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第五次工作例會上,工信部公布虛擬運營商近1年來取得的成績:截至2015年3月底,已有20家轉售企業正式放號,累計發展用戶超過410萬戶。
盡管工信部稱,隨著前期試點工作的展開,一些主要問題和困難逐步得到解決,虛擬運營商業務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但對于這樣的現狀,業界普遍認為不及格——平攤到每家虛擬運營商,用戶僅20萬戶,約相當于一個小城市的人口數量。而且,這些用戶中有相當部分是虛商贈送的,黏性不高。
引入民間資本發展虛擬運營商,目的是打破現有三大運營商對基礎電信業務的壟斷格局,使通信市場競爭更充分,通信資費更合理。因此,人們對虛擬運營商一度抱有較高的期待,民營企業更將其視作挺進通信大市場的一塊跳板。據悉,一共有數百家企業參與牌照申請,申請企業包括迪信通、愛施德、富士康、聯想、海信、海爾、小米、鵬博士等。
從去年5月開始,國內虛擬運營商陸續放號。然而,這一業務受到了大多掣肘,剛上陣就被套上了一個緊箍咒。去年12月,中國移動向虛擬運營商提供4G轉售業務,迄今僅有兩三家企業愿意開展測試,積極性不高。
虛擬運營商業務遇冷,主要是業務批發價不具備競爭優勢,甚至出現了“批零倒掛”現象,導致虛擬運營商信心受挫。例如,170號段運營商的轉售成本就過高,每條短信批發價高達7分錢,虛擬運營商無利可圖。隨著運營商電信資費不斷下調,虛擬運營商在市場競爭中劣勢加倍放大——消費者還得顧慮遇到問題時找不到營業廳,招不到投訴通道。另外,虛擬運營商被限制只能在少數城市放號,不能形成規模化優勢,這也制約虛擬運營商的發展。
目前,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已有42家,開展業務的不到一半,它們寧可讓資源閑置,也不想冒失展開業務運營?,F有放號的虛擬運營商企業,都處于賠本狀態,而且這種賠本的生意,不僅沒有賺到吆喝,收獲更多的是用戶的不解及罵聲。
缺少有競爭力的業務,強制換號,通話質量不佳,甚至收不到短信驗證碼……虛擬運營商高調入場后,又迅速降溫。用戶的不滿,讓虛擬運營商形象大打折扣,這對虛擬運營商開展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虛擬運營商已經萌生退意,決定從圍城中逃出去。
要為虛擬運營商發展掃平道路,通信主管部門做通盤考慮,既不讓3大國有企業損失太大,還要確保虛擬運營商有一定收益?,F在,雖然政府給了民間資本進軍電信基礎業務的準入證,但民營企業并沒有與3大運營商同等的話語權,這種地位的不對等,導致虛擬運營商先天跛足。政府如果不在政策層面上給予虛擬運營商更多支持,政府若不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虛擬運營商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