供的服務,會重新指向B公司,以獲得B公司提供的waf服務。最終的檢查結果不再細述,我們依然從中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現象,參與云計算的服務商體系會越來越龐大。
云計算隨著功能、性能、安全,以及行業劃分,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最終用戶在獲取一項基本服務的背后,有若干服務商隱形的參與的服務的提供(例如:抗DDoS、防火墻、SaaS、IaaS等),而當使用者面臨一個故障時,他/她很難判斷出這個故障是服務商的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何況使用者到云計算服務商之間還有網絡運營商的存在。而這種現象不僅僅是降低了使用者的體驗,對于云計算提供商而言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云計算廠商面臨的挑戰是應對復雜的外包環境,甚至是層層外包,如何協調管理和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