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4G芯片供應緊張的問題,到今年第四季度會有所緩解。國內芯片廠商的4G五模單芯片方案先后量產,肯定會使競爭進一步加劇,不過芯片行業下半年最大的看點仍是高通和聯發科的捉對廝殺。
雖然聯發科在國內的LTE上慢了一拍,導致低端市場也被搶去不少,但隨著德州儀器和博通相繼退出手機芯片業務,所剩無幾的競爭對手開始了近身格斗。
高通和聯發科的捉對廝殺
過去,高通獨霸高端市場,聯發科盤踞中低端,現在兩家相互滲透。高通“向下走”提供面向大眾市場智能手機的解決方案,聯發科“向上走”發力中高端市場。在問及未來的產品布局時,兩家企業回應C114的答復都很相似:
高通稱:“公司計劃將4G LTE拓展到驍龍所有產品系列中,覆蓋‘全市場’需求。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利用一個處理器平臺打造4G多模多頻手機,從而滿足全球運營商需求,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驍龍處理器全線支持LTE,幫助終端廠商推出面向不同市場層級的4G終端產品。QRD平臺也是業界首個支持多模LTE的商用參考設計,提供多種芯片組組合。高通將不斷擴展QRD計劃的產品路線圖,將原本屬于高端處理器的性能平移至中低端處理器,并推出更多平臺技術,幫助合作伙伴迅速實現差異化。”
聯發科稱:“我們秉持兼容并蓄的品牌理念,提供讓人人都能消費得起的產品,人人都能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在4G時代,聯發科技擁有完整的4G產品線,在4G市場處于領先群體的地位。聯發科技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實現從入門級、中端到高端的全系列4G產品線覆蓋。”
不過,聯發科應當警醒的是“從高往低走容易,從低往高走就困難了。”高通驍龍400系列是業界首個針對大眾市場,同時支持3G/LTE的雙核及四核產品系列。目前采用該處理器、面向大眾市場的智能手機已經不勝枚舉,這也是國內手機廠商反映下來供貨比較緊缺的系列,因為千元4G是最容易引爆的一個點,這個市場容量特別的大,品牌也很多,所以造成這個系列的芯片供不應求。
聯發科今年上半年以雙芯片搶市,但整體成本偏高,再加上市場進入64位元時代,聯發科低端市場被高通搶走不少。聯發科定位高端的系統單芯片解決方案(SoC)有32位8核MT6595和64位8核MT6795,據聯發科確認,MT6595已進入量產階段,目前出貨順利。不過這顆聯發科的SoC晚了一拍,LTE支持的缺失使得上半年上市的新機里支持聯發科產品的沒有幾家。
在這種情況下,高通通吃高中低端市場很有底氣:“未來,我們仍將致力于將原本屬于高端處理器的性能平移至中低端處理器。當然,我們也認為,價格因素只是市場競爭的一部分,如何幫助合作伙伴用較低的價格開發出滿足運營商、手機用戶需求的智能手機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未來,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運營商將更加重視5模10頻、5模13頻,甚至6模多頻、世界模的終端的推廣,而消費者也更加關注諸如圖形處理、功耗、多模多頻等性能,這些都是驍龍處理器的優勢。”
不過未來誰也說不準,2014還只是LTE的商用元年,未來的變數很大,芯片價格戰肯定是在所難免的。上半年4G芯片最低售價仍多在12美元以上,經過半年的混亂,價格下跌幅度可能會超過兩成。
價格戰已在所難免
高通和聯發科的捉對廝殺,也給其他芯片廠商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壓力。“肯定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原來大家在生態鏈上都各有一口飯吃,高通的產品在高處,MTK在低處,大家都有自己的區間,現在這兩家打價格戰,那么對于其他競爭廠家來說,成本和價格方面的壓力會更大一些。”
現實情況是,即使芯片廠商能相安無事,手機市場已經白熱化的競爭也會傳導過來。上半年,用“打雞血”來形容國內的幾家手機廠商毫不為過,他們一個個你方唱罷我登場,密集轟炸著國內的手機市場。現在國內市場甚至出現了600元以下的4G智能手機。
不過,國內手機廠商恐怕自己也很無奈,國內不是沒有高端消費者,但他們愿意付三千、四千甚至五千的價格去追蘋果的iPhone,三星的新品,但這些高端消費者對國內的品牌根本就不感冒。這樣留給國內手機廠商的就只能用高性價比,去爭搶中低端消費者。
艾和志稱,Marvell對這樣的市場形勢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一定會給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不僅是價格方面,還有用戶體驗,重點放在入門級和大眾市場,Marvell會積極參與競爭,雖然過去2G/3G份額不大,但Marvell對LTE市場可是雄心勃勃。
聯芯表示,價格戰肯定會影響到芯片行業的發展,4G產品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還有相關的專利許可費用,而且制造成本相比3G也高了很多。“3G 時代40納米的SOC的IC設計成本大概是一至兩個億人民幣,而28納米的LTE SOC的IC設計成本大概是一到兩個億美元,當然這個不是準確數字,還要看不同的產品,跟型號、規格也有關系。”
總的來說,如果LTE手機的零售價還維持在跟3G一樣價格的話,那么肯定對芯片供應商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盛陵海表示,這似乎成了國內硬件制造的一個通病了。比如說可穿戴式設備,或者說物聯網,根據他的觀察,目前應用市場還沒有很好的反饋情況下,國內物聯網的硬件供應鏈比消費端市場啟動更快,他發現,已經有非常多的廠商在推各種產品,芯片廠商也加入了進來。但未來的兩三年里,價格競爭會非常的激烈,也就是說,這塊市場還未啟動,就已經變成了紅海。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入門門檻比較低,二是國內整個硬件制造環境已經出現了問題,大家一開始就沒想到去用服務,用與消費者相關的生態系統去競爭,而是用硬件的價格、用成本去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