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
隨著摩爾定律走向極限,集成電路從技術到產業都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征。這也給了后進者更多的追趕機會。在國家政策的助推下,中國集成電路形成一個新的發展高潮,未來應如何把握機會,加快發展?《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
集成電路技術
仍在持續進步
《中國電子報》:有關摩爾定律能否延續的話題很多,有的認為在延緩,有的認為沒有放慢,仍在持續進步。您怎么看?
魏少軍:摩爾定律經過50年的發展,已經走進1Xnm時代。由于工藝復雜度的提升,集成電路工藝換代的速度已經從前面30年的每18~24個月前進一代,放緩到現在的24~30個月前進一代。摩爾定律是對工藝換代規律(工藝代密度)的一種觀察,并不能準確地說明工藝技術的進步步伐。工藝代密度和技術進步不能等同為一件事。事實上,工藝技術的進步并沒有放慢,例如IBM今年發布7nm測試芯片,近期有報道說采用193i浸沒式技術和EUV混合曝光的5nm的光刻技術取得進展。
此外,今年還報道了分子晶體管。因此,無論是從延續摩爾定律、拓展摩爾定律還是后CMOS等三個方向上看,集成電路技術仍然在持續進步。當然,沒有任何技術可以一直按照指數模式一直增長下去。目前業內認為摩爾定律在放緩的看法也是基于現行的硅基CMOS技術,隨著材料的突破和器件架構的持續創新,摩爾定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左右集成電路的發展。如果有一天摩爾定律走不下去了,主要原因也應該不是技術因素,而是經濟因素。
《中國電子報》:在推動摩爾定律的因素中,至少工藝進步導致產品成本下降的驅動力已經減弱。現在推動摩爾定律繼續前進的主要動力是什么?
魏少軍:確實如此。按照等比例縮小的步伐,每一代工藝與上一代工藝相比有密度提升100%、功耗下降50%、性能提升40%的收益(即所謂的PPA)。當工藝進步到22nm/20nm,人們發現由于高額的建廠投入和研發費用,集成電路單位成本不降反升,28nm可能是單位綜合成本最低的一個節點。
但是成本僅僅是諸多影響集成電路發展的因素之一,密度提升、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仍然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因此,追求更先進的工藝來實現這些目標仍然是推動人們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的主要動力。另外,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激烈的競爭也是原因。只要踏入集成電路這個行業,想不跟隨摩爾定律都難。因此“要么跟隨摩爾定律,要么就死”已經是這個行業的共識。事實上,我們還找不到能夠不跟隨摩爾定律還能保持世界領先的例子。
集成電路產業
展現新趨勢
《中國電子報》:工藝不斷進步,成本沒有下降,會對制造或代工產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魏少軍:首先是成本的上升將極大地加劇芯片制造的競爭,畢竟人們在過去幾十年中已經習慣于集成電路的不斷降價,誰的價格越低,就會天然地獲得客戶的青睞。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成品率、進入市場的時間等都會有影響。所以工藝進步的本質是技術水平,如果技術不夠好,綜合成本就會上升,競爭力就會下降。其次,隨著工藝的進步,更換工藝廠商的代價也會越來越高,設計公司不會輕易更換代工廠,同樣代工廠也面臨著高額投入來獲取和穩定客戶的挑戰,也不會輕易放棄一個客戶。因此,設計公司和代工廠的共生和“聯盟”關系將進一步鞏固。這就要求代工廠的工藝進步速度要跟得上市場的需求,越早進入新工藝,越可以獲得優質客戶,也越可以長期保有這些客戶。最后,代工廠必須想方設法降低客戶的投入,幫助客戶加快進入市場的步伐,因為這既是客戶的需求,也是代工廠的利益所在,早一點進入量產,可以早一點獲利,也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支持其它客戶。因此,IP核和設計服務將成為代工廠競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武器。
《中國電子報》:今年以來,國際半導體大廠(主要是Fabless)并購整合加劇,對制造廠特別是代工廠將有何影響?
魏少軍:對于具備先進制造技術的代工廠而言,Fabless的整合對他們是件好事,大企業的戰略預見性、可控性和定力都要好于小企業。這也是大企業往往是代工廠爭奪對象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對于代工廠保持客戶穩定、產量穩定和產能優化安排都有好處。但是對于那些尚不具備先進制造工藝的代工廠來說,負面影響可能就會更大些,因為大型設計公司的議價能力更強,代工廠不得不更多地從成本上讓步,從而導致獲利能力下降。
《中國電子報》:系統整機廠商強化集成電路產品研發對集成電路產業有什么影響?
魏少軍:系統整機廠商強化集成電路產品研發本身是產業發展的一種必然。其實,早期的集成電路并不是獨立于系統整機廠商的,只是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多業分立、單獨發展的情況。現在系統整機廠商再次聚焦集成電路產品研發是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當然,系統整機廠商自己研發芯片的舉措必然會影響到設計業,因為一些靠向系統整機廠商提供產品設計的公司將被迫逐漸出局,或淪為第二或第三貨源。這是需要設計公司注意的。不過,集成電路產品的種類非常繁多,系統整機廠商也不會不計成本地自己研發所需的所有集成電路,而只會聚焦在影響其競爭力的核心芯片上,因為從成本的角度看,什么都自己做并不合算。因此,設計公司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策略和布局,審視自己與客戶的關系,必要的時候也要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
推進產業發展
關鍵是度的把握
《中國電子報》:在新的國際產業背景下,中國應采取什么策略應對?
魏少軍:首先我們要具備戰略判斷力,對集成電路的發展走向的戰略判斷非常重要,如果判斷錯了,后面就很難糾正。因此必須具備“謀萬世、謀全局”的能力;其次,要提升我們的戰略預見性。就像下棋一樣,能夠走一步、看三步。競爭中能夠取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夠比別人早一點看清未來的走向。這需要對全球產業和技術的發展有深刻理解和把控;最后,要保持戰略的定力。想明白、看清楚的要堅持下去,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翻烙餅。我國作為集成電路的后發國家,國內外對我國發展集成電路的作法和具體技術路線都存在不同看法,也一定會干擾到我們各個層面的領導,影響到他們的決策。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地發展集成電路,是這一輪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最后,也要具備強有力的戰略執行力。執行不到位,那就是紙上談兵,執行延緩就會貽誤戰機。
《中國電子報》: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當前國內產業出現了泡沫、高估值、浮躁等現象,該如何避免這些問題。
魏少軍:目前,國內的集成電路產業出現了一些泡沫、高估值和浮躁,這不奇怪。其實幾年前在編制“綱要”的過程中,大家就有預見,也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對于泡沫也要一分為二。例如一杯啤酒,如果沒有泡沫就說明它不再新鮮;泡沫太多,則實質內容縮水。所以關鍵是度的把握。集成電路是實業,一切還是要回歸實業的本質,一是技術、二是產品、三是市場、四是盈利。所以在金融資本大力進軍集成電路的同時,應該重點鼓勵產業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提升集成電路上下游產業資本的作用。在盈利的驅動力下,現在比較多的泡沫會逐漸消失。當然,如果控制得不好,集成電路變成金融資本套利的工具,實體經濟沒能得到十足的發展,那么集成電路的發展也會走到另一個極端。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