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云計算行業的第一個數據安全保護倡議,在阿里云與浪潮、用友、intel等業內大型廠商的聯合推動下終于誕生,但在相關立法的滯后性面前,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在7月22日中發布的這份《數據保護倡議書》中,數據歸屬權問題成為核心焦點。其中提到,任何運行在云計算平臺上的開發者、公司、政府、社會機構的數據,所有權絕對屬于客戶,客戶有權選擇安全的服務來運行數據,云計算平臺不得將這些數據移作他用。云計算平臺有責任和義務建立嚴格的管控體系和內部審計制度,更應不松懈地提高安全防護、容災備災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客戶保障其數據的私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多位業內人士了解,這是國內云計算行業第一次針對數據歸屬權問題進行明確表態,也是首個行業自律條款。
在云計算能力逐漸滲透到互聯網以及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的過程中,用戶數據以海量形態源源不斷地產生,一方面尚有相當一部分傳統企業對“上云”后的安全和穩定性存疑,另一方面個人用戶也有自己的數據可能會被濫用或泄露的擔憂。此前被曝光的電信運營商內部員工利用職位便利倒賣用戶數據的行為,幾乎一度讓全社會陷入一種隱私恐慌。
國內的云計算大概是從6年前起步,在廠商層面上,阿里云率先研發出同步運行5000臺服務器集群的“飛天”系統,讓其彈性計算的能力躋身世界行列,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等一線廠商同等的水平。
在云計算的生態發展路徑上,云計算先是服務于初創型互聯網公司,隨后大中型企業的數據管理開始用到云計算,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傳統行業在計劃“上云”。在云計算的觸手不斷伸向各種細分行業時,數據安全的關注被迅速放大。
拿與金錢交易最密切的銀行業舉例,用戶隱私與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相比于互聯網等企業,目前銀行業的后臺IT系統普遍應用的還是傳統的IOE(IBM、Oracle、EMC)架構,但銀行業“上云”的趨勢已經從一些地方性中小銀行身上體現出來。
一位傳統銀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這些銀行逐步從一些非核心業務上進行“上云”的試水工作,比如手機銀行、快捷支付、企業OA、郵件系統等,正在進行這方面嘗試的包括邢臺銀行、渤海銀行、東海銀行、吳江商業銀行等。
“保守”的銀行業對云計算的破冰從側面驗證了云計算的穩定性。今年6月份新成立的網商銀行,就把自己的全部IT架構搭載在云計算平臺上,這也是全球第一家完全誕生在云端的互聯網銀行。阿里云資深總監李津也在7月21日透露,一年后,阿里巴巴的全部業務也都將架構在阿里云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不久前也曾表示,在當前數據環境不規范的前提下,阿里的數據將不會再向全社會開放,只開放給值得信賴的戰略合作伙伴共享。
用戶數據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云計算平臺能否抵御黑客攻擊,也決定了中國云計算服務商國際化進程的腳步。像阿里云在美國的第二個數據中心、歐洲數據中心,以及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數據中心均處于即將開放的過程中。就在去年圣誕節前夕,阿里云曾抵御住了全球最大的一次DDOS攻擊,當時攻擊的流量峰值達到每秒453.8G。
據一位阿里云資深技術人士稱,今年春節期間,當時尚未合并的滴滴和快的之間展開補貼大戰,快的在后臺發現用戶惡意刷單的情況,找到阿里云解決,后者在補貼活動期間一共識別出45萬起惡意刷單行為,幫助打車軟件節省了數百萬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