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被廣泛應用于電子設備,包括電腦、手機、銀行卡等等,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我國的生產水平比較落后。據公開資料顯示,去年我國花費了2000多億美元從國外進口芯片。2013年,中國所需芯片的38.3%是在國內生產的,但這一數字包括英特爾公司等外企經營的中國廠家生產的芯片。有業內人士曾表示,芯片大量依靠進口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因此,提高國產芯片水平已經成為國內芯片生產企業的重要課題。北方微電子公司就是一家提供芯片生產設備的公司,據副董事長耿錦啟介紹,生產芯片一般需要18種機器,400多道工序,而北方微電子所研發和生產的是其中的兩種關鍵設備,刻蝕設備和薄膜設備。目前該企業研發的刻蝕機具備28納米硅刻的工藝要求。簡單來說,一個芯片可能只有指甲蓋大小,設備刻得越細,芯片上的容量就越大。設備的升級不僅提高了芯片的存儲能力,也降低了成本,所以現在電子產品體重才越來越小,但存儲能力越來越大,而且價錢越來越便宜。“28納米的生產水平在現在其實已經完全夠用了,但是國外的技術要比這個還細。”
耿錦啟介紹,中國和國外刻蝕設備的差距有20年,在2003年以前國內在這一塊是空白的。最初北方微電子只能做到100納米。最近幾年在國家專項的持續大力支持下,企業不斷縮短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并保持強勁勢頭。到2013年,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只剩3年。預計未來3到5年,北方微電子的刻蝕設備水平就能實現與國際主流技術同步發展,他們希望能夠盡快改變芯片全靠進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