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老牌的電信運營商幾乎都陷入了增長困境。美國地區是低速增長,第一大運營商AT&T去年的收入增長是0.56%。歐洲幾乎是全面衰退,利潤和營收都是負增長。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因為還有人口紅利,所以保持著快速增長,印度和南美都發展不錯。中國的情況大家都比較清楚,微信給運營商帶來巨大壓力。看看中國移動,新增用戶很少,而且許多高端用戶還被聯通挖走了,短信等基礎電信業務下滑很明顯。
運營商最困難的時候還沒來,看財報可知一二。在這么困難的情況下,中國移動上半年的收入還是增長了6%。這主要是因為智能終端的價格便宜,很多智能機都下探到1000元以下,運營商不用大量的錢來做終端補貼了,另外OTT(Over The Top,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應用服務)業務也推動了智能手機更快的普及,帶來運營商數據收入增長。
運營商當然還需要面臨虛擬運營商的壓力。虛擬運營商在國外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發展。新一屆政府上臺之后才開始有比較大的動作,但是也還處在選型階段。申請虛擬運營商牌照的廠商很多,虛擬運營商肯定會搶這些基礎運營商的生意,價格將來會成為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拼低價也不是辦法,最終大家還是需要想怎樣實現差異化競爭。阿里巴巴、京東、蘇寧這些互聯網廠商都得想自己要怎么玩,比如阿里巴巴,按照目前已有的業務,它能保證用戶不需要到實體營業廳就能辦理所有業務,綁定支付寶也不會存在欠費的可能,而且基于龐大的電子商務業務,是不是能夠消費滿100元可以送10M流量等等,都是作為虛擬運營商可以討論的方向,這些創新對于基礎電信運營商也是會產生影響的。
是不是說全球很多的運營商陷入增長困境,而且還面臨更多的競爭,電信運營商就不是個好生意了?也不是,全球那么多非常聰明的人都還在買運營商。日本軟銀CEO孫正義花了200多億美元買了美國第三大運營商Sprint,另外目前全球最富有的人卡洛斯·斯利姆是墨西哥富豪,也是電信巨頭出身,擁有南美地區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他最近在歐洲相繼買入了荷蘭電信和奧地利電信。說到底因為電信行業是個有限競爭的行業,而且有無可取代的價值,因為物聯網之后,需要連接網絡的東西太多了,現在已經有穿戴設備手表、眼鏡等等。我們也在和海爾這樣的家電廠商溝通,將來也會有互聯網家電出現,只要這樣一想,會看到巨大的想象空間。
運營商作為基礎業務提供商的身份不會被動搖,它的問題是在基礎層上面還有個應用層,大量的互聯網廠商正在這個層面上做文章,運營商怎么做才能夠突破基礎層向上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退一步說,如果運營商沒有能力向上突破,那也得考慮一個問題,既然成為了管道,怎樣把這個管道變得更智能?我們公司有專門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決定了我們產品的研發方向:客戶感知實時化,資費套餐個性化,全面互聯網化以及產品與OTT應用深入融合化。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是在用運營商套餐,假如我的套餐里有500M的數據流量,到月底只用了200M,那我可不可以通過比如微信朋友圈的方式把我剩余的300M流量轉給我的其他好友?這理論上當然是可以實現的。
但現在還有些運營商的觀念里會認為,如果這300M沒有被轉移就是我的剩余利潤,我為什么平白放棄?所以其實前段時間也有消費者提出質疑,為什么超出套餐之外的服務要收費,沒有消耗掉的套餐卻不被退還呢?這樣用戶體驗就變差。運營商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理解和滿足客戶需求。為什么運營商不能變成數字產品的貿易平臺,把套餐的300條短信換算成相應的流量?因為將來我們要使用的業務會極大豐富,音樂、視頻、閱讀,這些業務整合起來之后,每個用戶的套餐都應該實現個性化。
互聯網化的方向是,怎樣通過互聯網上社交媒體更好實現營銷和銷售。比如在Facebook上,如果一個用戶推薦了運營商的某個產品,那么運營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讓所有因為關注此用戶的更多其他用戶通過更簡單的途徑實現購買,這都是我們產品的方向。
我們公司不久前接待了一位歐洲運營商,我們介紹了這種理念以及很多很酷的能力。他很激動,認為這就是他們想要的。
這種改進面臨的阻礙是什么呢?是后臺的IT系統。運營商后臺的IT系統很多都使用了10多年了,很多都是基于IBM、Oracle等老的架構,不但運營成本昂貴,而且非常臃腫復雜,不能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沒法適應OTT帶來的變化,所以我們必須有新的解決方案。現在我們也在提IT架構的互聯網化,要實現低成本、快速試錯。
低成本、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一直是互聯網公司的生存法則。用戶對于互聯網試錯的寬容度和運營商肯定不一樣,所以我們認為運營商IT系統的更替應該是遵照先邊緣后核心的原則,比如查詢話單功能,宕機幾分鐘對于用戶的影響并不會多大,但是可能成本方案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隨著技術的成熟,到了核心層面,轉化就會相對容易。只要看看支付寶,它也有1億的用戶,但也在后臺比較順暢地完成了對于Oracle的替代。所以這個過程在3到5年差不多就應該能夠完成。
運營商手里掌握的用戶數據是其它行業覬覦的金山。運營商能夠清楚地指導用戶在網絡上的行為,所以也能夠衍生出很多創新的應用。
我和互聯網公司的人聊天,我告訴他們運營商的數據系統里會有這樣的標簽,比如一個寫字樓附近在什么樣的時間段會出現什么樣的人群,他們都在用什么樣的應用。而且我還能夠知道他們的大概收入,因為我掌握他們的賬單,大概可以認為月消費500元話費的用戶和消費50元的用戶,收入和消費行為肯定不同。你大概知道用戶的性別、年齡、收入和你所處的位置以及媒體的網絡行為。這個數據當然不十分精準,但足夠作為判斷依據。將數據整合之后做營銷,這是互聯網公司夢寐以求的數據,但是它們得不到。
這些數據將來能夠演變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我們也不清楚。但運營商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和各行各業做數據互換,也能夠產生很多新的創意。比如和阿里巴巴合作,阿里巴巴正在發展小微信貸,如果它能夠從另外一個維度知道用戶的消費行為,通過用戶的話費賬單了解這個人的征信以及大概收入情況,就可以根據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政策。這是很大的商業機會。
當然這里面也涉及到很復雜的問題,比如機制,運營商是國有資產,怎樣能夠和第三方合作時實現共贏,而不是動不動被打上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另外客戶的數據隱私,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又能保證隱私權;還有一些運營商體制僵化,領導的理念沒有轉變,沒有真正看清行業的發展大勢,不敢自我革命,那最終一定是別人來革命你。
但歐洲運營商面臨的局面終有一天大家都會遇到,就像中國的改革一樣,都是被倒逼出來的。只要看看微信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運營商一定得做出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