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Kubernetes第一版于2015年7月發布以來,其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兩年,開放式社區在發展這個容器管理平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個平臺的采用率空前高漲。
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Kubernetes的工作和進步才剛開始。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人們看到了幾個重大項目的實現,使得Kubernetes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重大的進展,一些行業領先的科技公司聯合起來支持這個平臺。
Kubernetes和容器的興起,為組織帶來了更好的機遇。許多組織正在轉向全面的云策略,以利用云計算提供的靈活性和速度,并為其添加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高級功能。容器通過幫助開發人員快速創建新的云原生工作負載,并將其傳統工作負載快速遷移到云端,使其現代化并以新的方式保護它們,從而幫助組織盡可能順利地實現這種轉換。
在接下來的一年或更長時間里,人們可以期待看到圍繞平臺創造的創新成果。這是由于開放社區的支持,以及如何使用Kubernetes架構的重大進展。
Kubernetes和開放社區的力量
IBM公司是Kubernetes的早期采用者,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和應用程序轉移到云端,了解其發展非常有趣。作為一個快速穩定的生產級應用程序平臺,Kubernetes這個項目非常出色。這種強度和穩定性已經引發了一些建立在Kubernetes基礎上的舉措,并且顯著地改善了它的功能。
Istio是IBM、Google和Lyft公司開放的服務網格。Istio匯集了這三家公司最好的內部技術,在Kubernetes之上提供管理和安全層,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種連接和保護不同容器和微服務網絡的方法。
開放社區中的開發人員和工程師一直在努力開發:Google和IBM等公司的團隊也一起構建,并開源Grafeas,Grafeas是一個用于解決多個敏捷團隊同時構建容器時出現的安全問題的工具。 Grafeas的靈感來自于現實:由于Kubernetes等容器和編排工具使得軟件開發充滿活力,但也使得應用程序更容易出現安全漏洞。
而幾家行業巨頭再次與開放社區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多個團隊將其最好的容器安全專業知識用于開發這個工具,以增強開發人員在使用容器進行構建時的可見性和安全性。這些進步使這些團隊能夠將應用程序投入生產,充分利用Kubernetes和容器提供的優勢,其中包括數據可移植性、敏捷性、速度。
Kubernetes和容器的臨界點
很顯然,人們正在以微服務和容器的方式向云端方向發展。對于開發團隊和組織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從哪里開始。許多企業正處于采用容器生產的早期階段,并決定將哪些工作量轉換為容器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很多團隊還沒有準備好向云端和容器的遷移。但是,這又是Kubernetes所在的另一個領域。人們現在可以使用Kubernetes來構建和提供私有云功能,以反映公共環境的敏??捷性和速度。使用容器架構,企業可以快速部署內部平臺,從而可以輕松地跨系統集成和移動數據,同時確保防火墻保護的敏感數據的安全。
這種向Kubernetes提供私有云和公共云環境的靈活性將繼續保持增長,特別是隨著開放社區不斷提升工具功能,以增加其安全性和可擴展性。隨著企業以不同的速度遷移到云端,這種選擇范圍和Kubernetes功能的增加在將更多工作負載遷移到云端時起到關鍵作用。
容器也為應用帶來了新的安全級別。以前常見的想法是,使用容器來構建應用程序會降低安全性。像Grafeas這樣的項目和不斷掃描和監控容器的新功能已經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增加容器的安全性,使人們發現了一個主要的優勢:由于應用程序可以分解成許多不同的安全部分,所以黑客的攻擊面非常有限。這消除了許多公司在轉向采用容器和云端戰略時所面臨的最后一道障礙。
今年10月,當Docker公司宣布可以使用Docker Swarm和Kubernetes部署Docker容器時,Kubernetes在其背后的推進進一步得到驗證。長期以來,其被視為在一個平臺或另一個平臺之間的選擇,這一舉動標志著Kubernetes在行業內的完全統一,并且它繼續擴大了開發商在容器方面的選擇范圍。
保持Kubernetes的開放能力
Kubernetes平臺的未來成功在于其保持開放的能力。為了充分開發并發揮其潛力,至關重要的是它能夠跨所有平臺進行互操作,從而使社區中的開發人員能夠建立和創新標準基礎。
為了支持這一點,云原生計算基金會日前宣布推出認證Kubernetes一致性計劃。與開放社區的許多技術領導者共同完成此計劃,以確保在任何認證的Kubernetes版本或平臺上運行的工作負載與其他版本保持兼容。
顯而易見,開放治理和協作仍然是創新的關鍵驅動力。發展任何技術的最好方法是引入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樣的想法越多,開發的項目就會更健康、更成功。
這種方法是Kubernetes如此快速地如此成功以及為什么會繼續產生影響的核心。這是企業團隊和繼續投資Kubernetes的社區共同塑造這一技術的原因,也是企業開發人員將更多數據和應用程序轉移到容器時對這些需求和挑戰做出的回應。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