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芯片市場動態 → 正文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羅驄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09-16 21:05:43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報

門禁卡、地鐵卡,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攜帶大量內置NFC或者RFID芯片的卡片。設想有一天,這些卡片都被植入到我們的身體中是什么體驗?

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其中包含9個RFID(無線射頻識別)植入式標簽。來自荷蘭的生物黑客Patrick Paumen第一眼看上去和常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不過當他向好奇心日報展示了用手指吸起一枚釘子的時候,你可能才留意到他指尖微微凸起的植入物。

作為2017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 ISC )DC010黑客活動上最受關注的人之一,生物黑客Patrick Paumen和Nina Alli在活動上分享了植入式芯片目前已經有過的案例,和利用RFID和NFC植入物來與門禁系統、門鎖、智能手機等各種電子設備交互的演示。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并讀寫芯片內的數據。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小區的門禁卡,靠近就可以識別住戶信息。NFC芯片則是由RFID演變而來的近場通信技術。目前,手機上幾乎都裝備了NFC芯片,平時我們使用的地鐵卡就是使用NFC技術。

電子芯片植入技術在醫學界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早在2014年底,美國奇點大學教授雷蒙德·麥考利在自己左手的虎口位置植入一個微小的芯片膠囊。這枚膠囊就是NFC芯片。

為了可以進行人體植入,芯片被設計得小型化,并有生物涂層覆蓋。Patrick Paumen告訴好奇心日報,現在植入芯片的操作并不復雜,很多小型芯片還可以自己植入,他向我們展示了手背上不太明顯的傷口。

由于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鼓包,甚至發生爆炸,目前大部分植入芯片都是無源器件,不需要電池,像RFID和NFC芯片都是只有讀卡器識別的時候才會感應供電,芯片在體內幾乎可以伴隨一生。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可以植入的芯片體積約為米粒大小

但植入芯片只是一件聽上去挺酷的行為,還是真正能有實際用途?面對這個問題,Patrick Paumen拿出手機,演示用胳膊掃過就可以解鎖。植入芯片同樣可以解鎖電腦,在電腦上安裝了識別設備后,只需要用手指輕輕一揮就可以解鎖。

“我覺得最實用的功能還是解鎖和刷地鐵,當然地鐵要看具體的城市是否支持。這次來北京,我就是用植入的NFC芯片來使用地鐵的。由于我本身也是做門禁安全系統的,只要握住門把手就可以解鎖公司的大門是很快捷。”

而最為特別的體驗,是Patrick Paumen可以感知電器是否正在工作。家里的手機插頭,微波爐等設備有沒有正常工作,他用手摸一下就能感知到。這種體驗是普通人無法感知的。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植入在手指上的RFID芯片

目前,全球大約有3萬人在身體中植入了不同的設備。大部分都是安全的無源芯片,其他也有可以獲取心跳、體溫等醫療用芯片,除了功能性外,還可以植入在地磁環境下會自動發光的裝飾芯片。

在Patrick Paumen看來,植入芯片技術現有的功能還太少,不足以讓很多人接受。但未來很難預測,如果越來越多的功能被開發出來,植入芯片很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植入芯片只是生物黑客(Biohacker)群體中的一種嘗試。不同于通過程序代碼進入他人系統的黑客,生物黑客提倡的是不斷地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試驗,通過運用現代技術,不斷地“hack”人體,讓人類感知的世界的方式不斷增多。

生物黑客從2005年開始不斷發展出兩個社會運動分支。一種是DIY生物學運動(Do-it-your-self Biology)指的是通過類似“開源”的手段,讓普通人不需要依靠大學實驗室也能進行更為深入的生物學研究和實驗。

而另一種則更為激進。 (Grinder)研磨者運動提倡通過把一些外置設備植入其中,來改善、增強人體機能。就像Patrick Paumen所做的那樣。

不過這兩種運動都圍繞著一個宗旨,就是希望將原本局限于一小部分專業人群的“科學探索”開放給大眾,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主流的生物科學會被各種條款所束縛,“是否可以帶來回報”,“是否在實際操作中有可行性”,眾多考慮導致科學發展趨于謹慎。而生物黑客的出現剛好打破了這些條條框框,擁有更大發揮的空間。

但由于試驗在某些方面過于激進,社會對生物黑客的擔憂也一直存在。

今年8月,美國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發出警告說,需要立法來監控肆意進行“生物合成”的實驗室,因為無法確保它們創造的東西都是安全的。

紐約、波士頓和舊金山都成立了名叫“紳士空間(Genspace)”的生物學實驗室,這里為生物黑客們提供自行進行試驗的儀器,不受法規管制。

這些實驗室里進行著“合成生物學”試驗項目,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凱-奧爾重新改編了大腸埃希氏菌的基因組——可能導致細菌感染。

但大部分實驗室的條件并沒有這么好,很多實驗者都會選擇車庫或者地下室進行試驗。設備也多選用二手的儀器,實驗結果很難保證。

不單只是生物合成實驗,一些實驗室也在嘗試合成生物細菌武器。牛津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約翰·帕林頓教授警告稱,由于基因編輯工具已經不再昂貴,打造可能攜帶傳播病毒的生物武器并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去年3月,兩個意大利的生物黑客合成了一種復合物,可以釋放高劑量的催產素,這是一種可以讓人產生滿足感的無毒激素。他們把這種復合物制作成煙霧炸彈,在公共場所引爆發生裝置,將大量氣體放入空氣中,讓行人吸入體內。

這種行為被生物黑客宣稱為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生物襲擊,那時候就不是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的激素,而是可能造成傷害的物質。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2014年10月,各國生物學家在韓國平昌締結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大會上,首次確認合成生物學問題與《公約》密切相關。并敦促各國采取預防性辦法處理生物黑客試驗可能導致的威脅。

除了和生物黑客近距離接觸,在這次2017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 ISC )還展示了眾多的黑客攻擊項目。浙江大學的徐文淵教授和團隊展示了通過超聲波語音指令攻擊智能音箱,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三星的S Voice、微軟的Cortana以及華為的HiVoice都會受到影響,執行荒謬甚至危險的指令。

而360 Pegasus Team安全團隊的楊蕓菲在現場利用讀卡器在不接觸RFID卡片的情況下,快速獲取其他人信用卡的信息。演示中,無論是信用卡,還是賓館房間門卡,都可以在幾秒鐘讀取甚至復制完信息。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掃描信用卡后,顯示記者的身份,交易信息

信息安全是目前網絡中較為關注的話題。大規模的黑客攻擊事件時有發生。這周一,美國三大征信公司之一Equifax宣布遭到黑客攻擊,1.4億用戶數據遭到泄密。

相比起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生活的數字黑客襲擊,生物黑客技術目前依然多出現在實驗室和個人嘗試上。但隨著科技的前進,人類與科技的融合或許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而這塊也將引起更多機構的監管。

關鍵字:生物多樣性公約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報

x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芯片市場動態 → 正文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羅驄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09-16 21:05:43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報

門禁卡、地鐵卡,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攜帶大量內置NFC或者RFID芯片的卡片。設想有一天,這些卡片都被植入到我們的身體中是什么體驗?

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其中包含9個RFID(無線射頻識別)植入式標簽。來自荷蘭的生物黑客Patrick Paumen第一眼看上去和常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不過當他向好奇心日報展示了用手指吸起一枚釘子的時候,你可能才留意到他指尖微微凸起的植入物。

作為2017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 ISC )DC010黑客活動上最受關注的人之一,生物黑客Patrick Paumen和Nina Alli在活動上分享了植入式芯片目前已經有過的案例,和利用RFID和NFC植入物來與門禁系統、門鎖、智能手機等各種電子設備交互的演示。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并讀寫芯片內的數據。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小區的門禁卡,靠近就可以識別住戶信息。NFC芯片則是由RFID演變而來的近場通信技術。目前,手機上幾乎都裝備了NFC芯片,平時我們使用的地鐵卡就是使用NFC技術。

電子芯片植入技術在醫學界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早在2014年底,美國奇點大學教授雷蒙德·麥考利在自己左手的虎口位置植入一個微小的芯片膠囊。這枚膠囊就是NFC芯片。

為了可以進行人體植入,芯片被設計得小型化,并有生物涂層覆蓋。Patrick Paumen告訴好奇心日報,現在植入芯片的操作并不復雜,很多小型芯片還可以自己植入,他向我們展示了手背上不太明顯的傷口。

由于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鼓包,甚至發生爆炸,目前大部分植入芯片都是無源器件,不需要電池,像RFID和NFC芯片都是只有讀卡器識別的時候才會感應供電,芯片在體內幾乎可以伴隨一生。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可以植入的芯片體積約為米粒大小

但植入芯片只是一件聽上去挺酷的行為,還是真正能有實際用途?面對這個問題,Patrick Paumen拿出手機,演示用胳膊掃過就可以解鎖。植入芯片同樣可以解鎖電腦,在電腦上安裝了識別設備后,只需要用手指輕輕一揮就可以解鎖。

“我覺得最實用的功能還是解鎖和刷地鐵,當然地鐵要看具體的城市是否支持。這次來北京,我就是用植入的NFC芯片來使用地鐵的。由于我本身也是做門禁安全系統的,只要握住門把手就可以解鎖公司的大門是很快捷。”

而最為特別的體驗,是Patrick Paumen可以感知電器是否正在工作。家里的手機插頭,微波爐等設備有沒有正常工作,他用手摸一下就能感知到。這種體驗是普通人無法感知的。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植入在手指上的RFID芯片

目前,全球大約有3萬人在身體中植入了不同的設備。大部分都是安全的無源芯片,其他也有可以獲取心跳、體溫等醫療用芯片,除了功能性外,還可以植入在地磁環境下會自動發光的裝飾芯片。

在Patrick Paumen看來,植入芯片技術現有的功能還太少,不足以讓很多人接受。但未來很難預測,如果越來越多的功能被開發出來,植入芯片很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植入芯片只是生物黑客(Biohacker)群體中的一種嘗試。不同于通過程序代碼進入他人系統的黑客,生物黑客提倡的是不斷地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試驗,通過運用現代技術,不斷地“hack”人體,讓人類感知的世界的方式不斷增多。

生物黑客從2005年開始不斷發展出兩個社會運動分支。一種是DIY生物學運動(Do-it-your-self Biology)指的是通過類似“開源”的手段,讓普通人不需要依靠大學實驗室也能進行更為深入的生物學研究和實驗。

而另一種則更為激進。 (Grinder)研磨者運動提倡通過把一些外置設備植入其中,來改善、增強人體機能。就像Patrick Paumen所做的那樣。

不過這兩種運動都圍繞著一個宗旨,就是希望將原本局限于一小部分專業人群的“科學探索”開放給大眾,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主流的生物科學會被各種條款所束縛,“是否可以帶來回報”,“是否在實際操作中有可行性”,眾多考慮導致科學發展趨于謹慎。而生物黑客的出現剛好打破了這些條條框框,擁有更大發揮的空間。

但由于試驗在某些方面過于激進,社會對生物黑客的擔憂也一直存在。

今年8月,美國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發出警告說,需要立法來監控肆意進行“生物合成”的實驗室,因為無法確保它們創造的東西都是安全的。

紐約、波士頓和舊金山都成立了名叫“紳士空間(Genspace)”的生物學實驗室,這里為生物黑客們提供自行進行試驗的儀器,不受法規管制。

這些實驗室里進行著“合成生物學”試驗項目,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凱-奧爾重新改編了大腸埃希氏菌的基因組——可能導致細菌感染。

但大部分實驗室的條件并沒有這么好,很多實驗者都會選擇車庫或者地下室進行試驗。設備也多選用二手的儀器,實驗結果很難保證。

不單只是生物合成實驗,一些實驗室也在嘗試合成生物細菌武器。牛津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約翰·帕林頓教授警告稱,由于基因編輯工具已經不再昂貴,打造可能攜帶傳播病毒的生物武器并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去年3月,兩個意大利的生物黑客合成了一種復合物,可以釋放高劑量的催產素,這是一種可以讓人產生滿足感的無毒激素。他們把這種復合物制作成煙霧炸彈,在公共場所引爆發生裝置,將大量氣體放入空氣中,讓行人吸入體內。

這種行為被生物黑客宣稱為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生物襲擊,那時候就不是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的激素,而是可能造成傷害的物質。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2014年10月,各國生物學家在韓國平昌締結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大會上,首次確認合成生物學問題與《公約》密切相關。并敦促各國采取預防性辦法處理生物黑客試驗可能導致的威脅。

除了和生物黑客近距離接觸,在這次2017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 ISC )還展示了眾多的黑客攻擊項目。浙江大學的徐文淵教授和團隊展示了通過超聲波語音指令攻擊智能音箱,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三星的S Voice、微軟的Cortana以及華為的HiVoice都會受到影響,執行荒謬甚至危險的指令。

而360 Pegasus Team安全團隊的楊蕓菲在現場利用讀卡器在不接觸RFID卡片的情況下,快速獲取其他人信用卡的信息。演示中,無論是信用卡,還是賓館房間門卡,都可以在幾秒鐘讀取甚至復制完信息。

這個生物黑客體內植入了14枚芯片,真的很酷嗎?

  掃描信用卡后,顯示記者的身份,交易信息

信息安全是目前網絡中較為關注的話題。大規模的黑客攻擊事件時有發生。這周一,美國三大征信公司之一Equifax宣布遭到黑客攻擊,1.4億用戶數據遭到泄密。

相比起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生活的數字黑客襲擊,生物黑客技術目前依然多出現在實驗室和個人嘗試上。但隨著科技的前進,人類與科技的融合或許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而這塊也將引起更多機構的監管。

關鍵字:生物多樣性公約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報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金山区| 通江县| 平舆县| 安吉县| 留坝县| 买车| 颍上县| 浙江省| 岱山县| 马鞍山市| 南乐县| 高碑店市| 永登县| 尤溪县| 民勤县| 北碚区| 闻喜县| 贵州省| 婺源县| 贵州省| 同德县| 泽普县| 平顺县| 南陵县| 弥渡县| 于田县| 工布江达县| 平原县| 溧阳市| 松溪县| 安新县| 元阳县| 鲁山县| 四平市| 水富县| 湟中县| 尚志市| 泰顺县| 久治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