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眼看著SDN,NFV和OpenStack在世界各地的運營商紛紛開始落地。筆者在上篇文章中還預測要有一年左右才會看到靠譜的運營商案例,沒想到落地的速度比想象的快不少。喜大普奔。這其中的商業原因,技術原因分析起來非常有趣,讓筆者醞釀醞釀再講。這篇文章,筆者想先聊一聊私有云和SDN。筆者沒有站在任何陣營來做空或者做多私有云,只是從筆者所見到的有限的案例里,從技術細節中脫離出來,管中窺豹。筆者會以三本書為線索展開這篇文章。
第一本書,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講Google是如何管理IT基礎設施的。對于非互聯網企業來講,這本書基本可以算半個科幻。里面涉及到的組織架構,開發運維流程是創立之初企業基因的一部分,傳統企業是學不來的。而最前沿的互聯網公司卻基本都長這個樣子了。在這本書的基礎之上,筆者想說說自己對新興互聯網企業的觀察。一個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大概會經歷這樣幾個階段:1) prototype階段,這個階段的公司以快速的產品迭代為最明顯的特征,他們會更傾向于選擇PaaS甚至SaaS,一切都是為了以最快的速度驗證商業模式。這個階段的企業和SDN沒有任何關系。2) scale up階段,這個階段的公司用戶量開始急速增長,企業開始使用公有云提供的IaaS和PaaS。在筆者所看到的最前沿的互聯網企業里,應用已經被當作cattle在養了,并且企業希望盡量推遲應用中pet的出現。于是在這樣的公司里幾乎全是開發,而沒有運維。這個階段的企業和SDN也沒有任何關系。3) 企業如果能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已經在邁向獨角獸了。應用中的pet越來越多,在公有云上的花費成為天文數字。企業開始認認真真的思考建立私有云,嘗試把一部分業務從公有云上遷移下來。我們所熟知的不少獨角獸公司就處于這個階段,甚至已經經歷了這個階段。OpenStack等技術一直到這個時候才進入這些公司的視野。作為私有云必不可少的一環,SDN在這個階段的互聯網企業里迎來了一個機會。
第二本書,Crossing the Chasm講如何向主流的企業用戶銷售新技術和新產品,最精彩的部分是關于如何跨越銷售驅動到市場驅動之間巨大鴻溝的論述。互聯網企業畢竟是少數,傳統企業才是最大的金主。傳統企業往往都有自己IT基礎設施,由CIO負責研發運維。由于即成的企業架構,思維慣性,財務及安全等原因,這些企業會非常自然的繼續選擇傳統的招標采購流程來對IT基礎設施進行擴容,并且會非常謹慎的嘗試一些類似私有云,微服務之類的新技術。SDN在這些企業里迎來了第二個機會。
面對以上兩個機會,企業究竟會經歷一些怎樣的事情呢?第三本書The Phoenix Project以一個CIO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傳統企業發布一個全新在線服務的故事。這本書的結局很慘痛,項目完全失敗,CEO最終決定將IT全部外包。這本書在筆者所在的圈子里很火,大家現在都以phoenix project來代指那些向私有云做技術轉型失敗的企業。筆者會在以后的文章里講講我經歷/聽說過的或成功或失敗的向私有云轉型的案例。這篇文章,筆者想進行一個思想實驗:對于那些向私有云轉型失敗的企業而言,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筆者能想到三方面的后果。第一,企業會退回到傳統的IT基礎架構,繼續采購傳統的設備,繼續依賴繁雜的運維流程。第二,CIO的預算會流向其他部門,而其他部門會繞過IT,直接采用第三方的PaaS,SaaS來支持業務。第三,企業對新技術的接受會更加保守,而這些失敗案例的示范作用會讓其他企業裹足不前。私有云是SDN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而向私有云轉型是一件復雜的事情,不光需要廠商給力,還需要企業自身在技術積累,公司架構,軟件形態,運維方式等方面作出調整。伴隨著openstack和各路SDN方案的成熟,市場正處在私有云/混合云落地的關鍵時刻。這個時間窗口非常寶貴,只有讓更多的企業轉型成功,才會讓這個時間窗口開放相對更久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