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世界首篇區塊鏈白皮書問世,區塊鏈技術得以誕生。時至今日,這種神奇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技術贏得了世界的矚目關注,尤其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更是勢不可擋。
區塊鏈市場起步晚,需求小,成本高,生存仍是首要難題。
盡管業界對區塊鏈價值寄予了厚望,但真正實行起來,通過商業模式盈利卻依舊是個難題。
“我遇到幾個從業者,他們接到的一些單子,提供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基本上都是10萬、20萬,整體份額很小。”工信部賽迪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劉權這樣描述當下區塊鏈的市場狀況,市場需求低,區塊鏈人才成本卻極高。
一方面,區塊鏈的人才工資相較于同等水平的軟件人才工資至少高3-4倍。
另一方面,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取決于用戶對于區塊鏈的認可。但當下的市場環境,大多數用戶,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客戶都很困惑區塊鏈所能帶來的價值。什么領域真正需要區塊鏈,為什么非區塊鏈不可?似乎業界并沒有找到非常急迫的場景,必須依靠區塊鏈來解決。
沒有大規模的需求,開銷成本過大,很難支撐一家企業走下去。
區塊鏈并非毫無價值,相反,它是未來數字經濟底層支撐的基礎設施
“區塊鏈是未來數字經濟底層支撐的基礎設施,從理念上講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創新,怎么高估它都不為過。”劉權認為,區塊鏈的存在,可以讓用戶無論身處在何處,使用何種設備都能通過私鑰登錄賬號,同步所有數據,以數據為核心進行后續操作。這一轉變決定了組織資源包括數字資產可以分割、確權和轉移,這是傳統互聯網模式無法支持的。
其中,區塊鏈中的電子簽名和哈希算法在傳統互聯網的授權訪問和個人隱私數據保護上具備很大的參考價值。在2004年出臺的《中國電子簽名法》中規定電子簽名和手寫簽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無疑解決了數字的訪問授權問題。而哈希算法則進一步保障了關鍵數據和個人隱私數據的問題。
另一方面,區塊鏈的智能合約能輕松化解交易過程中的信任節點,通過智能合約將相關的處罰條件和執行程序一并寫到區塊鏈上,保證后續自動化執行過程不可篡改,利用區跨鏈降低交易雙方的信任需求。
三大場景,讓區塊鏈落地更容易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測評,包括公有鏈和許可鏈的評估以及培訓方案的設計,劉權指出市面上有以下場景更容易落地,能保證實實在在的應用效果:
1. 供應鏈金融。區塊鏈能讓核心企業上下游降低融資成本,提高效率,減少風險。這些價值是很直觀且快速的,客戶見到了效益,也愿意為此買單;
2. 存證相關的應用。相對于其他應用,與存證相關的項目相對更加成熟。其中,北京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青島仲裁委都在探索存證應用。
3. 解決跨系統共享和交換的應用場景。盡管安全、可信和效率必然是矛盾的,但事實上,系統越復雜,數據流程牽連的利益方越多,就越適合用區塊鏈解決。例如電子政務的信息資源共享、個人的醫療健康領域、溯源領域等,這類方向的應用場景潛力是巨大的。【本文根據劉權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