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才看到中國網速不高、運營商或因應對反壟斷而下調資費的消息,那邊就看到運營商資費下降空間不大的報道。這一下把大家搞糊涂了,資費究竟會不會下調?
一、不同觀點的報道接二連三
第一份報道來自《北京晨報》:7月18日開幕的首屆“中國CDN十五年發展大會”上,首都互聯網協會主任佟力強對外表示,2012年中國的平均接入網速是1.6兆每秒,這在全球120多個國家中排名96位。不過這種狀況正逐漸得到改善:截至2015年,中國城市的接入網速將平均達到20兆每秒,發達地區將達到50兆每秒。
第二份報道來自《經濟參考報》:為配合在電信行業展開的反壟斷工作,發改委和工信部將在今年余下的4個月中推動電信資費水平進一步下調。在這一背景下,三大運營商試圖通過降低移動通訊和寬帶接入等業務的資費水平,極力避免成為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靶子”。
第三份報道來自新浪科技:近日,有關國家部委希望三大運營商繼續下調資費的風聲四起,然而,綜合業績,三大運營商已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境,手機資費下降空間不大,固網寬帶則有資費下降空間。報道還稱,下調資費的消息消息出來后“令很多運營商人士哭笑不得”。
看了這些消息,可能會讓人感覺像是在云里霧里,糊涂了,并且沒有了方向――接下去寬帶及手機資費會不會下調?究竟誰說的更可靠?三大運營商是不是故意在訴苦,在造輿論?
二、究竟資費有沒有下調空間?
這個問題要回答清楚確實不容易,只有天知地知發改委知。不過,普通人也可以做些判斷分析,即使不能完全影響決策,但也不能悶聲不響,畢竟這關系到許多人的切身利益。
要說電信資費再沒有下調空間,那是瞎話!但要說電信資費有很大的下調空間,那也是空想!結論就是――有下調空間,但不會很大。
所以,你看上面第三個報道標題中就說到“再降空間不大”。如果說這算是三大運營商們造輿論也不為過,好在這輿論不敢說根本沒有下調空間。只是這大與不大都不是量化的東西,下調3%與30%有時未必就表示小或大。
再一個,很明顯,上述第三個報道中提到,“手機資費下降空間不大,固網寬帶則有資費下降空間”。當然說“三大運營商已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則可以算是在有意訴苦。
其實,寬帶資費是必然要下降的。且不說第一個報道及其他相關報道中提到的中國寬帶網速低資費不低的情況,就拿接下去國家要搞的“寬帶中國”戰略來講,運營商就不得不降寬帶資費。不然,2015年與2020年的目標難以完成。從各方的觀點看,寬帶資費的下調空間不小。
再看,手機資費的下調空間。讓電信運營商人員“哭笑不得”的手機資費空間還有多大下降空間?從實際情況看,今年春節前后的統計數據表明,運營商的短信、彩信與語音業務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運營商們將原因推到微信等OTT應用上。然而,這根本不能成為手機資費不能下調的理由。
我理解,手機資費通常由語音、短信、彩信及數據流量費用等組成,其中語音還可能還區分本地、國內、國際的通話(涉及不同漫游費),有時還涉及接聽、視頻通話等不同費用組成,流量也常區分本地、國內與國際等。的確,其中許多費用“連年下調”,但相應的下調空間仍然不同。
在手機資費中,話音及相應的漫游費下調空間估計較小;短信彩信資費估計不會下降,但會因OTT蓬勃發展而不斷萎縮;手機數據流量資費則還有較大的下調空間。
三、建議別太高調并講究效益
對于三大運營商而言,既想不被反壟斷搞得太被動,又想不因資費下調太多而損失太多,所以問題只是如何掌握一個度,并形成對自己相對有利的一種輿論氛圍。但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筆者有以下建議:
第一,平時特別注意別太高調――提高親和力。仔細看一下所有被指壟斷的行業,無一不是平時太高調:出手闊綽,講話氣粗,時不時露富,很輕松地賺大錢。哪怕并非有意,但需特別留意。電信行業的各級管理人員還是要盡可能低調,盡可能親和,盡可能別太張揚。
第二,服務水平必須持續提高――營造良好體驗。服務要改進的地方很多,比如套餐別搞的太復雜,比如熱線電話接通率別太低,比如微博上微信上對咨詢與投訴的響應不及時,比如對超流量的計費方式別太不講人性,比如對境外上網的提示,比如服務態度還要改進,等等。現代社會,服務上不去,用戶體驗不好,自己用戶就會離你而去。
第三,接下去拼的是企業效益――規劃加精算。“特別能花錢,而且亂花錢”可能是社會上對運營商的一種普遍評價,原因其實就是運營商們在建設網絡過程中缺少科學規劃與精打細算。有時一些運營商對外說出了“不計成本覆蓋網絡、搶占市場”之類的話,難怪人家覺得你亂花錢。好在,在我所接觸的部分運營商中已經出現越來越講效益的現象,每筆投入都要算算產出,這應該是將來各大運營商比拼的一個基本方面。
第四,積極參與而非抵制OTT業務――順勢加探索。別忘了,三個運營商之間還是有競爭的。例如對于被中國移動“指責”的微信之類的OTT業務,中國聯通卻與騰訊合作推出了“微信沃”卡,中國電信也與網易合作推出了“易信”。這其實是明智之舉,只有更早地研究探索OTT業務,才不會被拋在后邊;只有更早地試驗探索OTT業務的商業模式,才會獲得寶貴的經驗。畢竟OTT是大勢所趨,順者昌,逆者亡,而成敗關鍵在商業模式。
總之,三大運營商對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有點兒害怕,既想用下調資費表明壟斷不明顯,又想下調盡量少。但從較客觀的角度看,寬帶資費下調空間比較大,手機中語音通話資費下調空間較小,數據流量資費下調空間則較大。希望資費下調盡量合理,而前提又是運營商能真正精打細算緊著點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