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一場云計算的沙龍,阿里云王堅博士提及“大數據”叫錯了,“只有數據大是沒有用處的,真正有意思的是數據變得在線了。所有東西在線這個事情,遠遠比‘大’更反映本質。”后來我們反思,數據無處不在,唯有復用性強和可轉化成有用抽象信息的數據才更有價值。參加兩天SAP商業同略會后,發現“大數據”與“云計算”應用的更多可能已接近明朗,在此做一些簡單的分享。
私有云只是開端,公有云才是像上帝一樣窺視世界的媒介。
企業私有云的本質就是傳統ERP的升級,功能更加扁平化,信息更加集成化地記錄、處理和使用;而公有云的應用是使用者把自身看成“大數據”系統的一部分,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如果把有價值的信息看成是內容,公有云就是UGC系統,只不過這里的User不是個人,而是擁有數據處理能力和使用需求的機構。比如,如果所有移動設備制造商在公有云系統共享“出貨量”一項數據指標,那么不管你是手機制造商還是平板制造商,你了解的是整個行業以及用戶行為的變化,從而能更好地預見未來的消費趨勢。如果黑莓早一天了解從全鍵盤手機轉向觸摸屏手機用戶變化量的數據,可能就不會在失勢之后才驚呆了。又比如,不管是寶潔還是聯合利華,他們的日化產品部門關注的不只是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市場占有率,他們可以從更加寬泛的領域去了解用戶的需求——大家是更喜歡使用洗衣液還是洗衣皂,從即時的“大數據”中做出快速的商業決策。這種公有云的愿景正因傳統企業巨頭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可能。在同略會,易才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分享了自己使用SAP HANA的云服務,我們所想象的未來是,如果政府、社會學研究機構更多地參與進來,人口流動率、勞動力需求等各種數據都成為在線的可能之后,各方的受益和效能都會迎來質的突破。
“大數據”提供的不只是數據,還包括試驗和經驗的積累。
或者現階段電商是最積極迎合“大數據”應用的公司,用戶的購買記錄和行為習慣,可構成未來的消費決策參考——因而最容易實現“可預見經濟”。但若在 “公有云”的基礎之上,能夠產生最大效益輸出的可能會在教育、醫療和建筑工程等領域,比如若能了解不同院校專業招生數據,就能了解專業人才供給的比率,如果出現失衡可在第二年做出調整;醫生不可復制,但“公有云”普及開來之后,社區衛生服務站可能調用三甲醫院的病例庫做參考,中央部門也能透過地方的就診數據來了解傳染病疫情及大眾健康狀況。醫療和教育“公有云”的大規模應用完全可能顛覆現有的普查體系和調研方法。可積累和在線復用的“大數據”就不會是單純的即時決策參考,而會為未來決策的試驗累積和經驗支持。還有在工程領域,不管是鋪路建橋的材料,還是城市排水排污系統,根據地方氣候、人口及使用率的綜合數據,對在建工程和預備工程都可提供經驗性的支持,從而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工程事故。
在云計算的又一個浪潮,我們需要的是找出最需要的數據,再做“大”。
午餐時間和幾個參會的朋友聊天,他們講起了自己的擔憂,如果重現上一套系統,從試驗、培訓到普及,到真正發揮效能的時間少說也要一年半載,而三五年之后的事情誰也預見不了——完全有可能再次推翻重來。這就是給更多的企業做個提醒,不是什么數據都重要,即使我們搜集和處理數據的能力與日俱增,真正需要我們做的是——部署廣泛領域的關鍵數據采集,就是迎接云計算和大數據應用企業的重要任務。廣泛在哪兒?對內就是掌控內部資源和危機更立體和及時,對外就是考慮用戶喜好和習慣的視角更加周全。關鍵在哪兒?“大數據”的應用也需要成本,從最重要的著手,一方面考量是針對業務層面的“深”比“全”更重要,另一方面考量是從數據復用性的維度考量成本和長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