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概念的提出其實是早于區塊鏈的誕生的,據公開資料顯示,計算機科學家、法學家及密碼學尼克·薩博(Nick Szabo)在1995年左右寫了一篇關于智能合約的論文,自此,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的概念正式面世,很多人還因此而猜測尼克·薩博以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為筆名撰寫了比特幣論文。
智能合約概念的提出
在論文中,尼克·薩博是由自動售貨機引入的智能合約概念,自動售貨機為此還成了智能合約的祖先。自動售貨機的運行機制是只要有人把硬幣投進機器里,自動售貨機就會掉出你事先選好的商品,這被尼克·薩博看作是合約形成最簡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自動售貨機的這種合約方式還不是最完美的,它需要一筆材料費來買相對結實和安全的鎖和箱,還需要支付一筆維修費來完成日常的保養,最重要的是它每天都需要工作人員來完成補貨擺貨,可以看出,要想實現一臺自動售貨機的盈利并不是容易的事。
基于自動售貨機的啟發,尼克·薩博提出了他所認為的智能合約概念,“智能合約超越了自動售貨機中嵌入各種有價屬性的范疇,通過數字方式控制合約。智能合約涉及具有動態性、頻繁主動執行屬性的財產,且提供更好的觀察和驗證點,其中主動積極的措施必須絲毫不差。”
一句話來講,尼克·薩博所說的智能合約其實就是指由計算機程序定義并自動執行的承諾協議,但跟很多科學家先提出猜想卻沒有實際實驗支撐一樣,智能合約在那個時代也遲遲沒有被實踐所驗證出來,直到2013年以太坊的出現,智能合約才真正完成了首次落地。
智能合約的首次落地
以太坊的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以太坊白皮書中對智能合約的描述為“智能合約不應被視為應履行或遵守的義務,它們更像是居住在EVM(虛擬機)中的機器人,當收到外部條件(消息或交易)時就自動執行特定的代碼并修改相關地址的余額或其它信息。”
維塔利克·布特林對智能合約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和實現方式,而以太坊就是按照這種方式來運行的。以太坊就相當于是一個底層操作系統,類似于計算機,人們可以在上面創建自己想要的任何應用,這種應用一旦被建成,可以實現自動執行且無需其他的中間機構參與,準確性和效率都會提高。
舉例來說,我們在租房時總會遇到幾個不靠譜的中介,入住前好像一切都沒問題,入住后一堆問題便都暴露了出來,冰箱制冷出問題,抽煙機堵塞,燈泡時亮時閃,而中介一拖再拖,總是不能一次性把問題全解決,我們耗時又耗力。
但有了智能合約,我們便能把這些問題全部寫在合約上,智能合約便會自動執行,24小時內上門維修,超過時間就會賠償租戶一定金額,既增加了中介的信用,又給了租戶好感,這樣的智能合約會讓租房行業變得更好。
智能合約的現狀
理論上來講,智能合約可以在各個方面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但智能合約的落地還不足6年,目前還處于發展初期,應用還是一些比較初級的游戲類、交易所類,就算是發展較早的以太坊項目,如今也還是被人們各種詬病。
智能合約的很多優點也是其局限所在,比如說,智能合約的不可篡改性,因為代碼的構建依舊是人來完成的,APP況且還需要不斷地測試和迭代,智能合約的運行如果出現了問題,不人為干涉也是不現實的。
目前看來,智能合約還只是停留在了合約的階段,距離人們想象中的智能還有很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