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6s發布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全球各地都出現了消費者排隊搶購的現象,如今看來,喬布斯的偉大之處,不在于給世界留下了一兩款優秀的手機,而是一種讓人趨之若鶩的文化。筆者常常好奇,為什么引領潮流的總是歐美企業,手機、電腦、平板電腦、連電視節目都是他們先玩的:美國先有了iPhone,之后中國有了小米;美國先有了android,中國隨后出現了二十幾款的智能手機;美國弄個了Voice,中國才有了《東北好聲音》,我們似乎習慣了跟隨,并美其名曰“微創新”,且衍生出一套完整的模仿產業鏈。
現在,我們已不滿足于跟隨產品本身,連商業模式也開始拷貝,拿互聯網行業來說,那些深諳行業規則的老兵英語都非常好,他們每天會緊盯前沿的歐美企業,一旦出現可copy的模式便迅速上馬,但遺憾的是,我們只看到他們之于前人模式的瘋狂拷貝,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這樣的氛圍之下特別容易出現非理性的創業浪潮?;蛟S,有些人能賺到一些錢,但談不上引領潮流,企業生命力自然也不會太強,更可怕的是,一旦中國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行業中會立即衍生出一模一樣的企業,像病毒一般野蠻傳播,比如2012年爆紅的團購網,最大規模達到了千團大戰,隨后僅一年的時間便陷入倒閉潮,還有2014年流行的互聯網特供機,現如今大都已經偃旗息鼓。中國企業就是在這樣非理性創業浪潮以及不可控的倒閉潮中,不斷消耗著自己的元氣,長此以往,中國的企業莫說引領潮流,就連正常健康的發展都會成問題。
耳提面命地告訴中國企業,要創新、要投資未來、要尊重技術,顯然有點書生氣,他們能列出1000條的理由,控訴環境和制度,控訴現實中的無奈,但正如前文所述,中國企業不改變,只能不斷消耗元氣,最終結果只能被淘汰,正如中國大部分的制造企業,以及幾乎全部的團購網、特供機一樣。
急功近利,誰消耗了中國的元氣?
眾所周知,企業是國家最重要的組成單元之一,是剩余價值最重要的生產基地,為整個社會運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國家稅收從企業中來,就業機會從企業中來,連打仗時的軍方補給也是要從企業中來,說企業關系著國家命脈,一點都不夸張,而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投資未來的文化,最該控訴的地方,倒不是賺錢少,或者無法引領潮流,而是這種低端蹩腳的氛圍會持續消耗企業的元氣,讓其發展的路上舉步維艱,而這種消耗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每一次技術革命,中國大部分企業就要死一次,永遠的新人,永遠的跟隨者。
中國企業現狀是一個多元化問題,關乎制度、文化和人性。首先,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并不完善,一個優秀的程序,真正的開發過程可能要幾年的時間,但兩只企鵝復制出來常常僅需要兩個晚上。在這方面,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要清醒得多,巨頭企業在使用小公司新技術、新專利時,要么支付專利費用,要么干脆收購下來,比如扎克伯格收購照相應用instragram時花了190億美元,當時這個小公司僅有50個人,同樣的事情放到中國,因沒有明確法律約束,大家基本上都是“拿來主義”,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挫傷年輕人的積極性,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礎科技的研發之中,他們需要一邊研發,一邊提防自己的果實不要被輕易竊走,久而久之容易對未來產生恐懼;巨頭企業們則更加有恃無恐,他們不需要投入巨額研發,也無需支付專利費和收購費,只要趁著蝦米們不注意拿來用就是了,所以,健全法律制度是鼓勵企業投資來來、重視研發創新的首要任務,讓真正有技術的人得到應有的回報;制度之外,社會文化也是桎梏企業投資未來的重要因素,現在中國的社會只提供了單一的成功標準和價值偶像,也即誰能賺錢,誰牛逼,一個滿手油污、技術精湛的工程師得到的尊重還不如一個腦滿腸肥的網吧老板,這使得社會普遍缺乏對于科技、對于知識的尊重,當一個社會缺乏最基礎的理論知識時,企業創新、投資未來就無從談起,大家只是想著“發一筆橫財”就完了,至于人性方面則直接受制度和文化的影響,當其他人都通過商業手段、玩弄資本紙醉金迷之時,鬼才懶得去搞基礎研發呢!
投資未來大都需要基礎科技研究,需要長期沉淀,厚積薄發,這些研發的投資回報期非常漫長,大大超出了中國企業、中國社會所能接受的程度。要改變現狀,不僅需要有關部門的制度變革,需要總理經常出來鼓勵幾句,更需要前沿的巨頭們能舍棄短期利益,真正地把“投資未來”作為常規戰略,這個過程真得很難,很漫長,想想都頭疼,但總要嘗試著開始吧!
投資未來,我們能干點什么?
縱觀那些能持續保持競爭力的企業,無疑不是舍得花錢投資未來的企業,比較典型的如Google,一個無人汽車就搞了15年之久,依舊沒有量產,但依舊沒有停止,但這個未來事物在改善人類出行方面絕對前景巨大;還有Google的熱氣球WIFI計劃尚在襁褓之中,沒有任何商業回報,但可以預見到一旦成功,將會加速5G時代的到來,消費者無論是在沙漠,還是在高山,又或是在浩瀚的太平洋之上都會有信號,都能發朋友圈、玩連連看;另外,微軟也是熱愛未來的發燒友之一,比爾蓋茨甚至成立了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把科幻小說/電影中的東西變成現實,比如電影中常見的虛擬現實技術已經被提上了商業化的日程,而早先微軟對移動互聯網情有獨鐘,大手筆投資,燒錢上百億,雖然未取得成功,但足以證明這個企業的戰略眼光.
相比之下,中國的企業還沉浸在現有的成績之中,還在討論小米出貨量是不是比聯想多,還在沾沾自喜于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消費市場,殊不知當我們終于迎頭趕上之時,競爭對手早就開始了下一輪的未來投資。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要求全部的企業去投資未來,但最起碼要在巨頭之中建立這樣的發展氛圍,并以此為中心輻射到整個中國社會中。從前面Google/微軟的例子可以看出,投資未來總不會經常成功,甚至遭遇慘敗,要規避這種失敗,勢必需要巨頭們好好思考投資方向,這紛繁復雜變化多端,但總也離不開一根主軸,也即任何科技都是以“改善人類生活”為前提的,而越基礎的領域,越有前景,比如生物科技中,雜交水稻的產能優化絕對比iPhone6s的攝像頭優化更具前景;無人汽車或者超級高鐵的意義可媲美于無人機的研發,也能拯救人類幾乎癱瘓的交通,至于有關人體器官、戰勝癌癥等關乎生命本身的科技,則是每一個社會都要專注的問題。具體到中國,我們可能還要關注一些環??萍蓟蛘呋鹦且泼袷聵I,畢竟,還沒有哪一個城市的霧霾能和北京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