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存儲服務“任意”挑選
云服務提供商根據客戶對數據的訪問需求會提供三個層次的訪問服務,提供不同層次的存儲收費模式。第一種是標準的存儲服務,其成本最高,但可以滿足用戶經常訪問的需求;第二種是訪問性稍差點的模式;第三種是不常訪問的模式,針用戶對想要保存卻很少需要訪問的數據。一些用戶為所有數據使用最昂貴的存儲服務,卻很少訪問其中大部分數據,因而支付過高的前期費用;有些公司對需要經常訪問的數據使用了成本較低的服務,最后需要數據時,只好為訪問這部分數據支付高得離譜的費用。
云服務提供商很樂意提供這三個層次中的任何一種模式,因為要是公司客戶沒有認真考慮特定的數據需要哪種層次的服務,它們就能賺到錢。
配置過度和配置不足
配置過度司空見慣,許多應用程序管理員往往高估企業在應用程序方面的需求,進而云服務提供商最大限度地為其提供虛擬服務器,這個結果就會變成一筆虛高的成本,會悄悄積少成多。雖然可以減少服務器數量,但是通常無法立即弄清楚需要多少臺服務器才更合適,在此之前,公司會為過多的云資源掏冤枉錢。
相比配置過度,配置不足更容易被發現并解決,因為它通常意味著服務的性能不可接受。雖說更容易找到配置不足的云服務,但是提出為業務運營配置合理數量的資源所需的資金這項任務卻要困難得多。
沒有附加條件的免費云服務“引人注目”,設備收費導致過高成本
據了解許多云提供商喜歡向潛在的公司客戶提供“免費”的云服務,甚至用于未授權的IT用途。但是超過一定的界限,免費服務就會變成計費服務。一些免費云服務還有沒有注明有效期,管理員或企業用戶常常沒有認識到自己早已超過了免費服務提供的范圍。
一些云服務提供商的亮點之在于提供一系列不同的虛擬網絡和服務器實例供客戶挑選,作為虛擬設備來“租賃”。負載均衡系統、VPN集中器、數據庫及其他資源都預先裝入,它們立即就可以啟用。但是除非你知道這些設備的使用到底多經常、多頻繁,否則選擇實例大小或支付模式就可能困難重重。可以訂購好多配置的設備,還可以根據數據速率、存儲大小以及每小時或每年的軟件費用等因素來計費。從長遠來看,不知道從設備那里到底需要什么會導致過高的成本。
陷入“上線免費,下線收費”窘境
由于用戶對IT需求增多,原先的云服務提供商可能逐漸不能滿足其需求,如果用戶試圖從一家云服務提供商遷移到另一家提供商,很快會認識到當初免費遷移到云的所有數據現在需要花一大筆錢才能備份下來。
啟用后置之不理,排除故障不及時
太多的運維人員一定會給企業帶來大筆開銷,最終勢必會出現的一幕是,為某個用途啟用了服務器實例,用完后永遠不再使用。有時云管理員相互之間并不溝通,也不定期執行系統審查,結果服務器實例很散亂,然而這是云服務提供商最喜聞樂見的,提供商啟動閑置的虛擬機根本不用花一分錢。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這些毫無目的的服務器一直閑置不用,提供商依然可以向你收取大筆費用。
在選擇云服務提供商時,許多企業用戶的內部工作人員常常對云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倉促與服務提供商合作。合作過程中溝通不暢、相互推諉以及遲遲沒有發現和排除復雜技術問題的根源,這些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排除故障本來是一項基本程序只需付出低廉的成本,但卻常常被忽視。以至于排除故障變得更復雜、更費時,它最終變得成本極其高昂。所以用戶在選擇和使用云服務時,要進行一場“徹查”:溝通、整理和審查,弄清楚原本可能不易察覺的隱性成本,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用戶只有徹底掌控這些因素,對某些環節會產生現隱性成本一清二楚,才能真正有可能降低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