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媒體與新媒體的分析不絕于耳。面對借移動互聯與社交而日益蓬勃的新媒體的攻勢,傳統媒體是抱殘守缺,還是勇于變革?IPTV的反擊是整個產業的一枝獨秀,還僅僅是小荷尖尖角?偶然的機會,受邀來到北京電視臺蘇州街臺址的新媒體工作基地,與北京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副主任趙志成和天云軟件CEO張福波暢談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云平臺的實踐,近距離觀察廣電企業私有云項目的構建、經驗和未來發展方向。
BRTN,主動擁抱新媒體變革
廣電行業,對“三網融合”(廣播電視網、電信網與互聯網的融合)不會陌生。但直到移動互聯與社交時代真正到來,傳統媒體深陷轉型陣痛之時,變革才真正到來。
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BRTN)直播室(樓上為運營團隊在實時監測)點擊大圖
在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BRTN)的大展廳中,記者對“BTV大媒體”App非常驚艷。據工作人員介紹,BRTN已經與北京電視臺每個電視頻道聯合成立項目組,共同運維頻道網頁并把相應內容分發至各個新媒體平臺,目前已經形成“1個品牌(BRTN)+4個平臺(PC端、電視、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 12個產品項目組”的運營模式。而北京IPTV+也再次升級,提供了諸如定制劇場、優酷專區、HIFI影院(5.1環繞聲、3D)、深度專題、卡拉OK、電視掛號、教育在線、生活服務等極具個性化的服務。更有意思的是,通過關鍵詞實時搜索,PC端、電視、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的所有內容都可直接顯示,使用戶隨時可以看到直播、點播以及碎片化的節目內容,并能充分表達意見并無障礙地參與節目互動。
這一切的基礎,就是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
趙志成對記者表示:從2013年春節后開始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私有云項目)部署與實施,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平臺搭建,順利實現了當初設計。目前,32個刀片服務器,1個光纖交換機與EMC存儲組成了30TB的計算與存儲資源池。之前舊有服務器中仍運行轉碼、快編等應用,其中近40%的資源可以自由調度。現在,5-10名運維人員的可以實現之前50人維護200臺服務器的工作量。在“春節晚會”和“兩會報道”中,BRTN僅用8分鐘實現了收集用戶信息,公布用戶收看行為分析報告的全流程。“這在之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云基礎支撐平臺的架構設計
圖中可以清晰看到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的設計理念和項目總體架構。其中:
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架構圖(點擊大圖)
IaaS涉及了X86服務器、小型機、網絡資源池、存儲資源池、Windows、Linux、AIX/HP-UX操作系統,以及Hyper-V、ESXi、XenServer、KVM在內的虛擬化平臺。
PaaS涵蓋IT基礎服務于廣電業務基礎服務兩大部分。前者是.net、MS-SQL、Oracle、MySQL、DB2,j2EE中間件WebSphere/WebLogic。后者更多帶有行業標準化屬性,管理服務、編輯服務、調度服務、流程驅動、教唆服務、EMB、ESB等。
最上層是SaaS,收錄應用模塊、編輯應用模塊、合成轉碼應用模塊、分發遷移應用模塊、檢索應用模塊等各類應用。
而這三層需要無縫銜接的基礎就是云平臺管理系統。資產管理、備份管理、監控管理、用戶管理和資源管理,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自動化流程管理、服務流程管理、自服務門戶。
“別看這張圖現在很清晰,但在1年以前,我們心中是一片茫然的。采用云平臺架構,還是廣電行業中的第一次,規劃之前,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從最基礎的物理架構體系,軟件架構體系到云管理平臺架構體系,僅測試就用了半年的時間。我們也與國外很多企業溝通過,國外成型模塊化與展示形態都不錯,但是個性化開發和應用場景適配方面就差太多了,在考慮到后續定制開發的服務費,絕非上選。而在與國際同行、國際服務商的溝通中,我們逐步梳理了自己的業務形態,明確了規劃方向。最終,我們選擇了天云軟件。這個階段很寶貴,因為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每一張圖、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都很復雜。僅是搭建計算資源池,就需要3-4家系統集成商來協作。我們從不成熟的產品開始,終于一點一滴打磨成了現在的平臺。”
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是云服務模型在廣電行業的首次成功落地。通過云基礎支撐平臺,BRTN現在多種業務資源、用戶資源、設備資源都能實現統一管理,全新服務模式也將為業務部門和合作伙伴提供高效云服務,不僅提升管理效率,在降低能耗、節省機房空間等綜合效益方面也表現突出。
異構虛擬化整合是云平臺最大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中,包含Hyper-V、ESXi、XenServer、KVM在內的虛擬化平臺已經實現了統一管理。這在互聯網以外的傳同企業中,并不常見。
運維團隊監控圖
談到如此選擇,趙志成和天云軟件CEO張福波都深有感觸。眾所周知,單純采用一種虛擬化技術,難免會被服務提供商鎖定,且存在安全風險,而在未來升級和服務等方面,主動權和話語權(升級服務費等)更是非常少。如果可以實現多家虛擬技術的異構管理,這樣類似裁判的主控權不僅會更好調動底層虛擬化資源,包含異構的存儲、網絡、服務器等,而且可以實現統一管理,進而減少維護的工作量。最關鍵的是,大幅降低成本。
盡管由于技術制約,很少企業主動嘗試如此來做。但趙志成和天云軟件決心攜手來突破這一困難。“做起來并沒有想象中這樣困難。”BRTN經過數月的摸索,成功實現了異構虛擬化技術的融合與管理,使平臺具備了按業務匹配模型的強交付能力,滿足了業務新系統彈性(性能擴展)、敏捷(高效部署),并減少上線業務部署復雜度的總體目標。
談到項目實施的困難,趙志成認為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是池化,不僅是自用的池化,也是應用的池化。第二是單元化。將應用系統和云平臺有機配合起來。這需要將原有業務系統重新規劃,重新設計。比如快編,原來需要支持200-300快編,但現在需要做成N個單元。編輯通過筆記本直接接入就可以同步實現二維和字幕的編輯。尤其在新媒體時,80%以上工作量都可以通過二維和字幕完成時,效率提升很多。再如,針對高峰在線可以動態調整資源,高峰過去,系統可以自動收回資源。目前絕大多數應用全部都跑在虛擬機上,即使有特殊應用需要物理機支持,也會統一在云平臺管理之下。
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本質上看,這是廣電的私有云項目。用戶可以通過Web申請、獲得并查看相關資源,是面向內部用戶的私有云運行環境,并為廣電行業的生產系統提供的服務。由此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曾經固化的業務流程和資源會變得更加靈活可用,一些資源將不會被單獨頻道或節目所使用,而是成為可以被靈活調用的模塊。不同的模塊被拼裝成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生產業務流程的平臺,如收入服務、資源管理和轉碼調度,會被各種應用所快速組建和調用。
“傳統模式下,這些服務被裝載在不同物理機中,一套系統,僅僅是IP收入系統,就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時間才能準備出來,一些臨時性節目需求,所需要的時間更長。而現在,通過云平臺,幾下點擊,20分鐘就可以發布成功。這次兩會,更是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云平臺對業務支撐的重要性。曾經需要提前一周準備播出環境,現在1-2小時就可以準備完畢。”在趙志成看來,今天,也許還只是建立數據中心,但未來,針對廣電應用適配業務,將資源迅速匹配給業務, 并針對業務匹配模式做定制化交互功能,迅速實現廣電業務對基礎平臺資源彈性敏捷的部署需求,如編輯服務、調度服務、流程服務、轉碼服務、分發遷移、源管理、用戶管理、監控管理、資產備份等。進而在構建起的基礎資源平臺(IaaS)的基礎上,通過自動化流程最終實現資源的統一調配、統一運營和統一運維,提供PaaS和SaaS服務。
下一階段,大數據分析
從技術和應用角度看,BRTN云基礎支撐平臺更多實現的是IaaS。而未來,BRTN的云戰略規劃方向又是怎么樣的?
PC端、電視、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的實時數據收集墻
問:要實現對三網合一所帶來數據的實時分析,計算和存儲要求很大,存儲級別與時間的規則是什么?
趙志成:這是2014年的規劃立項。云平臺是底層基礎資源以及統一管理的實現平臺,但在此之上,還將有無數應用。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基于云平臺的大數據分析體系。包含數據挖掘與分析、云存儲、系統云集成服務等。我們要做的是,將4個平臺(微博、微信、網站和電視)的交互信息存儲起來(即使與我們業務關聯不大的),并實現分析。未來的媒體發展,本質上就是數據。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大數據服務體系,才能通過歷史數據引導企業發展、變革商業模式、提供精準服務。
問:作為廣電行業云計算實踐的標桿,是否考慮將私有云產品變成公有云平臺上的服務,提供給更多同行或企業使用?
趙志成:是的。看到云計算與大數據區域的廣電企業不止我們一家,北京就有許多家都在做。我們也在探討,能不能通過媒體技術架構服務實現資源的整合與統一的數據管理,讓更多行業內企業聚焦到如何做出豐富內容,而不是投入更多在基礎資源上。現在,北京已經在規劃中了,相信體系內實現是可行的。未來,則要看整體變化來決定了。
問:私有云之外,是否會考慮混合云的模式?
趙志成:公有云適合于不同的領域的不同的場景。傳統的電視為了保證絕對的安全性,采用的是封閉系統。但我們需要多網合一,所以是開放的體系。只有在直播層面,我們是沒有遷移到云的。從平臺設計上來看,我們采用了多點冗余的技術。也許,未來在覆蓋層面上會去使用一些公有云服務。
問:未來大數據分析上,已經做了哪些規劃?
趙志成:大數據層面,不僅是技術,更多是從媒體發展來看。媒體中,新媒體的小眾化、個性化的服務會逐步增強,廣播雖然在衰退,但是未來大致會穩定在一半一半。媒體的本質屬性是需要與用戶直接交互。云+大數據,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方向。
問:天云已經幫助BRTN實現了云平臺統一管理。大數據中,又將涉及哪些技術?
張福波:會有Hadoop和數據庫、底層基礎資源的整合。天云所合作的傳統企業中,大多都基于非云架構建立了自己的應用系統。目前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遷移到云上,尤其是實現應用與運營的云化。
寫在最后:
面臨新媒體的沖擊,廣電行業已經主動選擇了融合和變革。也許在互聯網企業看來,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私有云實踐還只是小樓一景,但“千里之行,積于跬步,” BRTN的實踐對于同樣考慮從非云架構轉向云架構的傳統企業而言,很重要。尤其是在虛擬技術應用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