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區塊鏈行業迅速崛起的一年。各路資本涌入不停,各種藍圖描繪不完。以及,各種美夢破滅不斷……
很多人將此輪區塊鏈熱潮與20年前的互聯網泡沫相比。可以確定的是,區塊鏈“泡沫”一定有,但區塊鏈能否如互聯網般改造世界,尚難下定論。
監管部門去年以來重拳出擊,規范資本市場“炒鏈”行為,嚴厲懲治ICO,打擊變相薦幣的區塊鏈自媒體。從中央到地方,掀起防范以“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高潮,不斷給區塊鏈“排毒瘦身”。
而瘦身后的區塊鏈也正逐步回歸理性——幣圈蕭條,市場開始重新審視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的價值與意義;去蕪存菁,越來越多的企業沉下心轉向技術應用開發;人才成本也擠出“泡沫”,回歸同行業正常水平。
《證券日報》金融機構中心從2018年開始涉足區塊鏈圈子,并為區塊鏈行業傳遞了一些正能量的聲音。我們在此回望一眼2018年,并期待在2019年與讀者和區塊鏈繼續砥礪前行。
■
2018年5月下旬,360安全衛士公眾號發表文章,稱360公司Vulcan(伏爾甘)團隊發現了區塊鏈平臺EOS的一系列高危安全漏洞。消息一出,眾多投資者現恐慌性拋售,受此影響,EOS幣價應聲大跌,一度觸底。目前其代幣市值高達690億人民幣,在全球市值排名第五。
同年11月9日,《證券日報》金融機構中心首發報道指出,Netta實驗室和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動態分析小組合作發現以太坊智能合約虛擬機(EVM)重大漏洞,Netta研究院院長、IEEE國際軟件測試驗證大會會議主席楊子江認為,此次漏洞級別堪稱嚴重,如被利用,或將嚴重影響整個以太坊經濟模型,對全球運行多數公鏈造成沖擊。
報道當日深夜,以太坊創始人V神(Vitalik Buterin)緊急作出回應,確認了漏洞存在,稱evm漏洞出現的py版本使用人少、影響有限,對此,Netta研究院表示以太坊需要盡快拿出解決方案,以免造成損失。Netta研究院表示,將繼續js和go版本工作,為以太坊做安全排查。
■
2018年5月底,《證券日報》記者對區塊鏈企業注冊進行調時發現,不少熱門城市區塊鏈公司注冊確實已經趨嚴,而催生的中介生意一直游走其中。很多注冊中介手握區塊鏈公司待價而沽,若公司經營范圍帶有電子貨幣等相關業務的則是市場上的“稀有貨”,轉讓價格已經炒到15萬元起。
6月初,《證券日報》記者通過淘寶網調查發現,區塊鏈白皮書代寫的“報價”基本從數千元到5萬元不等,一般在7-10天內“發貨”,英文版價位還要更高。據了解,區塊鏈白皮書代寫都是按照需求報價,上不封頂,僅需提供商業模式即可完成。報道發布后,引來淘寶方積極反饋,迅速下架區塊鏈白皮書代寫相關內容。
■
《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在世界杯前夕,一些打著“區塊鏈+預測”旗號的平臺通過各種方式借著世界杯賽事“良機”進入球迷們的“視野”,并作出了只賺不賠的宣傳。
其模式普遍為:玩家以平臺發行的代幣為“籌碼”對賽事進行預測,押對賽事結果者可以平分獎池(獎池里的代幣由項目團隊投放),輸家所投代幣將暫時鎖定,在鎖定期過后再進行交易,以此號稱“只賺不賠”。但《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模式普遍難以完全避開賭博及ICO的嫌疑,有區塊鏈專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項目平臺上推出‘預測話題’并邀請持幣人參與押注,押中結果者平分池內收益,這與網絡賭博并無二致。”
■
2018年來,“炒鏈”之風從“鏈圈”吹到資本市場,自2018年1月份以來,上市公司頻繁出現沾“鏈”就漲的案例,引起滬深交易所的警覺。為防區塊鏈概念炒作,一封封監管函劍指涉嫌“炒鏈”的上市公司。
在“沾鏈就火”的資本市場,《證券日報》記者緊抓上市公司動向,就公司區塊鏈業務進行剖析,為投資者分辨“李逵”、“李鬼”。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門統計發現,80家區塊鏈概念股中,23家被監管問詢,占比達三成,記者初步測算,約有2/3的問詢發生在一季度,上述23家被問詢的公司中13家至今無區塊鏈落地成果,超半數被問詢公司有炒作概念之嫌。
■
2018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監管部門重拳出手,打擊ICO,提示風險,規范市場秩序,力度空前。
自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后,2018年8月24日,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再次提示ICO非法集資風險。地方上,北京、深圳、海南、上海等地也相繼發布了關于虛擬貨幣非法集資相關的風險提示,主動抵制和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ICO”及其變種名義進行非法集資行為和活動。以ICO或者區塊鏈名義行圈錢之實的亂象逐步式
■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推出區塊鏈相關政策,或是在規劃中提到區塊鏈發展,或是給出了資金、人才等具體的扶持細節。總體而言,區塊鏈技術發展越來越引起各地重視。
據鏈塔BlockData數據梳理,近兩年來,已有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重慶市、浙江省、江蘇省、貴州省等17個省市出臺32項區塊鏈相關政策。《證券日報》記者觀察到,北上廣成為出臺區塊鏈相關政策最為集中的地區,共出臺11項政策,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
目前,運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商品防偽溯源問題已逐漸成為電商巨頭共識。
天貓在“雙11”中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商品溯源場景中。據悉,“雙11”期間在天貓國際商城,使用區塊鏈溯源的商品會覆蓋百余個國家和地區、商品數量達到1.5億件。涉及的商品主要包括鉆石、進口奶粉、進口保健品等跨境商品等。
蘇寧在去年“618”期間上線了區塊鏈商品溯源系統。蘇寧應用商品防偽溯源區塊鏈技術,對商品的生產、加工、運輸、流通、零售等環節進行追蹤記錄,通過產業上下游的各方主體廣泛參與來實現。
■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區塊鏈在司法系統的應用正迅速推廣。
去年7月份,杭州在對一起著作權糾紛判決中,認可了區塊鏈電子存證的法律效力,這被認為是我國司法領域首次確認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隨后,杭州互聯網法院上線司法區塊鏈,成為全國首家應用區塊鏈技術定紛止爭的法院。
9月初,最高法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第11條規定被認為是我國首次以司法解釋形式對區塊鏈技術電子存證手段進行法律確認。
■
2018年以來,比特幣價格反復,降中夾漲,整體上已從高點逾17000美元已將至最低3200美元左右,降幅超八成。
2018年6月28日,比特幣價格下跌至6000美元以下,最低跌至5848.26美元。此時距其在去年1月份達到的最高價格1.71萬美元,已下跌65.87%,相當于10個跌停板。
11月14日之后,比特幣開啟暴跌行情,相繼失守6000美元、5000美元、4000美元大關,變成“比慘幣”。比特幣暴跌使其持有者陷入恐慌,一路下跌的走勢也能看出,比特幣正在不斷地大量被拋售。受此影響,以太幣等主流加密數字貨幣無不開啟暴跌模式,價格一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