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工商總局在成都召開農資市場監管工作研討會,針對當前農資市場的新變化和農業生產的新形式,會議明確工商系統要積極構建 “依法監管、信用約束、技術支撐、社會共治”的農資市場監管新格局;探索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加強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提高假冒偽劣農資的發現追溯能力,實現農資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新型監管體系。
現有模式難以全面顧及“在‘2016紅盾春雷行動’中,我們共抽檢了10批次化肥,4批次農膜,化肥有5批次不合格,農膜全合格,對不合格商家已進行了公示和處罰,但這僅僅是浩瀚農資市場中的一個微小縮影。”6月22日,隆昌縣工商局市場監督管理股股長曾良友一邊忙著熟悉各類農資產品信息一邊向記者坦言,農資市場關系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生產安全,但要對其進行有效監管和預警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截至2015年底,我省有126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交易額1780億元;有3847家農貿市場,成交額1577億元。從全省來看,農資經銷商眾多,農資產品按照批次來分類,更是數量巨大。且農資流動性大,在此背景下要實現無縫式監督管理,其難度可想而知。”省工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工商系統監管農資市場主要依靠兩種手段,一是紅盾護農專項行動,二是對重點區域、重點品種和重點廠家的農資進行全年化抽檢。
近三年來,全省共檢查各類農資市場13926個 (次),檢查農資經營戶19.42萬戶(次),查處農資違法案件3125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54.5萬元。通過不斷的市場抽檢和日常監管,全省農資市場得到了有效凈化,農資產品的質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但即便如此,也出現了不少漏網之魚。
大數據云計算被寄予厚望“面對時刻變動的海量農資信息,要實現有效監管,就應該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監管的有效網絡。”在農資市場監管工作研討會上,大數據、云計算式的農資監管形式被與會者寄予厚望。
“目前我們已初步建立了農資市場監管的網絡平臺,在結合農資經營主體和農資商品信息錄入的基礎上,我們正在完善農資經營市場、農資商品質量監測等信息的錄入。”省工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省工商部門正利用現有的農資監管系統和網絡交易監管平臺,借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對重要商品及生產資料的經營主體進行監測和分析,及時發布風險預警,強化農資市場監管職能。
此外,我省還在全面推行農資商品準入管理制度,嚴格農資商品的市場準入,督促農資經營者建立和完善進貨查驗、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制度。
同時工商部門還鼓勵和支持信譽好、規模大的農資企業到鄉村開展農資連鎖經營,推廣農資銷售與技術指導相結合的連鎖店。通過深入實施農資商品商標戰略,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用合同建立穩定的農資采購渠道,推進農資市場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完善農資市場監管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