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圣經·舊約·創世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巴別塔的故事,巴別塔也被稱作巴貝爾塔、巴比倫塔,通天塔,以前有一部電影也叫《通天塔》。故事講的是在名為巴別的一個地方,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一座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塔一天一天在增高。此舉驚動了上帝,他看到人類齊心協力,統一強大,想到如果人類真的修成宏偉的通天塔,那以后還有什么事干不成呢?開始害怕了,就想辦法來阻止通天塔的建成。上帝用的不是硬件的方式,一下子把那座塔摧毀,而是用的軟件的方式,改變區別開了人類原有的統一的語言,使人類的語言突然之間發生了變化,變得混亂,彼此之間無法交流,溝通和協作,因此人類就分散開來,通天塔也就半途而廢。
巴別塔
巴別塔的故事告訴我們,語言混亂,無法形成統一的協作體的話,就無法完成一件事情。由此聯想到,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小的團隊,即使語言相同,有時候也不能形成統一的協作體,其實,語言是否統一是能否形成統一的協作體的原因的代名詞,眾多的原因或許都能統一到思維方式上來。現在的互聯網以及云計算正在重新創造一種新的格局,說到這里,講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全世界各種的計算機語言使用的幾乎是同一語種,語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了語言,也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了描述和計算的思維方式,互聯網又能把人類連接,聚集起來,也就是能把人類的思維連接,聚集起來,云計算的出現,將使這種現象和趨勢得以加強,將使之形成一股無比強大的和合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云計算?什么是網絡計算?為什么網絡會成為計算機?為什么軟件業會消失,而軟件會越來越發達?為什么說Gmail是一個特殊的郵件搜索引擎?云計算時代將延展出哪些全新的世界觀?每個使用Google的人都在為它免費打工嗎?為什么互聯網世界存在大規模的零成本的隱性雇傭?云計算將帶來哪些全新的價值觀和商業模式?為什么螞蟻能在覓食的過程中找到最短的路徑?為什么亞馬遜總能推薦你特別喜歡的書籍?為什么說互聯網將成為人類共有的大腦,也會造成人類新的集體無意識?什么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為什么說萬世萬物皆和合?接下來,將圍繞這些問題,逐一展開和大家探討。
一:計算風云錄之互聯網與云計算的世界
1. 什么是云計算?
現在,云計算已經從一個科技詞匯變成了一個最熱的大眾詞匯之一,它正在改變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來定義云計算呢?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
用戶通過瀏覽器、桌面應用程序或是移動應用程序來獲取云服務。云計算使得企業能夠更迅速地部署應用程序,并降低管理的復雜度及維護成本,及允許IT資源的迅速重新分配以適應企業需求的快速改變。
云計算依賴資源的共享以達成規模經濟,類似基礎設施(如電力網)。服務提供者集成大量的資源供多個用戶使用,用戶可以輕易地請求(租借)更多資源,并隨時調整使用量,將不需要的資源釋放回整個架構,因此用戶不需要因為短暫尖峰的需求就購買大量的資源,僅需提升租借量,需求降低時便退租。服務提供者得以將目前無人租用的資源重新租給其他用戶,甚至依照整體的需求量調整租金。
云計算是繼大型計算機到客戶端-服務器的大轉變之后的又一種巨變。用戶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云計算描述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的IT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而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說到這里,下面不妨讓我們回顧一下整個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2. 從大型計算機到互聯網
最早的計算機叫大型計算機,談到大型計算機,就不得不提IBM,IBM的大型計算機System/360(S/360)。System/360的問世代表著世界上的電腦有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它們都共用代號為OS/360的OS,而并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OS。讓單一OS適用于整個系列的產品是System/360成功的關鍵,且實際上IBM目前的大型系統便是此系統的后裔。
System/360體積龐大,像一個小房間那么大,能夠提供各種各樣的計算服務。
IT業前幾十年的歷史幾乎可以看成是IBM的歷史,后來為什么不是IBM的歷史了呢?就是因為IBM把一些當時他認為不重要的事交給了別人去做,當然有的也可能是由于決策失誤。比如說某些軟件,IBM自己開發了一個操作系統,后來發現這個操作系統非常笨重,而且效率很低,就讓當時一家很小的公司來做操作系統,然后將操作系統安裝在IBM的PC上面,這個小公司就乘著IBM這艘航母一下子起來了,螞蟻和大象合作,螞蟻就變成了大象,這個公司就是微軟。英特爾最早也是IBM的供應商,由于PC的迅猛發展,英特爾也從一家小公司變成了一家大公司,還包括當時另外一家做芯片的公司AMD,AMD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呢?IBM有一條采購法則,就是不依賴于單一的供應商,以避免供應商破產、單方終止合作、漫天要價等風險。IBM當時就告訴英特爾,必須扶植另外一家做芯片的公司同時作為IBM的供應商才能達成合作。英特爾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就扶植了一家叫AMD的公司,后來IMD一直作為英特爾的競爭對手。
IBM時代的大型機的計算方式是中央控制式的,后來由于計算機技術在軟硬件方面的進步,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小到現在的PC這樣,其中央控制力就分散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單個的計算機作為一個桌面工具,其功能實際上是非常小的,后來很多桌面計算機連接起來,形成了小型的網絡,小型網絡中的計算機能夠互通信息,互相協作,這樣就產生了更大的效率,再后來所有的小型網絡連接起來,就形成了網絡的網絡,即今天所謂的互聯網。
3. 云計算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隨著PC和互聯網的發展,有個公司提出了”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即網絡計算機的概念,這個公司就是當時有名的IT及互聯網技術服務公司Sun(Sun于2010年被甲骨文收購)。
當所有的PC都連接起來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虛擬的大計算機,全人類都在使用這臺大計算機,這就是所謂的網絡計算,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概念。由于每臺計算機都連在一起,可以各自完成一部分計算任務,最后再把每臺計算機所得到的結果合在一起,于是每臺計算機既成為了計算的一部分,又成為了使用別的計算機的一個終端,同時也成為了彼此傳輸的一個中間節點,每臺計算機的角色都變得很多元化。這其實很像未來學大師、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和2006年5月出版的《財富的革命》兩本書中提到的“Prosumer”,即產消合一者,也即既是一個生產者,也是一個消費者,在網絡上我們既提供信息,也同時在消費信息,并成為信息的通道。
當時Sun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還為時過早,因為那時帶寬不允許,服務器的性能沒有今天這樣高,計算機之間的互聯度還不高,使用網絡的人相對還很少,所以,Sun那時提出的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概念,但是時機還未到。Sun盡管提出了這樣的概念,但是一直都被PC時代的大佬微軟壓著打。
到了1998年的時候,搜索引擎領域出現了一匹黑馬,這就是Google,Google發明了一種新的算法,即根據網頁的鏈接數以及和其鏈接的網頁的級別來進行排序,憑借這種獨特的算法,Google把以前的好多搜索引擎都淘汰了。Google的這種算法實際上用的是網民投票的辦法,鏈接某個網頁的網頁越多,就意味著這個網頁獲得的投票越多。百度也用這種算法把中國的其他搜索引擎給淘汰了。
Google在這么做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和前文提到的網絡計算機有一點源淵了。所謂的搜索引擎,其實就是一個運行在服務器端的軟件,而不是裝在每個人的PC上面。Google提供的這種服務,后來有人把類似于Google提供的這一類服務稱為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也就是軟件即服務,軟件不再安裝在用戶的PC上,而是作為一種服務由供應商通過服務器端(即云端)來提供。Google的這種思路變得越來越普遍,以前Sun的董事會主席及聯合創始人Scott McNealy說過一句話,“軟件業將會消失,但軟件會越來越發達”,軟件(即安裝在用戶PC上的軟件)作為一種產業將會消失,但是軟件(運行在云端的軟件)提供的服務將無處不在。
到了2001年的時候,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聘請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擔任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即以前Sun的CEO,就是他提出了“網絡計算機”的概念。
到了2006年3月的時候,亞馬遜推出了彈性計算云服務。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上首次提出了“云計算”的概念。
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云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散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并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及技術支持(包括數百臺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服務器,這些計算平臺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臺)。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開發各項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臺灣啟動“云計算學術計劃”,將與臺灣臺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云計算研究測試床,推進云計算。該計劃要與合作伙伴創建6個數據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臺,每個數據中心配置1400個至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賓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戴爾在申請文件中稱,云計算是“在數據中心和巨型規模的計算環境中,為他人提供計算機硬件定制制造”。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云安全聯盟(CSA)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名為“可信任云計算計劃”。
2010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OpenStack”開放源代碼計劃,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2011年2月,思科正式加入OpenStack,重點研制OpenStack的網絡服務。
2012年11月1日,微軟宣布聯手上海市政府、世紀互聯把其公有云服務帶入中國。2013年5月22日,微軟宣布與世紀互聯合作運營的公有云平臺Windows Azure正式落地中國,2013年6月6日開始,企業用戶可在Windows Azure平臺上注冊。
2013年7月31日,IBM宣布與首都在線簽署公有云長期戰略合作協議,IBM公有云服務首次進軍中國。2013年12月18日,IBM宣布與世紀互聯達成協議,將IBM云計算基礎架構服務SCE+(SmartCloud Enterprise+)正式引入中國。
2013年12月18日,亞馬遜公有云服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已經與寬帶資本旗下云基地達成戰略合作,實現了AWS在中國的正式落地。
4. 云計算時代的全新世界觀
目前所謂的云計算的概念,是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在Google和當年Sun的思路的基礎上提出的,實際上是SaaS理念的一種提升,當時在Sun時,施密特無法實現這種理念,隨著技術的發展,隨著搜索引擎技術和算法的發展,隨著更多的人在使用互聯網以及更多的人在互聯網上發布屬于自己的軟件產品和服務,搜索引擎作為整合者,它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現在逐漸會有這么一種趨勢,就是你打開電腦、手機和其他設備的時候,不需要裝太多的軟件,只需要一個瀏覽器連接到云端,就能使用各種各樣的軟件和獲得各種各樣的服務。打個比方,云端就像一個自來水廠,客戶端就相當于一個水龍頭,一打開水龍頭,你所需要的東西都能從云端獲得,而且是按需提供,不需要時還可以隨時關閉。用幾個詞語來形容,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是一個很偉大的設想,這個偉大的設想正在大家面前開始逐漸展現,Google的Chrome OS就是基于這樣一種設想。這種設想還有更偉大之處,就在于它提供的包括計算、存儲、殺毒、信息等,都不是它自己的。就拿Gmail來說,它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特殊的搜索引擎,能發現互聯網上那些零散的空閑的存儲空間,而且把用戶的郵件打散后存儲到各個地方,這也是Gmail存儲空間在不斷增加的原因,當用戶打開郵箱的那一剎那,它又重新把用戶的郵件搜到用戶的名下,其實沒有一個真正屬于用戶的郵箱。
這就延展出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你在互聯網上將不再需要一個屬于你的東西,什么東西都可以在連通互聯網的那一刻給你,你不需要的時候隨即散去,就像《佛經》里面講的“萬事萬物皆和合”。
5. 互聯網生產方式
互聯網上有各種各樣的基于PC和智能終端的軟件,比如基于Android的各種應用,這些應用就讓一個手機變活了,一個裝有Android的手機可以不斷地去更新它的功能。在其中,類似于Google這樣的公司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他們將扮演一個集成商的角色,不斷地讓每一個互聯網用戶既是消費者,又同時是生產者,還是通路上的一個節點,還是一個影響力的獲得者,還是一個影響力的評判者,這樣,讓人人為人人這種機制在這個世界上如此清晰地展現出來。Google搜索引擎的算法就包含這樣一個特點,在互聯網上每一個使用Google搜索服務的用戶,實際上是在為Google提供服務,用戶做了一個鏈接,或者搜索了一個關鍵字,實際上就為Google提供了一個數據。互聯網時代有一個生產法則,就是大規模的零成本的隱性雇傭。我們平時很多的上網行為可能對我們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就可能是有價值的。Google的很多產品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互聯網用戶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已經在為Google免費打工。
看一個公司是不是互聯網公司,不是看這個公司是否在利用網絡做生意,而是看其能不能形成大規模的零成本的隱性雇傭,能不能形成一個免費資源的集合器,能否把一些零散的好像沒有價值的東西集合起來,然后進行篩選,最后形成有價值的信息。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用戶的上網行為痕跡不自覺地匯入到一個更大的行為里面,參與了一項巨大的工程,但用戶自己卻不知道。
下一頁:計算風云錄之互聯網與云計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