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湖之畔的浙大教師,到微軟集團的高管,再到阿里巴巴集團的首席技術官,華麗完成幾次職業轉身的王堅,目前正力圖帶領他的團隊引領中國特色的云計算革命。
王堅領導阿里巴巴計算機科研團隊,自主研發了中國人自己的云計算核心技術—“飛天”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使“飛天”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2014年,中國云計算觸發了金融、民生、智慧城市等眾多領域的變革。他也因此成為央視“2014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云計算大有可為
個子高大,方眼,濃眉,衣著隨便,不講究,這是記者對王堅的第一印象。很多場合,王堅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但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他總是一臉笑容。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4年,王堅頗感欣慰,他坦言云計算團隊“做了很多不錯的工作”。
2013年11月27日,隨著代號“聚寶盆”的金融云服務推出,阿里云成為金融行業IT架構的一個新選擇;2014年7月24日,阿里推出免費的“可用區”服務,最大限度降低了宕機風。2014年8月19日,阿里發布“云合計劃”,以2:8分成的政策招募1萬家云服務商;2014年“雙十一”,天貓、淘寶、支付寶的大數據處理,都是基于阿里云的大數據處理平臺ODPS完成。
目前,阿里云計算平臺已經為140多萬個客戶提供服務,涵蓋電子商務、數字娛樂、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氣象、政府管理等多個領域。
走到今天,王堅認為,云計算已經從看似遙不可及的技術,變成目前普通百姓都需要的產品。大家享受到的很多服務,都和云計算息息相關。“今天,如果你離開云計算,發現生活一切都正常,那么你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王堅笑言。
從教師到高管
然而,“60后”王堅的最初職業并非是搞技術。
上世紀80年代初,王堅進入原杭州大學攻讀心理學,并一路攻讀研究生、博士,成為浙大心理學教授、主任。這已讓很多人艷羨,但在1994年,他毅然放棄了這一切,選擇遠離杭州,北上京城,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名普通研究員。
在微軟,他成為十幾項國際專利的發明者。他領導的小組發明了支持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用戶界面,應用在Windows XP 等軟件上。彼時,讓他驕傲的,還有“數字筆”的發明。用這種筆在紙上隨意書寫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直接進入一臺遠距離的電腦終端,變成電腦可以處理的信息。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負責的研究組可能是向蓋茨作工作報告次數最多的一個,大約有十次以上,其中也有與其他研究小組或產品部門一起。”多年后回憶自己在微軟的經歷,王堅不無驕傲。
14年后,王堅已經做到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然而,他再次作了一個不尋常的決定,從微軟離職,加盟阿里巴巴。
步入阿里“江湖”
選擇阿里巴巴,或許與他是個地道的杭州人有關系。畢竟,親不親,故鄉人。在這一點上,他和阿里巴巴集團執行主席馬云有共同點。
2008年前后,阿里業務的高速發展使已有的IT設備使用到達瓶頸,亟待尋找一名技術高管,為龐大復雜的業務搭建起全新的技術架構,建立全球頂尖IT團隊。在2008年的一次內部會議上,阿里確定了“數據”和“云計算”兩個重要的新戰略。王堅進入阿里,正是肩負這樣的使命。
“一件事情,我通常不會考慮太長時間。”王堅說,“有些人不會明白,對于某件必須作出選擇的事情,無論你考慮多長時間,所犯的錯誤都一樣大。”任何時候,他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2008年9月,奧運會閉幕后,王堅擔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架構師一職;2009年7月,他又被指派為阿里軟件的首席技術官。
2008年10月24日,在王堅的主持下,“飛天”研發啟動。這是阿里的大規模分布式系統,幾乎等同于阿里云的整個技術體系。歷經3年的技術攻關,阿里成功跨越了各種技術門檻,打造了“飛天”開放平臺。
2013年8月15日,阿里巴巴正式運營服務器規模達到5000臺(5K)的“飛天”集群,成為中國第一個獨立研發擁有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云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
綜合多年的從業經驗,王堅認為,中國的基礎軟件一直做不起來,原因是缺乏與用戶互動的機會。只有真正在云的時代,中國的IT才有改變的機會。他認為,未來中國的云計算有可能超越美國,甚至比美國更有競爭力,因為中國有更強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