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于2008年被發明出來,它的第一個實際應用是比特幣的構建,這是一種分散支付網絡和虛擬數字貨幣的發明。然而,區塊鏈技術的適用性并不限于支付領域或金融部門。相反,這種創新技術在最多樣化的活動領域還有著廣泛的應用。
區塊鏈是一種技術,允許多個參與者的共同利益存在于一個給定的最終結果中,但并不一定會信任于某個個體或團體,在區塊鏈上構建同意的事件依賴于一個共同的觀點,而無需求助于一個實體,但技術本身所提供的替代機制是共同建立這種信任。這些事件可以對應于虛擬貨幣參與者(如比特幣)之間的價值轉移,或其他數字表示的資產所有權的變化。
通過在建立信任過程中用技術本身取代中間商,區塊鏈減少了業務過程中的摩擦,簡化了價值鏈,理論上大幅降低了成本并顯著提高了運營績效。
區塊鏈不允許創造新的價值形式,但允許執行可能自動整合供應鏈的智能合合約,以及創造新的行為激勵機制,如steemit。
基于所有這些原因,區塊鏈技術可以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時代。但是為什么這個新時代遲遲未到來呢?
以下幾個因素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區塊鏈技術還沒有被廣泛采用?
1. 技術因素
區塊鏈是一種最新的實驗技術。目前還沒有什么技術標準能夠促進區塊鏈網絡之間的互操作性,以及它們與遺留系統的互操作性,從而促進它們的實現和采用速度極其緩慢。此外現有的平臺還不夠堅固,性能不夠好,無法承受大規模使用,而且能源效率較低。
2. 組織因素
目前仍然沒有足夠的受過技術培訓的人員來支持區塊鏈在所有組織和經濟活動中所有部門的采用,而現有的人員主要集中在初創企業。
3. 監管、政治和風險因素
區塊鏈的使用不受監管,這往往會打擊傳統的經濟主體。監管的存在將為技術帶來更大的合法性,減少不確定性,并促進技術的采用。對區塊鏈的意外出現及其滲透到系統領域的政治反應是使其難以擴大的原因之一。
4. 涉眾范圍因素和可用性因素
這項技術及其功能尚不為普通大眾所知,現有的用戶界面仍然非常復雜且不符合人體工程學,也無法為普通用戶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5.文化因素與變革阻力
區塊鏈承諾改變當前的技術、經濟、社會和政治范式。那些希望保護舒適和/或特權環境的人對于這種改變存在強大的抗拒是很自然的。
6.網絡效應因素
網絡參與者的數量和多樣性決定了網絡的價值。荒謬的是,只有一個參與者的社交網絡毫無價值。盡管區塊鏈網絡越來越受歡迎,但它的投資仍然不足。有必要讓更多的參與者加入區塊鏈網絡,這樣他們的用戶才能從網絡效應中獲益。
7. 目前還沒有殺手級應用
與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使用不同的是,目前還沒有一款殺手級應用能把人們吸引到這個新技術領域中。
盡管區塊鏈尚未成為主流技術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許多人都在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區塊鏈技術是一項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技術。因此,它肯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