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紫光集團一口氣入股了三家臺灣半導體封測企業,臺灣媒體的腔調突然變了。
臺灣經濟日報甚至用“餓虎”來形容紫光集團,稱其“動作太大了”,還有媒體稱紫光集團入臺是“引虎驅狼”、“引清兵入關”。
今年10月底,紫光集團宣布入股臺灣力成科技,持股25%,耗資6億美元。這是紫光集團CEO趙偉國第一次去臺灣,被臺媒大肆報道。
一個月后,12月11日,紫光集團同一天又宣布耗資135億元人民幣入股矽品和南茂,這兩家企業同樣是臺灣封測領域的大佬,矽品為臺灣第二大半導體封測廠商,僅次于日月光,南茂為第四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廠商。之前的力成為臺灣封測行業排第三。至此,紫光集團一口氣拿下了臺灣封測領域的“半壁江山”。
半導體產業為臺灣重要產業,臺灣之前一直嚴格限制陸資投資,同時也限制臺企把高科技技術帶到大陸。但面對大陸巨大的市場和資本,臺灣充滿了矛盾,不參與大陸市場要被邊緣化,參與又擔心高技術從臺灣流入大陸,害怕吃虧。
最近紫光集團登臺接連大手筆投資引發了一些臺灣輿論的擔憂。
臺灣《中國時報》14日報道稱,紫光一天內拿出近700億元(新臺幣)入股臺灣科技公司,引爆島內社會的情緒;有人罵囂張,更有人罵矽品是“賣國賊”。
紫光對三家臺企入股能否成功還需要臺灣當局審批通過。
臺灣《經濟日報》14日報道稱,紫光集團入股三家企業的申請案必須接連闖過產業合作、“國安”與市場公平調查三大關卡。各自把關的部門是“經濟部”、陸委會與“國安局”,以及負責市場公平調查的公平會。有知情官員透露,“國安”審查是最難過的一關,充滿不確定性。
民進黨黨團14日舉行記者會,要求不得讓紫光并購案審查通過,“因為這是臺灣經濟的命脈,必須鞏固”;另外還要求半導體設計業不得開放陸資投資。
根據臺相關法規,陸資入股臺封測企業是允許的,但同時需要遵守相關政策規定;但是至今臺灣未有放開陸資投資芯片設立產業的禁令。臺“經濟部長”鄧振中曾表示,將在卸任前開放陸資投資臺灣芯片設計產業。
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朱立倫13日表示,兩岸產業可以共同合作,但這件投資案對臺灣經濟非常敏感,現在不是允許陸資投資臺灣芯片設計業的適當時機。
不過也有理性的聲音,從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臺灣《中國時報》14日評論稱,從過去20年兩岸投資管制的歷史來看,限制與管制結果幾無例外的是讓企業坐失商機、弱化臺廠。臺“經濟部”審查這些投資案要面對的民粹壓力極大,但臺灣最不缺、最不值錢的就是民粹,最缺的是專業。“經濟部”撇開民粹,社會拿掉情緒,回歸專業看待與審查紫光案吧。
臺灣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徐作圣14日在《中國時報》撰文稱,臺灣科技業與其憂心大陸產業的威脅,不如將此壓力轉變為正面思考能量,實現臺灣芯片產業經營模式的二度創新。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譚瑾瑜稱,兩岸應合作打造產業“航母艦隊”,展望未來,大陸邁向制造強國的過程中,勢將破壞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平衡,并造成同業競爭大于合作的局面。在此過程中,兩岸高科技產業若能通過既有平臺溝通,實現更深層的兩岸產業鏈合作,將可降低兩岸高科技產業走向互相廝殺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