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每個手機用戶每日平均產生80個維度的數據標簽,標簽每10分鐘更新以此——這意味著一個手機用戶每天將產生1萬條以上數據。與此同時,數據的價值也越來越大。我們的個人信息、社會關系、網站賬號、交易所賬號、密鑰……這些數據資產的價值,也許已經遠遠超過個人或企業存儲在銀行里的現金價值。
巨大的價值和岌岌可危的數據安全環境,催生了竊取和販賣個人數據的黑色產業。每一年,光中國區域的地下黑色產業,圍繞數據信息的交易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數據的非法交易已經成為販毒、賭博之后的第三大黑色產業。
是否能有辦法構建起安全的數據保護模式?答案是肯定的。2018年,數據盾強勢來襲,構建起“天下無賊”的全新時代。
什么是數據盾
簡單地說,數據盾是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加上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密碼學等技術的一種跨界組合的安全存儲技術,其最終目標是讓黑客無數據可偷。
現如今,數據泄露已成為數據安全最重大的威脅:2017年6月,一家名為Deep Root Analytics的數據公司發生數據泄露,此次事件涉及1.98億名美國選民的敏感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以及選民注冊細節信息; 9月份,美國知名信用機構Equifax公司遭黑客攻擊,約有1.43億名的用戶數據遭到泄露; 2018年1月底,日本另一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check同樣遭黑客攻擊,約5.34億美元的新經幣(NEM)被盜……數據泄露事件不勝枚舉,造成的人身危害和財產損失不可估量。
數據泄露問題往往源于“中心化”的數據儲存思路。如果沒有中心化的數據庫,黑客就看不見全局數據,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提高黑客的攻擊難度。當黑客發現要盜竊的所有數據的成本,遠遠大于他要在地下黑產賣出去的價值時,他就會放棄攻擊。基于這樣的想法,形成了數據盾的初步理念。
數據安全領域的技術性突破
數據盾改變了數據的存儲方式。在原本的數據庫里,數據一般是以數據明文的方式存儲。即使進行加密,一旦密鑰泄漏,密文就又變成了明文。一般安全產品是筑墻防守,建立網關等保護形式。但是在云計算和移動辦公的時代,數據邊界慢慢模糊甚至消失,很多企業級數據存儲就像一團亂麻串聯在一起。所以,傳統的筑墻防守的方式已經被逐漸淘汰,數據盾作為新的技術就此產生。
首先,數據盾會基于比特位對數據進行大量填充,分片,倒序等特殊處理,使得數據形成很多碎片。隨后將數據以分布式的形式,通過加密處理(Encryption)、副本備份(N-Backup)、副本拷貝(N-Copy)等技術智能地存儲于網絡的各個節點中。這便是數據智能粉碎技術。
其次,數據盾會采用ZKP,即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Proof)機制來解決數據屬主自證身份的問題。該機制依賴硬件信息來在底層完成校驗,例如硬盤的序列號或者是屬主的指紋或者聲音進行檢驗,用戶也從此脫離了小心保存密鑰的緊張生活。該機制在底層完成校驗,使得在不需要密鑰的條件下保證了只有數據的宿主才能開啟重組。這樣達到安全性的同時,又能夠避免“用一個保險箱鎖住另一個保險箱的鑰匙”的尷尬。
最終在恢復重組數據時,數據盾會采用N-Recover,即多副本恢復技術。因為很多數據副本會隨著網絡在線波動而受到影響,數據盾需要在最大程度防止數據分片過程中的數據的自我毀滅或者遺失。分片太多會浪費空間,分片太少會影響數據穩定性。多副本恢復技術通過算法設計使得碎片的量在一個可靠的閾值上,保證在任何惡劣情況下都能進行數據的恢復整合處理。
這三種核心技術達成了數據盾的目的,使得黑客即使破解了這棟樓中的某一道門,也只能拿到錢的碎片;即使打開了所有的門,也只能得到碎片而無法還原成數據明文,從而使得黑客無數據可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