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向11家民營企業發放首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即“虛擬運營商”)試點批文整整一年后,2014年底工信部又發放新一批運營商名單,至此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申請審批工作結束。記者注意到,一共有42家企業獲得了虛擬運營商牌照。在這一年的時間里,這些號段的銷售如何?都是哪些群體在使用170號段呢?使用的效果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用戶總體規模仍然很小
“半年內語音通話統統免費,每個月還送你500M的全國流量,兩年內不清零、無套餐、無月租。我就是看到這個才購入的170號段。”在北京上地從事編程工作的陳向堃告訴記者,他起初購買170號段的電話號碼是出于對于新事物的好奇。
“主要是給父母用,他們年紀大,一個月用不了一兩次電話。之前一直都在用移動的便宜套餐,但用得再少一個月也得四五十元錢。”同樣在北京工作的劉梓強說。
2014年虛擬運營商企業全年投資預計超過7億元,目前已有20家企業正式放號,發展用戶超過100萬。而據170號段的銷售統計資料顯示,購買170號段的多為35歲以下的青年人,以白領和學生居多。
嘗鮮的人不少,但用戶總體規模仍然很小。至2014年底,三大運營商中移動用戶數超過了12.8億,虛擬運營商100萬的用戶規模與之相比,不過“九牛一毛”。
與用戶規模相比,用戶黏度不夠更讓虛擬運營商頭疼。記者采訪十幾位虛擬運營商號段的用戶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將新號段當做備用號碼。既然便宜又實惠,這些客戶為何在辦理后仍然使用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家運營商的號碼呢?
蘇寧一家電賣場的導購人員告訴記者:“因為單位賣這種卡,我才買的。但除了號碼特別之外,170號段并無顯著優點,套餐價格也不比傳統的便宜。若出現什么問題,也找不到營業網點。”
還有一些用戶覺得新鮮才購買號碼,但使用后才發現其有諸多不便。“換上170號段號碼后,不接我電話的人越來越多。”使用阿里通信的程錢說,“后來才知道,很多裝有軟件識別APP的手機都會自動攔截這個號段的電話,最后只能不用。”
很難與三大運營商競爭
“用戶不僅能自己享用每月剩余流量,還可以將其分享給其他人使用。”“半年內全國電話免費打、免費贈送全國流量、免月租,剩余流量兩年不清零。”“‘話機世界’2小時上門服務”……在過去一年中,虛擬運營商推出的一系列業務模式、資費安排、服務理念,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也沖擊著傳統電信市場。
然而,虛擬運營商的轉售業務存在“批零倒掛”的現象,它們與三大運營商的“價格戰”難以真正打起來。因此,盡管虛擬運營商噱頭很足,但無法提供實質上的優惠。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從虛擬運營商的本質來看,它們從事的是三大運營商的移動轉售業務。說白了就是把運營商的資源設計成不同的套餐賣給消費者。資費上面并沒有明顯的優勢,成本價甚至都比運營商的零售價高。”
由于技術實力等因素,虛擬運營商號段的信號質量和覆蓋范圍也不盡如人意。據了解,在信號上,虛擬運營商和三大運營商并無差別,而且出了問題很難得到快速便捷的解決。在資源、技術處處存在壁壘的情況下,虛擬運營商搭建的服務體系和執行的服務標準根本無法與三大運營商競爭。
此外,用戶端的壓力同樣讓虛擬運營商頭疼。“發展一個用戶,虛擬運營商在成本上需要投入50元左右,而維護一個用戶的成本大約占投入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邊發展邊賠錢。”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介紹說,發展一個用戶的總投入約60元,10萬用戶就需占用600萬元的資金,還不要說前期投入。這讓虛擬運營商在發展用戶時也存在矛盾心理。
“虛”過后如何“實”起來
據了解,目前全球共有1100多家虛擬運營商,在國外成熟市場,虛擬運營商所占市場份額大約在10%左右。而在我國,以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虛擬運營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年以來,國內虛擬運營商的商業模式并未清晰。目前我國的虛擬運營商的經營形式,以蝸牛移動、京東、蘇寧、阿里等為代表,在企業既有業務基礎上增加通信入口;另一類是以虛擬運營商為噱頭,完成資產層面的運作,這其中有迪信通、樂語、遠特通信等。此外,還有一些虛擬運營商,除了業務開放初期博得了一定眼球之外,似乎尚未從這張“虛擬”牌照中獲得其他好處。
根據全球虛擬運營市場發展規律,虛擬運營商在開展業務前五年內將有70%死亡。同時按照試點要求,到2015年12月31日,只有完成考核之后才能正式拿到牌照。因此,2015年勢必成為虛擬運營商生死存亡的關鍵點,但從目前的業務開展情況來看,大部分虛擬運營商的發展方向仍不明朗。
“虛擬運營商最終會走向每一個小眾市場單元格。完全定位大眾市場,依靠價格戰去生存的虛擬運營商很難活到最后。”鄒學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