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來,谷歌一直在促進云計算生態圈的發展,也見證了這個領域的許多變化,過去的12個月也不例外。從容器的廣泛應用到多重云應用程序,2015年真可謂是是云計算的轉型年。近日,谷歌將云計算這一年的發展變化作了如下總結:
企業認識了云:對于大部分組織而言,云計算不再是“是否” 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據最新估計,34%的企業計劃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將超過60%的應用托管到云上。大部分供應商估計也已經采取了措施支持企業負載。
容器迅速成為主流:甚至在一年之前,許多開發人員都還沒用過容器。但在2015年,容器不僅用于測試,而且還在生產環境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2015年容器應用增長了5倍。這部分得益于Docker和Kubernetes這類開源技術。
大數據需要大見識:2015年,大數據名實不符。調查顯示,77%的組織都認為他們的大數據&分析部署失敗了或者沒有達到預期。原因很清楚,就是大數據復雜度高。當然,孤立的團隊、高維護成本的設備和缺少更好的工具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原因。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可能就是要有更便于數據科學家使用的工具和數據——他們的領域知識可以釋放大數據的真正價值。
機器學習人人可用:機器學習的潛在好處早就得到證明了。而現在,計算機和數據中心處理能力的增加最終使這種潛能成為現實。開源軟件庫(如TensorFlow)也推動了機器學習的發展。
IoT的未來:談及IoT,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消費者。但實際上,企業才是最大的IoT使用者。據估計,到2019年,在233億連接設備中,企業市場將占91億。這意味著,基于流的數據處理將成為任何IT戰略的關鍵部分,人們對Google Cloud Dataflow和Apache Spark這類技術的興趣也會相應地增加。
API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壯大起來:向開發人員按需提供應用程序服務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諸如Twilio和Okta這類“獨角獸”公司的出現就是證明。
混合云出現:多重云架構已不新鮮,新鮮的是多重云編排工具(如Kubernetes和Spinnaker)的部署速度。據估計,到2017年,50%的企業將采用混合云。
此外,隨著云平臺生態圈的發展,市場合并加劇。例如,Racespace證實,將從提供云服務向為第三方提供云基礎設施轉型;而惠普將關停Helion。最后還有一點,就是環保潮流。客戶希望他們的云綠色環保,而爭論點在于,如何將大型的、泛區域數據中心的環境效益帶到本地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