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意思的是,5G一直被媒體吹捧為萬物相連,物聯網一直被視為5G時代的重要風口。
現在媒體整天鼓吹5G時代即將到了,為何這款物聯網芯片,不去支持5G網絡,反而要去支持2G網絡,而且還能獲得運營商的青睞大量采購呢?
主要還是因為市場需求,以及運營商對5G的不看好。
雖然在一些報道中,將5G和物聯網捆綁,但實際上,絕大多數聯網應用只需要用很小的通信容量,并非一定要5G,2G、4G其實都能做,像OFO自行車智能鎖為例,其使用的NB-IOT就是簡化版的4G,而這恰恰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案例。
因此,該國產物聯網芯片支持2G,并非技術上的落后,反而是基于市場實際需求的考慮。
眾所周知,國內運營商的2G(GSM)網絡覆蓋率高的令人發指,除非鉆進深山老林,或身處人防工程等極端環境,幾乎是人能踏足的地方都能收到運營商的2G信號。
既然國內運營商2G覆蓋率這么高,且通信容量完全滿足物聯網需求,那么,有這樣現成的成熟網絡,為何不去充分利用呢?
何況,支持2G,能夠規避很多風險,讓客戶放心采購和使用國產物聯網芯片。
由于5G只是商業概念,并非技術迭代,而且基建成本將呈幾何倍數增長,據統計,5G如果要達到4G的覆蓋范圍,基站數量至少要是現在4G基站的5倍,也就是說,國內至少要建1500萬個5G基站。
這會大幅推高基建成本,因而運營商對于5G并不像對4G那樣熱情。
正是因此,3GPP甚至搞出“5G核心網+4G基站為主+5G基站為輔”的網絡部署方式,其根源,就是全球很多通信廠商對于5G無線接入端技術的不看好。
因此,未來5G的覆蓋是很成問題的
如果國產物聯網芯片只支持5G的話,萬一5G網絡覆蓋率上不去,或者說達不到2G或4G的水平,那么對于5G單模產品的推廣應用將是災難性的。
支持2G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客戶可以非常放心的用國產物聯網芯片。因為客戶不在乎你這個芯片支持的是2G、4G,還是5G,客戶需要的是產品穩定,安上了以后就能長期用。因此,國產物聯網芯片支持2G的設計,恰恰是非常貼近市場需求設計。
鐵流以往的文章就介紹過,現在鼓吹的很多5G應用和需求,都是虛假需求,像物聯網、自動駕駛、無人工廠等應用都是虛假需求。
而本次國產芯片廠商則用行動證明了,物聯網并非一定要依賴5G,采用2G就足夠了。
同時,國內運營商也用行動證明了,將物聯網與5G捆綁是偽命題。
國內廠商的物聯網芯片主動支持2G,是基于市場的需求。未來,會有越來也的原本被媒體鼓吹非5G不可的應用,在實踐上會采用2G、4G網絡。
現在所謂的5G(實際上是偽5G),其被媒體包裝的神話和泡沫,也會被實踐戳破,并回到其原本應當存在的位置上。
以下轉一位網友的留言:
據一名運營商資深專家估算,5G的工作頻段高,基站多(至少是4G的2倍)、基站貴(目標降到4G的2倍)、功耗高(約為4G的3倍)、投資會大幅增加。即便按最經濟基站來建設,積極投資也需要4G的接近1.5倍,在全國總投資就是1.2萬億。目前5G基站報價四五十萬元一個,降到4G基站幾萬元的水平還需要時間。還有一點就是工信部為了平衡,給與中國移動的頻段不是國際標準的3.5GHz,而是2.6GHz和4.9GHz。也就是說中國移動的5G設備需要國際通信設備商“特供”,就算財大氣粗的中國移動對于這多出來的成本也需要精打細算。與3G時代“被降級”如出一轍。
結論就是5G像4G一樣搞大躍進是幾乎不可能的。今年三大運營商的收入呈現一個特點就是業務明顯增長,但是收入沒漲,其實就是國務院的“提速降費”的政策影響。再加上4G時龐大的投入成本需要回收,所以5G前期更多的是在中心城市推廣。多花錢買的5G手機,結果一到郊區就成了4G,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遠不如4G對2G的替換。所以5G通信會像3G一樣成為一個過渡階段,市場需要更加革命性的技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