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6年的云計算市場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各家繼續跑馬圈地之外,價格戰可謂是行業的主旋律。不得不說,在市場競爭中,價格依然是最有效的競爭手段,沒有之一。
以亞馬遜AWS為例,自2006年發布至今,亞馬遜AWS共宣布了50多次降價,最新的一次降價就在月初:亞馬遜AWS宣布從12月1日起調整其部分存儲類產品的價格,涉及變動的有S3標準存儲和Glacier低成本歸檔存儲。其中S3標準存儲的價格降幅達 28.13%,不過,該價格僅針對 500TB 以上的存儲用戶,并且僅限美國東部(弗吉尼亞北部),美國東部(俄亥俄),美國西部(俄勒岡)和歐盟(愛爾蘭)數據中心可用。
相比較亞馬遜AWS,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阿里云同樣也在加速降價進程。12月15日,在云棲大會廣東分會上,阿里云宣布了新一輪降價策略:新用戶華南區云服務器優惠至7折,中國各大區云數據庫全系調價,平均降幅20%。云服務器獨享實例最高降幅30%。除此之外,阿里云還在會上推出了“免費套餐”計劃,獲得邀請碼的新用戶可在半年內免費使用30余款云產品。這已經是過去一年內阿里云的第18次降價。
即便如此,不管是亞馬遜AWS還是阿里云,其最新一個季度的營收都獲得了飛速的增長。為何云服務頻頻降價不僅不會賠錢還能加速增長?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一、云服務是典型的規模經濟。
說到規模經濟,很多人都會想到電子商務、軟件開發,甚至是三只松鼠。電子商務和軟件有著非常相似的贏利模式:除此搭建平臺或者進行軟件研發的成本都非常之高,但用的人越多,其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就會被持續攤薄,而其盈利能力反而會持續增加。
賣零食的三只松鼠則是走的另外一條規模經濟之路:走量!很多做干果的人都知道,那些在網上賣干果的商家其實屬于微利經營,他們往往一袋零食只賺幾毛錢,可一旦形成規模效應,薄利多銷,它的營收一樣會很客觀。
對比來講,云計算幾乎占齊了這兩種模式。云計算初期數據中心建設、軟件開發的成本較高,但用戶量增加之后就會攤薄這一成本;而云服務提供商們則借助持續降價來吸引更多用戶加入,哪怕只有微利也能靠走量獲得不菲的營收。
二、云服務同樣遵循摩爾定律
眾所周知,在科技行業,摩爾定律幾乎就像是力學中牛頓定律一樣。所謂摩爾定律,就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
云服務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因為云計算最基礎的服務依然是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事實上,這三者都遵循一定的摩爾定律。如果你不理解,生活中的許多場景都能告訴你,比如,電腦性能越來越強,但價格基本變化不大;硬盤容量越來越大,價格同樣也沒有變化;在網絡層面,手機流量費用每隔一段時間也會有所下調。
綜合了計算、存儲和網絡等資源的云服務自然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因此,那些云服務廠商們即便降價也不會有所損失:因為他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樣也遵循摩爾定律。
三、云計算成為新興技術基礎
在2016年,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都成為科技業炙手可熱的新興技術,不僅如此,視頻直播、無人駕駛、企業數字化轉型……幾乎所有的技術創新都是基于云計算的支持所展開。云計算正在成為科技業的水和電這樣基礎的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云計算應用會更加走向普及,另一方面云計算的技術紅利也會催生更多的技術創新,而這些技術創新又會反哺云計算,推動云計算的發展和進步。在這種情況下,云計算自然也會走入降價周期。
以人工智能為例,現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讓云計算的運維服務越來越趨于自動化,這就意味著無人值守的機房將會越來越多,軟件的升級、數據的遷移甚至是漏洞監測、故障排除等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完成,一個人可能可以通過遠程的方式管理數個大型數據中心。這就會大大降低云計算的成本。
正是由于以上幾個原因,云計算越普及、價格反而越低;這里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云計算巨頭大著恒大。那些云服務優秀的企業,用戶增長速度快,因此在降價的頻次和幅度上也會更大,而降價又會吸引更多的用戶涌入,來增大云服務的規模效應。
對于云計算巨頭來說,降價既順應了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順應了市場競爭和用戶應用的需要。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在筆者看來,2016年,云計算已經邁過“奇點”,進入快速普及階段,用戶開始大量采用云計算服務,而那些云計算巨頭的營收增長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可以預見的是,在即將到來的2017年,云計算的普及將會繼續加速,價格也會隨時迅速下調,與其說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倒不如說這是技術創新和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