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是周六晚上 9 點,在計算所大樓的 1105 小會議室 ……我們開源芯片工作小組一直在奮戰,雖然建開源芯片生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大家都在爭分奪秒,都希望它能早一點落地,早點起作用。”
接受采訪的前一天,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包云崗發了條微博。
在華為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名單”后,RISC-V 這一開源指令集架構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包云崗認為,RISC-V 指令集有望像開源軟件生態中的 Linux 那樣,成為計算機芯片與系統創新的基石。
近日,他接受了記者專訪,聊了聊開源芯片。
開源芯片生態建設還在嬰兒階段
不同于要收取高額授權費的 ARM 架構,RISC-V 并不掌握在任何一家公司手里。
RISC-V 于 2010 年誕生于伯克利大學。它定義了開放免費的指令集,結合 BSD License 開源協議就可以提供自由開源的處理器實現。該協議允許使用者修改和重新發布開源代碼,也允許基于開源代碼開發商業軟件發布和銷售。
這是一個精簡漂亮的系統架構。2018 年,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以下簡稱 CRVA 聯盟)成立。CRVA 聯盟旨在以 RISC-V 指令集為抓手,聯合學術及產業界推動開源開放指令芯片及生態的健康發展。包云崗是該聯盟的秘書長。
“說起開源軟件,大家都非常熟悉。相比之下,開源芯片的發展還處在‘嬰兒’階段。”包云崗說。
開發芯片的成本高,主要高在四個模塊:流片、IP 核、工具鏈和人力。“一個像麒麟那樣的芯片里,有上百個 IP 核,每個 IP 核都要錢;而所有的工具鏈幾乎都掌握在三家美國公司手中,要把工具鏈準備齊全,也會需要幾千萬;在反復驗證芯片設計是否可行的過程中,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開源,可以顯著降低后三部分的成本。
當然,要形成像開源軟件那樣的生態,可能還需要 10 年到 20 年。如果能做成,芯片開發的門檻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能下降一到兩個數量級。現在芯片領域被形容為“投資黑洞”,但未來,借助開源工具鏈和開源 IP,“也許能像開發 APP 一樣開發芯片”。
完善自己的開源社區和托管平臺
其實,美國很多有影響力的開源項目都來自學界。包云崗也希望,搭好舞臺,做好基礎設施,讓更多人愿意參與開源社區,從而完善開源芯片的生態。
做開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可以幫助解決“卡脖子”問題。不過,在特殊情況下,開源的世界,是否也會突然關上大門?
包云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有的開源平臺由基金會管理,比如 Linux,實現程序員自治;而有的開源平臺由公司管理,比如由谷歌控制的安卓和 Tensorflow,這種開源基本是“我開放,你來用”。
CRVA 聯盟此前做了一項研究,指出雖然開源基金會和開源許可證可以允許不涉及加密功能的開源項目規避出口管制,但因為代碼托管平臺會受到出口管制,因此存在這些代碼托管平臺的開源項目有可能受到出口管制的影響,這方面主動權和最終解釋權都在托管平臺所在國家。
以包云崗熟悉的 RISC-V 為例,其隸屬于 Linux 基金會。指令集標準是公開的,不會受到出口管制的影響,但是,基于 RISC-V 標準所做的商業設計可能受到管制。“基于此,我們也提倡和發展不受美國出口管制和司法管轄權限制的開源項目,完善中國自己的開源社區與托管平臺。但需要不同國家的開源愛好者們一起努力協同,最終實現全世界可自由地訪問開源項目。”
其實,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也讓大家對開源理解得更加深刻。
“以前提到開源,大家可能稀里糊涂就參與進去了;現在就會發現,原來還存在著認知盲區。”包云崗強調,如何探索發展更加開放和自由的開源社區,也將是未來開源各界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