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OpenStack是強大的平臺?還是沒用的啞彈?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波波編譯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5-28 00:32:00 本文摘自:網界網

OpenStack領域最熱門廠商之一Nebula的關張,一下子將這樣一個問題擺上了桌面:OpenStack究竟是一個能讓數據中心發生革命的強大平臺呢?還是一個沒用的啞彈?

一個多月前,一則消息震動了整個OpenStack社區。Nebula,這家要算是OpenStack這個最重要的IT技術的早期階段最熱門的廠商之一,突然宣布關張歇業了。

Nebula的消失立即引起了一場大辯論。與任何一種年輕的新興技術一樣,OpenStack的支持者和批評者們都紛紛跳了出來,開始爭論或辯解這一事件是否預示著將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Nebula的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觀點不一。但大多數專家(廠商、合作伙伴、開發人員或分析師)似乎比較傾向于如下三種解釋:

1、Nebula獨特的商業模式有問題,此外不存在其他問題。

2、各大軟件巨頭紛紛加入開源項目,直接威脅到了獨立廠商和新創企業的生存。

3、OpenStack的組織架構和技術本身存在的系統性缺陷,抑制了大范圍的企業采用。

一方面,業內人士在爭論這些假設正確與否,另一方面,OpenStack這個在2010年的OSCON開源大會上啟動的云構建框架則在迅速地影響著 整個行業。根據451咨詢公司的市場調研報告,無論是托管OpenStack服務還是特許產品的銷售,今年的增幅都在70%左右。

一些軟件業巨頭,如惠普、IBM、紅帽和VMware在過去幾年間已深深介入了這個開源項目,同時也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它的發行方式,也隨之而改變了整個私有云[注]市場。

盡管有些開源人士還在抱怨這些廠商的加入,但這些著名品牌廠商卻在千方百計地想要讓商業社區、渠道和行業主流接納它們,這已被認為是一種必然趨勢。可以這么說,OpenStack這一開源解決方案正在破壞著專利的公有云[注]和私有云廠商的棲身之所。

OpenStack這趟列車滾滾向前,讓人不得不趕緊行動,所以眾多的解決方案提供商都已將自己的掛車掛在了這趟列車上,甚至掛在了個別廠商身上。

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到對Nebula關張原由的幾種最佳解釋。

解釋1:Nebula的商業模式存在缺陷

多數人都贊同這種說法。

Nebula是首批OpenStack新創企業中紅得發紫的一家。這家公司一開張就從幾家著名投資公司手里拿到了將近4000萬美元的風投。它的 OpenStack傳承譜系也是無可挑剔的,公司掌舵人就是NASA的前任CTO Chris Kemp。而Nebula所承諾的又正是大家都想要的東西——輕松地安裝和管理復雜的云操作系統。

但是Nebula卻堅持要用專門的設備將OpenStack引入企業的數據中心,這種方法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是注定行不通的。

提供托管私有OpenStack云的Blue Box Group創始人兼CTO Jesse Proudman認為,Nebula的運營模式存在幾個重大問題,是一般的OpenStack新創企業所沒有的。

“作為首批OpenStack新創企業之一和早期階段最偉大的代碼貢獻者之一,Nebula無論是對該開源社區,還是刺激出與此相關的市場需求來說,都立下了汗馬功勞,”Proundman說。

Proundman認為,Nebula的成功由于其專用設備所代表的“私家花園價值主張”而受到了損害。

Nebula還選擇了這樣一種商業模式,該商業模式不但對OpenStack的實施做了特殊規定,而且還對自定義硬件設計和供應鏈也做了特殊規定,而這些對于一家新創企業來說,責任范圍過于龐大了,Proundman說。

這種說法也獲得了最大的純OpenStack廠商Mirantis(無論就市場份額還是對該項目的貢獻來看)的CMO Boris Renski的認同。

“Nebula為OpenStack做了大量的貢獻,”Renski稱贊道。“只可惜拐上了一條致命彎道,真是不幸啊。”但他同時說,Nebula的失敗不會對OpenStack或者MIrantis的生存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Renski認為,Nebula的商業模式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充分利用OpenStack的兩個最關鍵驅動因素——靈活性和可插入性去獲利。因而其設備架構就失去了實現這些目標的正確路徑。

“仔細看看OpenStack所提供的功能,其實并不比VMware更好,或者與CloudStack有何不同,”Renski說。“但正是它的可 插拔與靈活模式可以和不同廠商所開發的數百種驅動程序相兼容。所以假如你已有異構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便可直接將OpenStack疊加在其上;假如你要 新建一個數據中心,仍可用它來控制你要購買的各種設施。”

Renski認為,光有開源代碼是無法實現這些可贏利的好處的。因為很多潛在用戶都將Nebula的設備視為要取代企業自己基礎設施的東西了。

Renski指出,一些先驅企業在市場成熟和行業開始重組時死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行業內出現了什么系統性的問題。

解釋2:軟件業巨頭進入,細分市場玩家就無法生存

Nebula的關張是在它的兩個競爭對手分別被軟件業巨頭收購之后不久發生的。

去年9月,思科收購了Metacloud。緊接著,EMC又于10月收購了Cloudscaling。包括Nebula在內的這三家 OpenStack的早期新創企業如今都已出局。很顯然,在一個日漸被大企業或多樣化經營的企業所統治的市場中,創業企業能否生存就成了問題。如果不能, 那么創業企業是否需要開始尋找安全港呢?

另一家OpenStack的早期創業企業Piston Cloud的CEO Jim Morrisroe說,小企業不能忽視由某些世界級軟件企業進入后所引發的的行業巨變,因為它們擁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同時又擁有龐大的已有渠道和客戶基礎。

“回到四年前,像我們還有Mirantis和Nebula剛創業的時候,OpenStack的目標就是想為企業構建一個云平臺,可以運行現代化的應 用、現代化的工作負載和用例而已,”Morrisroe說。“然而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過去兩年中有不少大的IT廠商加入了這個社區。”

如今,OpenStack所關注的重點已經發生了轉移,是要提高已有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運營效率,其中的很多內容已經跟云的關系不大了。這種新的情 況對這些創業廠商提出了挑戰,我們必須拿出一個更完備的解決方案組合來應對這種情況,Morrisroe說。“從某種程度上說,原來只關注云的人必須要能 夠駕馭這種新的局面。”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局面,Piston Cloud發布了最新的版本,增加了很多跟OpenStack無關的新工具,用于在裸金屬或Linux容器上部署工作負載。Morrisroe說,由于推 出了這個新的版本,Piston Cloud實際上已不再是純粹的OpenStack廠商了。

而采用專用OpenStack設備的Nebula則顯然沒有意識到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說。

市場研究公司IDC跟蹤服務器及系統軟件的專家Al Gillen認為,只銷售OpenStack的細分市場玩家的日子將會越來越困難。因為該技術已經逐漸淪為一些大牌廠商如紅帽和VMware所提供的大型產品的一種功能罷了。

“一旦被集成進一個更大、更全面的軟件產品組合中后,如果你還是只能提供部分軟件堆棧的話,你怎么可能跟人家競爭呢?”Gillen如此說道。

解釋3:OpenStack本質上就是錯的

OpenStack的市場滲透率之所以出現快速增長,部分是因為聰明的市場策略,將云操作系統宣傳為下一件大事,而OpenStack也在與其他開源解決方案如CloudStack和Eucalyptus展開競爭。

Rackspace這家采用并幫助開發了OpenStack,為客戶提供可托管服務的廠商是最先開始這一推廣策略的。由于OpenStack與NASA的關系,該項目的支持者們成功地將其軟件炒作為AWS和VMware的最具前景的替代產品。

IDC的Gillen認為,此種策略便造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有趣的市場。

“從那一刻開始,它便比史上幾乎所有的創新產品造就了更大的興奮點,獲得了更多的支持,”Gillen說。“它從零起步,在短短的一二年時間內,便從不太可行發展到了接近可行。然后就維持這種接近可行的狀態直到如今。”

Gillen認為,該技術要想實現完全可行的最后一步,最大的障礙就在于,OpenStack實際上并不是一個項目,而是多個項目(約有十多個項目)的集合,而這些子項目各自的成熟度又很不一致。

“有些項目要比其他項目更接近成熟。但如果一個項目成熟了,另一個尚未成熟,整體項目內部就會發生潛在的沖突,”他說。

OpenStack基金會試圖通過每六個月進行一次全面升級,強制所有合作者必須達成一種兼容狀態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一切進展得太快,以至于我們很難獲得一個可以在相當長時期內相對穩定的版本配置,”Gillen說。

對于OpenStack廠商來說,生存之所以更為艱難是因為它們想把OpenStack精心打造成自己的旗艦產品。而企業在購買軟件時,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慢慢看到投資回報。OpenStack升級太快反而影響了企業的采用,Gillen說。

Pivotal的技術總監Andrew Shafer稱,OpenStack在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甚至更為嚴重。

作為早期的一位OpenStack工程師,Shafer曾擔任過Cloudscaling的工程設計副總。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了該項目的管理架構以及 由此所產生的技術本身。他指出,OpenStack開源得過早,本身存在天然的不穩定性(+本站微信networkworldweixin),所以只能在 最佳用例的場景下才能有效操作。

Shafer認為,創建一個包羅廣泛的社區只會損害該技術的質量。“實際上不存在真正的管理。也沒有誰能保障項目質量或者用戶體驗,”他說。

對于認為Nebula所提供的產品并不是市場真正想要的產品這種觀點,Shafer持贊成態度。他同時認為,對于Nebula這類企業來說,挑戰是巨大的。

“要想讓大企業把它們的IT未來全押在創業企業身上,那是非常困難的,”他說。“說到底,作為一個產品,OpenStack的內在質量使其難以為企業構建一個穩固可靠的基礎。”

Shafer認為,OpenStack技術還由于在開發過程中過早地進行了市場推廣和宣傳炒作,而受到了損害。

而在發行階段所遇到的一個根本性的難點問題,也就是如何適應大規模基礎設施(服務器節點超過數千個)的問題從未得到過全面妥善的解決。然而現在,卻沒有人在這方面下功夫去解決,Shafer說。

而當一些軟件業巨頭已然成為最大的貢獻者時,他們的目的也只是想讓OpenStack能與他們自己的產品相互兼容而已。Shafer補充道,“這些貢獻跟實際開發內核產品,并讓其穩定下來完全是兩回事。”

在他看來,企業要想管好自己的OpenStack基礎設施并非不可能,但必須下功夫去戰勝陡峭的學習曲線。

“OpenStack可以正常地工作,只是你必須不停地花費心血去服侍它,永遠都不能掉以輕心地撒手不管,指望它自己正常地工作。”Shafer說。“它永遠需要意志的力量去控制才行。”

結論是什么?

盡管我們手里總會擁有不少很有前途的技術和產品,但是我們往往會聽到關于這些產品的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俗話說,兼聽則明,多聽聽來自各種利益群體的不同觀點肯定是有好處的。

至于OpenStack究竟是一個能讓數據中心徹底脫胎換骨的革命性云平臺,還是一枚啞彈,這就要看你問得是誰了。

不過業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OpenStack是一個難以駕馭的事物——是一個相當復雜的軟件品種,而且正處于迅速進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工具和天才才能讓它成熟起來,并易于管理。

Blue Box的Proundman認為,OpenStack市場正在走向成熟,如今客戶想要的是來自可信任的企業級廠商或服務提供商的高度精煉的發行版本,這樣的版本能夠讓他們不必直接去跟平臺本身打交道。

“這都是成熟和成長的積極跡象,2015年看來前景光明,”Proundman說。

即便這樣的預言是真確的,但對于那些掌握著行業發展命脈的純OpenStack廠商來說,依然有不少的障礙需要清除。

“最大的挑戰就是,還需要多長時間,這一技術才能成為主流,并被客戶所接受呢?”IDC的Gillen說。

對于在這個新興市場上艱難生存的軟件企業來說,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它們必須要考慮,自己究竟應該做自上而下的云解決方案開發商呢,還是依舊只做 OpenStack廠商?如果依舊只做OpenStack,那么它們就有可能無法與那些掌握著復雜的產品組合,將OpenStack集成到其多層技術堆棧 中去的廠商展開競爭了。

“從根本上說,它們需要建立一個將整個平臺作為服務的環境,”Gillen說。“而到目前為止,這樣的環境尚未出現。”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OpenStack初創企業提供各種差異化的產品,也會有越來越多像Nebula這樣的企業徹底退出,這對于OpenStack本身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先進、穩定和友好呢?還是說其缺陷越來越明顯了呢?

“人人都想給自己的產品增加價值和差異化,”Shafer說。“但OpenStack的核心功能卻有點兒被忽略了。”

關鍵字:OpenStackAWSEucalyptus

本文摘自:網界網

x OpenStack是強大的平臺?還是沒用的啞彈?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OpenStack是強大的平臺?還是沒用的啞彈?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波波編譯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5-28 00:32:00 本文摘自:網界網

OpenStack領域最熱門廠商之一Nebula的關張,一下子將這樣一個問題擺上了桌面:OpenStack究竟是一個能讓數據中心發生革命的強大平臺呢?還是一個沒用的啞彈?

一個多月前,一則消息震動了整個OpenStack社區。Nebula,這家要算是OpenStack這個最重要的IT技術的早期階段最熱門的廠商之一,突然宣布關張歇業了。

Nebula的消失立即引起了一場大辯論。與任何一種年輕的新興技術一樣,OpenStack的支持者和批評者們都紛紛跳了出來,開始爭論或辯解這一事件是否預示著將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Nebula的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觀點不一。但大多數專家(廠商、合作伙伴、開發人員或分析師)似乎比較傾向于如下三種解釋:

1、Nebula獨特的商業模式有問題,此外不存在其他問題。

2、各大軟件巨頭紛紛加入開源項目,直接威脅到了獨立廠商和新創企業的生存。

3、OpenStack的組織架構和技術本身存在的系統性缺陷,抑制了大范圍的企業采用。

一方面,業內人士在爭論這些假設正確與否,另一方面,OpenStack這個在2010年的OSCON開源大會上啟動的云構建框架則在迅速地影響著 整個行業。根據451咨詢公司的市場調研報告,無論是托管OpenStack服務還是特許產品的銷售,今年的增幅都在70%左右。

一些軟件業巨頭,如惠普、IBM、紅帽和VMware在過去幾年間已深深介入了這個開源項目,同時也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它的發行方式,也隨之而改變了整個私有云[注]市場。

盡管有些開源人士還在抱怨這些廠商的加入,但這些著名品牌廠商卻在千方百計地想要讓商業社區、渠道和行業主流接納它們,這已被認為是一種必然趨勢。可以這么說,OpenStack這一開源解決方案正在破壞著專利的公有云[注]和私有云廠商的棲身之所。

OpenStack這趟列車滾滾向前,讓人不得不趕緊行動,所以眾多的解決方案提供商都已將自己的掛車掛在了這趟列車上,甚至掛在了個別廠商身上。

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到對Nebula關張原由的幾種最佳解釋。

解釋1:Nebula的商業模式存在缺陷

多數人都贊同這種說法。

Nebula是首批OpenStack新創企業中紅得發紫的一家。這家公司一開張就從幾家著名投資公司手里拿到了將近4000萬美元的風投。它的 OpenStack傳承譜系也是無可挑剔的,公司掌舵人就是NASA的前任CTO Chris Kemp。而Nebula所承諾的又正是大家都想要的東西——輕松地安裝和管理復雜的云操作系統。

但是Nebula卻堅持要用專門的設備將OpenStack引入企業的數據中心,這種方法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是注定行不通的。

提供托管私有OpenStack云的Blue Box Group創始人兼CTO Jesse Proudman認為,Nebula的運營模式存在幾個重大問題,是一般的OpenStack新創企業所沒有的。

“作為首批OpenStack新創企業之一和早期階段最偉大的代碼貢獻者之一,Nebula無論是對該開源社區,還是刺激出與此相關的市場需求來說,都立下了汗馬功勞,”Proundman說。

Proundman認為,Nebula的成功由于其專用設備所代表的“私家花園價值主張”而受到了損害。

Nebula還選擇了這樣一種商業模式,該商業模式不但對OpenStack的實施做了特殊規定,而且還對自定義硬件設計和供應鏈也做了特殊規定,而這些對于一家新創企業來說,責任范圍過于龐大了,Proundman說。

這種說法也獲得了最大的純OpenStack廠商Mirantis(無論就市場份額還是對該項目的貢獻來看)的CMO Boris Renski的認同。

“Nebula為OpenStack做了大量的貢獻,”Renski稱贊道。“只可惜拐上了一條致命彎道,真是不幸啊。”但他同時說,Nebula的失敗不會對OpenStack或者MIrantis的生存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Renski認為,Nebula的商業模式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充分利用OpenStack的兩個最關鍵驅動因素——靈活性和可插入性去獲利。因而其設備架構就失去了實現這些目標的正確路徑。

“仔細看看OpenStack所提供的功能,其實并不比VMware更好,或者與CloudStack有何不同,”Renski說。“但正是它的可 插拔與靈活模式可以和不同廠商所開發的數百種驅動程序相兼容。所以假如你已有異構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便可直接將OpenStack疊加在其上;假如你要 新建一個數據中心,仍可用它來控制你要購買的各種設施。”

Renski認為,光有開源代碼是無法實現這些可贏利的好處的。因為很多潛在用戶都將Nebula的設備視為要取代企業自己基礎設施的東西了。

Renski指出,一些先驅企業在市場成熟和行業開始重組時死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行業內出現了什么系統性的問題。

解釋2:軟件業巨頭進入,細分市場玩家就無法生存

Nebula的關張是在它的兩個競爭對手分別被軟件業巨頭收購之后不久發生的。

去年9月,思科收購了Metacloud。緊接著,EMC又于10月收購了Cloudscaling。包括Nebula在內的這三家 OpenStack的早期新創企業如今都已出局。很顯然,在一個日漸被大企業或多樣化經營的企業所統治的市場中,創業企業能否生存就成了問題。如果不能, 那么創業企業是否需要開始尋找安全港呢?

另一家OpenStack的早期創業企業Piston Cloud的CEO Jim Morrisroe說,小企業不能忽視由某些世界級軟件企業進入后所引發的的行業巨變,因為它們擁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同時又擁有龐大的已有渠道和客戶基礎。

“回到四年前,像我們還有Mirantis和Nebula剛創業的時候,OpenStack的目標就是想為企業構建一個云平臺,可以運行現代化的應 用、現代化的工作負載和用例而已,”Morrisroe說。“然而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過去兩年中有不少大的IT廠商加入了這個社區。”

如今,OpenStack所關注的重點已經發生了轉移,是要提高已有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運營效率,其中的很多內容已經跟云的關系不大了。這種新的情 況對這些創業廠商提出了挑戰,我們必須拿出一個更完備的解決方案組合來應對這種情況,Morrisroe說。“從某種程度上說,原來只關注云的人必須要能 夠駕馭這種新的局面。”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局面,Piston Cloud發布了最新的版本,增加了很多跟OpenStack無關的新工具,用于在裸金屬或Linux容器上部署工作負載。Morrisroe說,由于推 出了這個新的版本,Piston Cloud實際上已不再是純粹的OpenStack廠商了。

而采用專用OpenStack設備的Nebula則顯然沒有意識到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說。

市場研究公司IDC跟蹤服務器及系統軟件的專家Al Gillen認為,只銷售OpenStack的細分市場玩家的日子將會越來越困難。因為該技術已經逐漸淪為一些大牌廠商如紅帽和VMware所提供的大型產品的一種功能罷了。

“一旦被集成進一個更大、更全面的軟件產品組合中后,如果你還是只能提供部分軟件堆棧的話,你怎么可能跟人家競爭呢?”Gillen如此說道。

解釋3:OpenStack本質上就是錯的

OpenStack的市場滲透率之所以出現快速增長,部分是因為聰明的市場策略,將云操作系統宣傳為下一件大事,而OpenStack也在與其他開源解決方案如CloudStack和Eucalyptus展開競爭。

Rackspace這家采用并幫助開發了OpenStack,為客戶提供可托管服務的廠商是最先開始這一推廣策略的。由于OpenStack與NASA的關系,該項目的支持者們成功地將其軟件炒作為AWS和VMware的最具前景的替代產品。

IDC的Gillen認為,此種策略便造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有趣的市場。

“從那一刻開始,它便比史上幾乎所有的創新產品造就了更大的興奮點,獲得了更多的支持,”Gillen說。“它從零起步,在短短的一二年時間內,便從不太可行發展到了接近可行。然后就維持這種接近可行的狀態直到如今。”

Gillen認為,該技術要想實現完全可行的最后一步,最大的障礙就在于,OpenStack實際上并不是一個項目,而是多個項目(約有十多個項目)的集合,而這些子項目各自的成熟度又很不一致。

“有些項目要比其他項目更接近成熟。但如果一個項目成熟了,另一個尚未成熟,整體項目內部就會發生潛在的沖突,”他說。

OpenStack基金會試圖通過每六個月進行一次全面升級,強制所有合作者必須達成一種兼容狀態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一切進展得太快,以至于我們很難獲得一個可以在相當長時期內相對穩定的版本配置,”Gillen說。

對于OpenStack廠商來說,生存之所以更為艱難是因為它們想把OpenStack精心打造成自己的旗艦產品。而企業在購買軟件時,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慢慢看到投資回報。OpenStack升級太快反而影響了企業的采用,Gillen說。

Pivotal的技術總監Andrew Shafer稱,OpenStack在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甚至更為嚴重。

作為早期的一位OpenStack工程師,Shafer曾擔任過Cloudscaling的工程設計副總。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了該項目的管理架構以及 由此所產生的技術本身。他指出,OpenStack開源得過早,本身存在天然的不穩定性(+本站微信networkworldweixin),所以只能在 最佳用例的場景下才能有效操作。

Shafer認為,創建一個包羅廣泛的社區只會損害該技術的質量。“實際上不存在真正的管理。也沒有誰能保障項目質量或者用戶體驗,”他說。

對于認為Nebula所提供的產品并不是市場真正想要的產品這種觀點,Shafer持贊成態度。他同時認為,對于Nebula這類企業來說,挑戰是巨大的。

“要想讓大企業把它們的IT未來全押在創業企業身上,那是非常困難的,”他說。“說到底,作為一個產品,OpenStack的內在質量使其難以為企業構建一個穩固可靠的基礎。”

Shafer認為,OpenStack技術還由于在開發過程中過早地進行了市場推廣和宣傳炒作,而受到了損害。

而在發行階段所遇到的一個根本性的難點問題,也就是如何適應大規模基礎設施(服務器節點超過數千個)的問題從未得到過全面妥善的解決。然而現在,卻沒有人在這方面下功夫去解決,Shafer說。

而當一些軟件業巨頭已然成為最大的貢獻者時,他們的目的也只是想讓OpenStack能與他們自己的產品相互兼容而已。Shafer補充道,“這些貢獻跟實際開發內核產品,并讓其穩定下來完全是兩回事。”

在他看來,企業要想管好自己的OpenStack基礎設施并非不可能,但必須下功夫去戰勝陡峭的學習曲線。

“OpenStack可以正常地工作,只是你必須不停地花費心血去服侍它,永遠都不能掉以輕心地撒手不管,指望它自己正常地工作。”Shafer說。“它永遠需要意志的力量去控制才行。”

結論是什么?

盡管我們手里總會擁有不少很有前途的技術和產品,但是我們往往會聽到關于這些產品的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俗話說,兼聽則明,多聽聽來自各種利益群體的不同觀點肯定是有好處的。

至于OpenStack究竟是一個能讓數據中心徹底脫胎換骨的革命性云平臺,還是一枚啞彈,這就要看你問得是誰了。

不過業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OpenStack是一個難以駕馭的事物——是一個相當復雜的軟件品種,而且正處于迅速進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工具和天才才能讓它成熟起來,并易于管理。

Blue Box的Proundman認為,OpenStack市場正在走向成熟,如今客戶想要的是來自可信任的企業級廠商或服務提供商的高度精煉的發行版本,這樣的版本能夠讓他們不必直接去跟平臺本身打交道。

“這都是成熟和成長的積極跡象,2015年看來前景光明,”Proundman說。

即便這樣的預言是真確的,但對于那些掌握著行業發展命脈的純OpenStack廠商來說,依然有不少的障礙需要清除。

“最大的挑戰就是,還需要多長時間,這一技術才能成為主流,并被客戶所接受呢?”IDC的Gillen說。

對于在這個新興市場上艱難生存的軟件企業來說,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它們必須要考慮,自己究竟應該做自上而下的云解決方案開發商呢,還是依舊只做 OpenStack廠商?如果依舊只做OpenStack,那么它們就有可能無法與那些掌握著復雜的產品組合,將OpenStack集成到其多層技術堆棧 中去的廠商展開競爭了。

“從根本上說,它們需要建立一個將整個平臺作為服務的環境,”Gillen說。“而到目前為止,這樣的環境尚未出現。”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OpenStack初創企業提供各種差異化的產品,也會有越來越多像Nebula這樣的企業徹底退出,這對于OpenStack本身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先進、穩定和友好呢?還是說其缺陷越來越明顯了呢?

“人人都想給自己的產品增加價值和差異化,”Shafer說。“但OpenStack的核心功能卻有點兒被忽略了。”

關鍵字:OpenStackAWSEucalyptus

本文摘自:網界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叙永县| 福鼎市| 应用必备| 高青县| 甘谷县| 扬州市| 黑水县| 辉南县| 锡林浩特市| 盐源县| 南陵县| 象州县| 铅山县| 呼玛县| 清远市| 临夏市| 桂东县| 屏东县| 天祝| 漠河县| 温泉县| 台州市| 吴堡县| 河西区| 满城县| 积石山| 喀什市| 青川县| 九龙县| 嘉鱼县| 温州市| 都匀市| 秭归县| 宜兰县| 新安县| 时尚| 惠来县| 哈密市| 乐东| 措美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