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首個互聯網“村民日”活動中,作為全國第一個集中審理涉網案件的試點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宣布啟用司法區塊鏈技術幫助維權,為抄襲侵權之風盛行的網絡文壇注入了一股清流。
《禮記》曾說:“毋剿說,毋雷同”。可見,抄襲之事,古已有之,而且這種現象與人類文學的發展史幾乎如影隨形。進入互聯網時代,技術的便捷催生了網絡文學的繁榮,而網絡抄襲和侵權行為也隨之甚囂塵上。
動幾下鼠標,就能完成一次抄襲,不大的空間網站加幾臺服務器,就可以造就一個專業的盜版侵權團伙……一方面,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學侵權的門檻,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網絡侵權案例和維權訴求也昭示出:維護數字文學作品的合法權益和網絡文學的知識產權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有人曾分析指出:網絡文學盜版侵權如此猖獗,原因有三:一是侵權手段技術要求低,二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三是制度上和管理上的缺陷。要協同解決這三個問題,無疑是個漫長而浩大的工程。
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的技術手段正試圖與法律聯手出擊。比如將區塊鏈技術用來定紛止爭的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于如何證明“我首發”這個原本很難判定的難題,杭州司法機關通過生成“哈希值”和“時間戳”,準確地保存證據予以實現。也就是說,既然侵權者能夠足不出戶進行侵權,那么維權者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足不出戶維權舉證,此舉讓備受侵權困擾的網絡作家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不光在網絡文學界,今年有知名高校也斥資開發了作業查重系統,將作業與海量數據比對,以應對學生們作業和論文中的“花式抄襲”。盡管此舉一度招致非議甚至貽笑大方,但高校寄望于以技術之手來震懾抄襲之風的初衷,不可不謂之用心良苦。
毫無疑問,無論是區塊鏈查處網絡侵權,還是大數據作業查重,隨著一項項先進技術手段的落地應用,抄襲者們所面臨的已不再是道義上的聲討和被侵權者們的無奈,而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現實困境。但愿,他們這次能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