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覬覦手機支付其實由來已久,2009年,中國銀聯推出了國際市場上通用的13.56MHz移動支付標準,此后不久,中國移動推出了自主研發的2.4GHz技術標準,雙方圍繞標準之爭召開了激烈的博弈,一年后,中國移動為贏下這場戰役,不惜斥資400億入股浦發銀行,準備以浦發銀行為陣地打進銀聯內部進行策反。事后,中國移動這筆投資從財務角度看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浦發銀行后來發展迅猛,股價市值暴漲,中國移動也獲利不小。而從戰略部署的角度看,這筆投資算是徹頭徹尾的失敗,因為中國移動在當今的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這兩虎爭斗沒有贏家,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就在這兩家為標準之爭斗得難分難解的時候,支付寶壓根沒有想著要去制定標準和遵循標準,它憑借一個簡單的二維碼就繞過了所謂的標準問題,然后開始了野蠻地生長,短短幾年時間就幾乎壟斷了整個移動支付市場。
按照艾瑞咨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中,支付寶占31.5%,財付通占19.3%,中國銀聯占16.7%,三大巨頭加起來份額超過70%(到今天這個份額可能會更大),剩下30%不到的份額被京東支付、快錢、蘇寧支付等一大堆第三方支付工具所瓜分,中國移動的和包支付和中國電信的翼支付被歸類至其他里面。
但這么多年里,急于拓展業務邊界的通信運營商一直沒有放棄手機支付這片高價值市場,這條產品線一直沒有砍掉,時不時也能在市場上泛起一點漣漪。從近期兩大運營商的表現來看,它們似乎有點要砸重金大搞的態勢,問題是,在當前市場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支付三大巨頭壟斷、京東支付、蘇寧支付摩拳擦掌等著登場的大局勢下,運營商靠砸錢能在這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嗎?
其實,如果從產品的技術邏輯和業務邏輯來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支付產品跟支付寶、微信支付沒有太大的差別,可能在穩定性上稍遜,或者在交互友好性上略有不足,但這并不是影響戰局的關鍵因素,真正的關鍵因素在于生態。
顯然,今天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兩大壟斷巨頭都是生態型的產品,支付寶跟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生態緊密相連,涵蓋了從購物,到付款,到信用服務,到微貸款的全流程服務;而微信支付則另辟蹊徑,跟用戶的社交網絡深度捆綁,與微信收款、微信紅包等社交行為關聯起來;至于銀聯支付,背靠著銀行體系,官方信用保障也是一種獨特的優勢。
所以以上三巨頭都是作為一個強大的生態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頑強的生長力和生命力。那運營商的支付產品呢?過去運營商是手握一個強大優勢的——強大的計費體系和話費管理。運營商的手機支付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依托話費來進行操作的。但到今天,隨著各大銀行網上銀行功能接口的放開,話費支付已經毫無競爭力。
那運營商搞手機支付還有機會嗎?機會肯定是有的,畢竟這兩年像中國移動這樣的強勢運營商還是財大氣粗,而互聯網產品最有效的玩法一是免費,二是補貼,只要運營商舍得砸錢持續進行補貼,總能吸引到用戶,但問題就在于,運營商當前以通信為核心的生態體系似乎跟支付難以達成協同,而光靠支付本身,無論是要謀求長遠的生存發展,還是要謀求發展壯大后的變現,都有不小的難度。
如果運營商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結果只會是,你投入補貼搞活動,用戶就來薅羊毛,你活動停止了,沒有羊毛可薅了,用戶就如潮水般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