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存折研發可追溯到2015年。那一年,廣東省農信聯社銀信中心副總裁周丹前往韶關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調研。周丹在調研中發現:韶關聯社的發卡率偏低,相較于銀行卡,當地農民更愿意接受存折。考慮到傳統渠道客戶主要以存折客戶為主,廣東省聯社從介質角度出發對目標客戶進行了數據分析。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系統活期存折賬戶數量占個人人民幣活期賬戶26%;但賬戶余額占個人人民幣活期賬戶達52%,而這部分客戶主要是農信服務多年的老客戶。
“農民只有看到存折上的金額心里才踏實。”周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何更好地提升存折客戶的應用體驗?周丹與技術團隊進行研究論證,最終選擇通過改變介質,即將現有存折刷磁條改為刷非接的IC卡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2016年12月31日,三水聯社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發行了第一張芯片存折,通過存折與芯片的“跨界組合”,實現了“嘀”折讀取信息,突破了存折業務無法脫離柜臺的局限性,填補了存折芯片化、智能化的空白。
“創新并不是一切推倒重來,有時可能就是重新組合。芯片存折還能推廣應用于除廣東以外的其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讓現代科技更好地發揮惠民、利民作用。”周丹說。
周丹介紹,存折加“芯”,存折的受理范圍更廣,功能拓展性更強,特別是讓弱勢群體、老少邊窮地區百姓分享到金融科技創新的紅利。城鎮老客戶可以在網點自助設備區辦理簡單的存取款、轉賬、查詢等業務,減少了排隊等候的時間;可以通過“存折消費”功能進行有限額的小額行內消費,通過“存折助農取款”實現小額現金支取,通過“行內轉賬”功能可實現系統內的小額轉賬;芯片存折與金融便民服務結合,將金融便民服務站打造成為一個綜合性金融服務站。
用芯片存折在金融便民服務站使用,可以集成商品購買、信用卡還款、社保資金代發代扣、公共事業繳費、交通罰款代繳、車票購買等非現金業務;在農村趕集批發市場設立流動“網點”,利用在芯片存折背面加印二維碼標識來作為客戶結算賬戶的身份標識,個體商戶通過使用廣東省農信聯社手機銀行掃碼功能,直接識別購買者的芯片存折二維碼,可實現在線收付款;推出芯片存折代付業務,農資收購人手持移動POS向農戶付款,同時也可現場銷售農資給農戶(農戶使用芯片存折完成刷卡消費)。
芯片存折作為服務“三農”的創新拳頭產品,目前在廣東省農信聯社轄內機構發行量已超過30萬本,覆蓋省內20余個縣域地區。“未來,我們將在芯片存折上加載更多功能,如農戶通過芯片存折綁定支付寶、微信等,自助辦理網購、繳費、轉賬、提現等業務,將普惠金融向深度和廣度擴展。”周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