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數字資產管理平臺Cobo主辦的2018數字資產安全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互聯網金融監管技術支撐專項組組長吳震透露,《區塊鏈平臺安全技術要求》(以下簡稱《要求》)行業標準正在立項并起草,《要求》將明確區塊鏈平臺面臨的主要威脅和安全體系架構,針對各關鍵模塊提出安全技術要求,為區塊鏈平臺的安全穩健運行提供基礎和保障。
過去十年,區塊鏈技術發展迅猛,被認為是未來信息存儲的主要發展方向。但區塊鏈技術卻并不安全,甚至成為黑客攻擊的“重災區”。因此不少專家呼吁,行業亟待建立嚴格的安全標準。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博士生導師、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任羅玫表示,基于數字資產的證券稅務規范和會計準則也需要推動制定。她認為,目前有關數字貨幣方面的會計準則缺失,計價面臨較大問題。數字貨幣領域的發展離不開監管,沒有規則制度的設計,很多都在“打擦邊球”。區塊鏈項目評分網站ICO Rating此前對100家24小時交易額超過1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行分析發現,超過54%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都沒有執行標準安全措施。例如,超過41%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允許創建長度小于8個字符的密碼,37%允許僅使用數字或字母創建密碼,5%更是無須電子郵件驗證創建。
去中心化漏洞平臺DVP調查發現,有超過600家交易所使用存在漏洞的已被廢棄的開源程序,該漏洞可使攻擊者繞過交易所原本的限制,違規修改信息,或在未授權的情況下刪除交易所的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數字貨幣的丟失不僅由黑客造成,還有交易平臺的監守自盜。2014年,世界最大比特幣交易所運營商Mt.Gox宣布其交易平臺的85萬個比特幣被盜,隨后便宣布破產。后來執法部門調查發現,所謂被盜的85萬比特幣中,其實只有7000個比特幣因黑客攻擊而失蹤,其余都被平臺內部人拿去了。
近年來信息交互流動加速,數字資產的外延也將從數字貨幣的概念向外快速拓展,安全儲存和管理數字資產的需求大大提升。
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表示,區塊鏈是一種基礎技術,它的作用是最大化數據價值。隨著數據的不斷增多,價值不斷提升,有價值的數據封裝后便可被視為資產,這可以是原生態下的數字化資產,也可以是實物資產的變形。
Cobo聯合創始人、CTO蔣長浩說:“數字資產快速擴張,未來數據將回歸個人,每個人通過自己的數字資產錢包管理自己的一切,例如一枚獨特的代幣或將成為你個體的所有代表,通過這枚代幣可以讓對方進行認證,而不用讓其知道你的具體個人信息。這就意味著,隨著資產的流動性極大增強,交易效率極大提升,用戶對于安全和便捷的數字資產儲存管理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大大提升。”
數字資產價值漸被大眾認可。有消息顯示,11月2日,非洲數字資產框架(ADAF)啟動,其任務是促進非洲大陸的加密貨幣貿易,其聯合創始人Felix Macharia表示,ADAF是一個開源軟件平臺,旨在為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創建跨境標準。它還將補充非洲聯盟的單一非洲數字市場倡議,該倡議利用技術促進數字化經濟一體化。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此前曾表示,區別于已有的電子形式的本位幣,安全芯片、移動支付、可信可控云計算、區塊鏈、密碼算法等技術是將來數字資產可能涉及的領域。
這就意味著,安全將成數字資產存儲的“命脈”。吳震表示,目前數字貨幣面臨風險集聚,除了數字貨幣交易經濟損失等事件引起的群體性社會事件外,更重要的是,其技術風險更為明顯。
吳震表示,技術風險例如邏輯風險包括51%的攻擊、區塊截留、自私挖礦等和代碼漏洞、交易所被盜、密匙竊取等。“例如2013年,Mt.Gox交易所丟失85萬個比特幣,造成企業破產;2016年,香港Bitfinex交易所遭黑客入侵,丟失12萬個比特幣;2017年,韓國Youbit交易所遭黑客入侵,公司申請破產;2018年,日本Coincheck交易所丟失5.2億個新經幣,損失5.4億美元。”
對此,吳震表示,對區塊鏈技術攻擊的手段日益升級,損失不斷增加,隨著區塊鏈應用的范圍和深度逐漸擴大,安全是必須重視的課題。必須加強區塊鏈安全威脅分析和檢測手段建設,提高防護水平。
“區塊鏈發展不能脫離以技術為核心。”李鳴說,區塊鏈相關團體標準將逐步出臺,其中安全層面標準也將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