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草莽時期,區塊鏈行業慢慢進入冷思考階段。
無論是年初因虛擬幣禁令而建立起來的“三點無眠區塊鏈”微信群,還是前段時間微信、百度等巨頭加強了對虛擬幣公眾號和貼吧等社區的封禁力度,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數字貨幣市場終究還是組要走一段很長的路。
對于發幣平臺而言,虛擬貨幣的價值需要通過大市場的認可,而在全球虛擬幣監管力度加大的風暴中,他們在大國市場中得不到認可,其市值自然下降。
而小國市場的暫時接納,在監管政策不足的前提下,一擁而入的發幣平臺只是這些小國政府用于刺激國內經濟發展的“道具”,近乎瘋狂的市場環境對發幣平臺而言并不友好。
一、區塊鏈落地的模式套利之殤
虛擬貨幣的寒冬,并沒有讓區塊鏈擁躉陷入絕望,而是在尋找區塊鏈落地的新場景。但操之過急的區塊鏈創業者們卻陷入了模式套利的深淵,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三點:
其一,流量市場資源不足,實用性差。
區塊鏈作為一個公開的記賬本,要想保障在落地領域中高度發揮技術帶來的去中心化、公開透明、高度可信、加密安全以及可溯源等優勢,需要大體量的用戶群體作為大數據支撐。但從目前的區塊鏈落地領域上看,無論是金融還是游戲,除了巨頭擁有固有的流量之外,其他區塊鏈創業者在市場中并沒有充沛的流量。
以區塊鏈金融為例,目前市場上除了百度金融、螞蟻金服以及微眾銀行等巨頭金融平臺涉及區塊鏈之外,仍存在不少的中小型玩家。
而在金融行業將區塊鏈作為改善行業服務、安全等問題的關鍵時,具有高度機密特性的金融行業在信息共享上仍無法達到區塊鏈所具有的安全性。并且在區塊鏈普及率較低的當下,巨頭尚且存在區塊鏈金融流量匱乏的問題,更別說一般的區塊鏈金融平臺。
其二,落地場景單一,且優勢不明顯。
從當前區塊鏈落地的領域中不難發現,區塊鏈技術企業在研究技術落地的過程中,為了將區塊鏈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都在努力尋找能夠真正替代虛擬幣這個“主心骨”的中心價值產物。
但事實上,無論是銀行業、還是互聯網金融,抑或是游戲產業,這些領域中所體現的區塊鏈優勢并不明顯。
銀行業和互聯網金融業側重信息的安全性,通過智能合約來保障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但在交互性、分布式算法以及去中心化上仍存在巨大差距;游戲產業雖然改善了傳統游戲在交互上存在的共享性問題,但是游戲產業無法實現去中心化的特性也極大地限制了區塊鏈技術在該行業中的發展前景。
其三,技術沉淀周期長,但創業者與資本操之過急。
事實上,區塊鏈技術的歷史已經有十年,但區塊鏈技術走入人們的視野,是在虛擬貨幣市場陷入寒冬之后。
也就是說,區塊鏈技術的沉淀期僅僅兩年之久,而此前的八年時間,區塊鏈技術多服務于彼時風光一時無兩的虛擬貨幣市場。
而當寒冬來臨之后,失去了虛擬貨幣這個“主心骨”的區塊鏈技術,在短時間內無法找到合適的替代品,七零八落的區塊鏈運行機制也無法發揮其真正作用,尋找新領域進行技術落地成為了區塊鏈創業者們的救命稻草。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必將存在大量急于求成的創業者。
公開數據顯示,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八月底,新增的區塊鏈媒體和自媒體達到485家,而帶有“區塊鏈”字眼的公眾號已經超過40萬個。區塊鏈媒體的爆發式增長,給虛擬幣市場帶來了死灰復燃的機會,“茶鏈”、“空氣鏈”等披著區塊鏈技術羊皮的ICO平臺的野蠻生長,也讓這些偽區塊鏈平臺迎來了第二輪監管政策。
其實無論是國內監管之前的虛擬幣交易所,還是在小國“茍且偷生”的發幣平臺,抑或是在監管政策下尋求落地的眾多區塊鏈平臺,當技術在現有的消費市場中無法實現流通之前,“區塊鏈”平臺的出現永遠都只是一種發幣者用來套利的手段。
二、良性互補,區塊鏈+積分換購帶來的市場前景
而從當前的消費市場上看,超市、電商平臺和通訊公司等多個消費場景都在使用積分換購的方式。
據統計,國內積分運營產業的積分種類超過20種,而金融、電信、電商、百貨等行業的積分發行量價值達到了數百億人民幣,種類多、用戶體量大成了當前國內積分行業的現狀。
在區塊鏈技術落地陷入模式套利之殤時,擁有“積分”這個深受市場認可的中心價值產物,且行業模式已經相對成熟的積分換購行業,或將成為區塊鏈落地的最佳領域。
并且“區塊鏈+積分換購”的結合,還能對積分行業現階段存在的痛點進行良性互補。
一方面,積分發行不透明,在消費市場公信力不足。
從目前來看,市場上所有發行的積分都存在中心化嚴重的現象,無論是信用卡積分、航空飛行積分,還是商場購物積分,抑或是電信行業的網上商場積分,都是由各自的企業或者平臺進行推廣。
對于消費者而言,積分換購模式的出現能為他們的二次消費節省一定資金,但在消費升級的市場大趨勢下,積分發行不透明、缺乏市場公信力的積分換購模式需要進行全面升級,才能獲取更多的市場流量。
而將區塊鏈技術融入到積分行業中,中心價值產物通過積分方式得以實現,區塊鏈技術本身所具備的去中心化和高度公開透明性等優勢也就水到渠成。
區塊鏈作為一個公開的記賬本,消費者可以在鏈上查找相關積分的發行信息;同時,區塊鏈不可篡改以及可溯源的特性,能夠限制積分發行平臺趨于利益而偽造積分換購信息,提高積分消費市場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積分換購門檻高,兌換產品限制多。
以中國移動的積分模式為例,中國移動用戶的積分由消費積分和獎勵積分組成。
消費積分是指用戶所消費的話費獲取的積分,通常為消費一元積一分;而獎勵積分是運營商根據用戶手機號碼的品牌屬性和在網時長,每月贈送的積分。
用戶的積分獲取渠道單一,在積分換購上門檻卻不低。從中國移動的積分網上商場看,大約每100積分才能換取價值1元的產品,且低積分可兌換商品實用性不足,高積分商品兌換門檻高,中國移動的積分兌換模式就成了大多數用戶眼中的雞肋產品。
如果將區塊鏈技術融入到積分行業中,利用區塊鏈技術信息可共享性和自主管理的特性,用戶可以將不同積分發行平臺上的積分進行跨平臺管理,解決積分過于分散、無法共享累加使用的痛點,提高積分的利用率。
同時,積分發行商還可以利用區塊鏈的公開性來拓寬積分兌換渠道,提高自身產品的市場滲透率。此外,各類積分發行商還可以利用區塊鏈的共享性來了解消費市場需求,從而吸引更過市場流量,并且降低產品滯銷風險。
積分換購模式的出現,是因為各行業中的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各企業為了獲得更好的市場流量,培養更多優質的忠誠客戶而采取的營銷手段。
而當積分營銷隨著時間的推移陷入信任問題時,遇上能取代虛擬貨幣的完美token,以及用戶體量不足(滲透率低)的區塊鏈技術,兩者的融合能夠形成良性互補,區塊鏈+積分換購也將成為區塊鏈開發者將技術進行落地的新領域。
三、跨界合作,積分換購+區塊鏈仍有兩大挑戰
在區塊鏈落地進入冷思考時期時,積分區塊鏈確實能帶來新的市場商機。但從目前市場上的積分企業上看,要想真正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積分營銷中,仍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來,解決積分發行平臺的跨界合作問題。
現階段的積分發行平臺在營銷模式上雖不斷向多元化的產品兌換方向發展,與消費商家之間也屬于跨界合作,但這樣的跨界合作屬于單點發散式的跨界合作,其中心化特性尤為明顯。
具有中心化特性的平臺在用戶數據的管理以及精準營銷上存在的風險會隨著用戶群體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要想將積分營銷模式與區塊鏈技術進行融合,需要的不只是積分發行平臺與商家進行跨界合作,豐富用戶積分可兌換商品的品類,還需要各積分發行平臺之間達成共識,與區塊鏈技術企業進行融合創新,共同打造全新的區塊鏈積分營銷模式。
這樣,積分發行平臺可以利用區塊鏈共同監管和用戶自主管理信息的特點,降低平臺在大數據上承擔的風險。
同時,用戶還能將跨平臺使用積分,將積分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二來,優化區塊鏈積分消費機制。
對于消費者而言,積分消費屬于二次消費,能夠有效刺激他們的消費行為。但當積分營銷與區塊鏈進行融合之后,消費者在開放化的區塊鏈上賺取積分的選擇性增多,積分發行平臺原有的積分機制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將會大打折扣。
彼時,大部分積分發行平臺將會選擇降低積分兌換門檻來吸引消費者進行二次消費,而如何從這些“大眾化”的平臺中脫穎而出,用優化后的積分消費機制來吸引并培養粘性消費者,將會是小眾平臺在區塊鏈積分市場嶄露頭角的契機。
總而言之,區塊鏈+積分是一個全新的戰場。但是這個戰場中的公平具有相對性,即使是在公平性極高的區塊鏈中,不思進取的積分發行平臺仍會被淘汰。
因此,積分發行平臺在通過跨界合作來分擔風險之后,仍需對積分消費機制進行創新,才能在新的市場中得以生存,甚至成為積分行業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