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3 月,李世石大戰 AlphaGo 前夕,Google Research 高級研究員,Google Brain 團隊負責人Jeff Dean 召開了一場發布會,可能由于比賽在即,眾多媒體并沒有對這場發布會太過關注,但 Jeff Dean 卻透露出 Google 的重大戰略思考:將包括 AlphaGo 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云計算平臺,成為一種「更高級的云計算」。
無獨有偶,在上周阿里云的云棲大會上,即將成立 7 周年的阿里云不僅發布了新的品牌標示,還將一款名叫 ET 的人工智能產品帶到了云棲大會的舞臺,現場演示里,ET 完成了看圖說話、模擬演講人語音說話/唱歌、自然語言搜索等多個交互。根據阿里云首席科學家周靖人的介紹,ET 的背后運用阿里云的諸多人工智能技術,包括圖像視頻識別、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自然語言處理等等。
云計算早已成為當下 IT 產業發展的推動力之一,而 Google、阿里云將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云計算放在一起討論,凸顯出兩大巨頭對于云計算未來的戰略部署,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點,云計算到底改變了什么。
云計算改變了什么
過去十年的 IT 產業就是云計算逐步「饞食」傳統 IT 企業的十年。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臵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按照上面的定義,云計算給世界帶來的最重要的變化就是企業 IT 交付方式或者說 IT 運作方式的變化。
其一,按使用量付費,使得企業不必一次性地購買過多硬件設備;
其二,基于互聯網訪問,企業甚至都不用買硬件設備;
其三,資源池模式:傳統的服務器硬件均實現「資源池化」,可簡單理解為每個硬件都可以按需采購,自由組合;
其四,管理成本降低:由于對硬件依賴減少,所有服務都通過互聯網獲取,因此,企業 IT 的人員成本大大降低;
云計算的這些優勢帶來的顛覆性的效應。正是在云計算的幫助下,只有 13 名員工的 Instagram 快速崛起,并以 10 億美金下嫁 Facebook,創造了互聯網的造福傳奇。與此同時,依托云計算業務,亞馬遜成為全美第五大上市公司,在中國,云計算業務成為阿里巴巴最新一季財報里的亮點:在連續多個季度三位數增長后,本季度云計算業務收入達12.43億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156%,付費客戶數則同比上升119%至57.7萬戶。
顛覆者的贊歌總是和被顛覆者的墓志銘寫在一起,那些傳統 IT 服務提供商,不管過去多么強大,都不可避免地敗下陣來:IBM 轉型、惠普分家、戴爾退市、EMC 賣身、甲骨文和 SAP 艱難云化.....
云計算在改變傳統 IT 行業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受到 IT 新趨勢的影響。
誰又在改變云計算
如果以 2006 年亞馬遜推出 EC 2 作為云計算的起點,那么到現在也僅僅是 10 年時間。這個 10 年里,人類迎來了移動互聯網從無到有,也見證了蘋果崛起與諾基亞消失,在移動互聯網的助力下,大數據時代悄然到來。根據 IBM 2013年的一份報告,當年在全球的數據中,有90%是最近兩年內產生的,而 2011-2012 同時也是 iPhone 逐步占領世界的「攻城拔寨」階段,由此凸顯移動互聯網對于大數據的意義。
其次,傳統的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算法逐步「蘇醒」。在 2012 年的圖片分類競賽 ImageNet 上,以深度神經網絡為技術支撐的研究團隊奪得第一,并將錯誤率降低到 20% 以下,讓包括 Google 、Facebook 等互聯網巨頭震驚不已,隨后,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大了對深度學習的投入力度,并逐步被運用在各個產品里。
如果說云計算的前十年是讓傳統 IT 服務徹底云化,讓創業者和企業 IT 人員擺脫對服務器、CPU、GPU、存儲的依賴,從而輕盈創業或靈活管理。那么,云計算接下來的十年,勢必是和數據、人工智能息息相關。創業者或許還會在云端開發一個照片分享的社區,但絕不是僅僅是因為這項云服務的價格和穩定,而會更多地考慮云服務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比如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等給自己產品帶來的提升和優化。
從這個角度去看,不管是 Jeff Dean 對于 Google 人工智能的優化,還是阿里云剛剛發布的 ET,都可謂「責任重大」。阿里云總裁胡曉明更是直言:「 ET代表的阿里云的人工智能技術,同時也是阿里云對未來的態度。」
當智能、大數據遇到云計算
云計算的巨頭們當然不能放過這個「風口」,亞馬遜、微軟、Google 先后將大量涉及到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絡的算法融入到云端服務中。2016 年年初,阿里云發布的「數加」平臺,則將大數據分析融入到云端,20 多款產品覆蓋了數據采集、計算引擎、數據加工、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應用等數據生產全鏈條。而此次 ET 的發布,則是人工智能步入云端的開始。
更進一步來看,阿里云對于數據、智能和云的結合有三層架構:底層的依托 CPU/GPU集群;中層則是機器學習算法框架和分布式計算技術;上層有智能交通、智能物聯網、智能視頻云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
事實上,ET 并非阿里云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第一次嘗試。早在今年4月份的《我是歌手4》總決賽,ET 的前身小 Ai 就準確預測了冠軍得主,隨后,小 Ai 還「入職」螞蟻金服、阿里巴巴集團、吉利汽車,擔任接線員工作。在阿里云首席科學家周靖人看來,ET 已初步具備聽、說、看的感知能力,并能夠在交通、工業生產、健康等領域輸出決策。ET 的這些能力會成為各個單獨的產品模塊,開放給開發者們,比如你還是要開發一款照片分享的應用社區,在完成云端基礎架構(比如服務器、網絡帶寬、存儲)搭建之后,開發者可以加入「通用圖像分析」來提高鑒別社區內不雅照片的能力,利用「機器學習」的模塊進一步完善數據分析機制,而「智能語音」則可以在用戶搜索的體驗設計上錦上添花......
這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時代新的創業圖景,尤其是對中國的開發者來說,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創新早已不再局限在「C2C」,在社交、支付、電商領域早已領先世界,而基于云端的創業能夠快速完成業務部署,并且可以利用「無邊界的云端」順勢拓展到其他海外市場,已經占據中國公有云市場 70% 的阿里云,也會年底在歐洲、澳洲、中東和日本新開四個數據中心,加上之前的香港、新加坡、美西、美東和中國大陸,形成遍布全球的云服務平臺,這對立志出海的中國開發者們,意義重大。
云計算用十年時間幾乎改變了整個 IT 產業的格局,傳統的寡頭沒落,新一代王者正在崛起。2016年4月,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預計,阿里云年度凈收入超過 Google 云計算平臺,與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形成云服務「3A」競爭局面,隨著亞馬遜 AWS 正式入華與阿里云的海外擴軍,「3A」的戰爭或許將持續升級,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云計算 2.0 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