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入選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虛擬運營商企業共有30家,其中包括蘇寧、國美、京東、阿里(萬網在線)。從企業屬性看,手機、家電渠道商和互聯網企業頗受青睞。
在這個名單中,卻少了騰訊的身影。此前它一直是外界眼中申請虛擬運營牌照的大熱,但早在今年3月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明確表示不會申請成為虛擬運營商。
在很多人眼中,有著龐大QQ和微信用戶基數的騰訊,其實最接近于運營商這個角色。如果不是馬化騰親口否認,成為虛擬運營商已幾乎被認定為事實。這也可以看成是外界對于打破目前國內電信業壟斷局面的現實期待。那么騰訊為何拒絕這個可以減少行業沖突、確立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的機會?是有如意算盤還是有難言之隱?
“虛擬運營商首先要在全國有眾多門店,服務消費者,這一點騰訊不符合”,對于騰訊退出虛擬運營牌照申請的原因,飛象網CEO項立剛曾這樣認為。
這僅是浮在表面上的解釋。騰訊如果一心成為虛擬運營商,上面所述這些要求是不足以成為障礙的。之所以放棄,除了全球范圍內虛擬運營商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外,騰訊顯然還有其更深層的現實利益考慮。
加上經過多年的沉淀,騰訊早已成為了一個龐大無比的互聯網帝國。上萬名員工、數百個產品、幾十條業務線,有著支付體系和電商平臺,旗下微信用戶數已超6億,遠高于電信和聯通的移動用戶數,而且具備短信、語音通話能力及號碼資源。
IT商業新聞網記者在瀏覽工信部于今年5月公布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時看到,其中明確要求,“移動通信轉售企業不自建無線網、核心網、傳輸網等移動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為第二類基礎電信業務,比照增值電信業務管理”。這意味著,成為虛擬運營商后,開展業務需要依賴電信運營商才有生存空間。“比照騰訊QQ和微信與運營商的種種沖突,騰訊當然不可能按照方案中要求的去做”,一位通信專家說。
此前,騰訊面向用戶研發和推出各式應用,用戶使用這些應用需向電信運營商支付流量費用,騰訊在這些環節中,均無需向運營商支付寬帶和運營商網絡費用,這是引發沖突的根源。假設騰訊獲得虛擬運營牌照,其與運營商的關系就產生了變化,騰訊就相當于成了一個租賃電信運營商網絡的固網承包商,只能按照運營商的規定來支付寬帶、移動網絡等各項費用。至于運營商大倒苦水的OTT業務,也就有了整治的辦法,例如對微信這樣的應用進行業務分類,嚴格限制特定業務接口,對騰訊寄于無限厚望的微信收費也就成為了可能。騰訊將由此陷入被動局面。
虛擬運營商與SP(增值電信業務)類似,也加重了騰訊的顧慮?;厮葸^去,2000年時,內地幾大門戶網站依靠運營商展開了SP業務,當時TOM甚至因此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和美國納斯達克兩地上市,此后SP行業逐漸壯大。后來隨著運營商對SP的管制加大以及中移動由此產生的腐敗黑幕等等之后,SP行業進入了寒冬時期,蘋果掀起移動互聯網浪潮之后,更加劇了SP商退出歷史舞臺的速度。從SP行業的衰退與電信運營商收緊業務入口直接相關的角度上看,有些人認為,現今開放電信市場,也成為了一個“局”。這恐怕也是騰訊拒絕的原因所在。
“獲得虛擬牌照之后,也許騰訊會更自由,有更多的空間去發展自己,但也有可能是,它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接受更多的掣肘,可能要承擔更大的風險——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政策層面”,有分析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