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策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資金的雙重加持,“中國芯”強勢崛起,近年來,國產芯片年產值已突破千億元大關。而寒武紀完成1億美元A輪融資、華為發布全球首款AI芯片麒麟970,更是讓“中國芯”引發全球市場的高度關注。量子計算機被視為下一代信息科技的引擎,布局未來,集成電路競爭步入量子級時代,在量子通信領域后發先至的中國,或可打造更強勁的“中國芯”。
政策資金加持“中國芯”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中國制造2025》所制定的十大重點突破發展領域中排在首位,而集成電路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未來通信、計算機、汽車、工業等行業升級的基礎,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要從根本上實現信息科技產業自主創新發展,集成電路國產化是必由之路。
集成電路國產化政策支持不斷加碼。面向“十三五”,集成電路產業已上升至國家戰略。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新的綱領性文件《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吹響了芯片產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號角。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2020年中國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
資本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催化劑”。2014年9月,以振興國產芯片為己任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又稱大基金)發起成立。大基金初定規模1200億元,實際籌資近1400億元。各地設立子基金意愿強烈,北京、武漢、上海、四川、陜西等地相繼設立產業基金,2016年年底已宣布成立的地方基金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自成立以來,大基金先后大手筆投資紫光、中興通訊等國內龍頭企業,累計投資額達數百億元。
可喜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間,“中國芯”產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數據顯示,過去5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7.6%,領跑電子信息制造業。據報道,2016年我國集成電路制造產業產值首超1000億元大關,達到1126.9億元;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良好勢頭,規模達571億元。預計在一系列產業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還將保持高速發展。據賽迪智庫預測,到2020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突破7000億元。
“中國芯”初嘗碩果
經過幾年發展,中國“缺芯之痛”正在迅速改變,“中國芯”在全球芯片領域的地位和話語權大幅提升。今年6月發布的國際超級計算機排名中,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奪冠,而鑄就其冠軍之尊的是地道的“中國芯”。這塊小小的薄片上,集成了260個運算中心,數十億晶體管,其單芯片計算能力相當于3臺2000年世界頂級超算。此外,中國還擁有龍芯、海思、展訊等一批知名芯片公司和優秀產品,其中,華為海思推出的麒麟處理器已躋身全球頂級手機芯片行列。
背靠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等市場,中國芯的崛起引起全球市場高度關注。8月18日,國內人工智能芯片初創企業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億美元A輪融資,成為全球AI芯片界首個“獨角獸”初創公司,其戰略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聯想、科大訊飛等。9月2日,華為在2017年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發布全球首款移動端AI芯片——處理器麒麟970,這也是第一款集成了深度學習模塊的AI手機芯片,提振了投資者對“中國芯”的信心。
隨著“中國芯”力量的日益強大,中國將成為全球芯片市場的的重要一極。戰略咨詢公司貝恩稱,未來10年,中國將在芯片行業投入1080億美元,彼時,全球芯片制造占有率不足10%的中國將有可能顛覆未來芯片產業。甚至有觀點表示,按照目前發展速度來看,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壟斷絕大部分的全球市場。
量子“中國芯”可期
芯片強則產業強,芯片興則經濟興,沒有高端芯片就沒有真正的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盡管我國芯片產業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身對集成電路的需求,并開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是總體而言,依然缺乏高端芯片產品。據海關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逾3425億塊,金額超2270億美元,接近于同期原油進口額的兩倍,而集成電路出口額約為614億美元,存在很大逆差。
量子信息被業界公認是對未來世界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革命性技術,業內專家普遍相信,量子通訊技術比任何目前我們已知的信息中繼系統,都要更為安全。隨著量子位大戰的啟幕,未來,集成電路競爭也將步入量子級時代。
眼下,科技巨頭都在緊鑼密鼓研發量子芯片。谷歌于今年4月展示了關于9個量子位計算芯片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尖端研究,從而在今年底打破量子計算的某些記錄。IBM今年5月展示了首個包含17個量子位的芯片。英特爾近日發布了包含17個量子位的超導測試芯片,并交付給合作伙伴對該款量子芯片進行各種性能測試。目前,各大科技公司的研究員都在開發包含50個量子位的芯片。
在“量子霸權”即將到來的時代,“中國芯”不能掉隊。10月11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聯合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公司發布量子計算云平臺。這是全球首個上線投用的基于半導體量子芯片的量子計算云平臺。實際上,我國在量子通信的科研水平處于世界前言:2013年以來,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先后開發出單量子比特、雙量子比特半導體芯片和6量子比特超導芯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去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今年9月12日,中國首個商用量子保密通信專網——濟南市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通過技術驗收;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正式開通……在國內量子通信領域的發展方面,潘建偉、彭承志等一大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團隊可謂成績斐然。
期待量子通信技術賦予“中國芯”和集成電路產業更多爬坡過坎的能量,讓“中國芯”在全球市場占有更多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