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再是IT產業中新趨勢的云計算,對中國IT產業的影響以及其自身的熱度,最近以來看似已不斷下降。近日來,關于各地利用云計算概念圈地搞房地產項目,以及區域級云計算基礎設施項目重復及過度建設的新聞,頻繁見諸報端和電視節目之中。
一時以來,云計算似乎已經從一個新興產業轉眼變成市場飽和的傳統產業。一個需求過剩的產業是否能持續給整個IT生態圈帶來成長的動力和創新的機會方向?在記者看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云計算產業呈現出的市場飽和,主要集中在價值最低的基礎設施建設層面,而在真正讓云“上天”和“入地”的,具備更高價值的方向之中,IT產業鏈仍然有很多可以去發掘的創新和機遇。
中國企業級IT市場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分析全球和中國地區近年來服務器市場的銷售增減趨勢,不難發現來自中國區的需求增速在全世界增速中極高的貢獻率,許多IT基礎架構廠商和集成商都希望云計算產業的興起,能夠更多地帶動數據中心項目的建設,從而為基礎架構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銷售提供催化劑。誠然,在云計算概念的普及初期,建設符合云需求的IT基礎設施是云產業的主要任務,但很顯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需求不可能持續太長時間——畢竟提升計算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減少IT基礎設施的總體使用量,才是云計算誕生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所在。
而我們姑且把那些掛著云計算的幌子,圈地從事地產業務的企業放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外,而僅僅討論那些建設之中,或者已經建設完成的云計算中心,以及當前行業用戶對于云資源的利用率,也不難推出在許多地方,云計算中心的硬件建設已經遠遠超過當前的需求。而在“充分利用這些已經建設完成的計算和存儲資源,讓更多的應用在云數據中心中創造價值”這件事情中,企業級IT服務商就能創造自己真正的價值。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由地方政府主導,盲目建設云數據中心的狀況可能會呈現出下降局面,而云數據中心的主要建設者將轉向那些有成熟云服務提供經驗的IT服務商,如阿里和IBM等。一個例子是IBM提供基礎架構即服務的云計算部門SoftLayer就剛剛宣布,自己投資十億美元在全球建設的12個數據中心中,第一個在中國香港地區的云計算中心已經投入使用。而未來即將陸續投入使用的云數據中心中,還將有一個落戶到上海。
在香港和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設云數據中心,從常理上說并不符合云數據中心建設溫度盡可能低、電費和地價盡可能便宜的原則,但IBM作為成熟和經驗豐富的云計算運營者,在成本之外,考慮得更多的顯然是整個生態圈聚合的問題。在上海和香港這樣的地方,有數量豐富的云、大數據和移動互聯開發商,有成熟的、接受云計算作為企業IT承載方式的用戶群體。在仍處于云計算初級階段的中國,只有聚合起這樣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服務商的產業大局方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機會。
在現階段,與降低成本相比,提升云計算中心的利用率顯然才是云的運營者們需要關注的話題。在自己的生態圈中所聚合的、能夠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創新服務應用的合作伙伴數量越多、類型越豐富,自己建設的云數據中心利用率才有可能越高,才能推動整個業務走入良性發展的路線之中。
而位于企業級IT供應鏈中間層級的企業也不用擔憂無法從云計算產業中找到機遇,在計算資源不斷擴張和資源實際使用率不斷降低之后,尋找能夠在云平臺中開發行業應用、提供行業定制化服務的合作伙伴必然會成為云服務商、云數據中心運營商在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而不僅僅是IBM這樣,在IT方案商和服務商群體中擁有多年合作經驗和良好合作關系的云服務提供者。
那些由政府或本地企業,或者互聯網公司和電信運營商所主導的云計算產業,也會開始將關注重心從“建設”轉向“利用”,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拋出更好的條件來尋找能夠幫助自己的云資源提升利用效率的合作伙伴。
在這個時候,企業越是有更多數據分析、移動應用和社交這樣的、更適合于在云上運行的應用模式,就越是在云實施和服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的思路,越有能得到云服務商伙伴拋出來的、更粗的橄欖枝,并在未來的云計算生態圈中成為真正的話語權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