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通社全球內容授權和發布副總裁。柯佳時表示,傳統媒體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新聞分發的效率。
柯佳時認為,所有的傳統媒體需要利用社交媒體和AI,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傳統媒體不能掌握AI等新技術,那么它們可能會與受眾越來越遠,因為有成千上萬的自媒體在社交媒體上與傳統媒體競爭,它們必須利用大數據來提升新聞的分發效率。
美通社全球內容授權和發布副總裁柯佳時(Joshua B. Cohen)用中文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說,“假新聞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泛濫是需要被重視的,它的嚴重程度僅次于氣候變暖。”柯佳時表示,傳統媒體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新聞分發的效率。
社交媒體上假新聞泛濫需要被重視
新京報:本次大會你的演講主題是“探索全球新聞分發模式發展和創新”。目前全球掀起了一波以人工智能生產與分發取代傳統的人工編輯推薦的浪潮,你是怎么看待這一趨勢的?
柯佳時:在全球范圍內,雖然美聯社、新華社等已經將AI應用到新聞生產,但我認為機器寫出來的東西缺少一種精神,缺少那種能夠擊中讀者內心的東西,我認為好的記者永遠不需要擔心被機器取代,因為只有人才能夠賦予內容以真正的靈魂。
不管是iPhone上的Apple News,還是中國的今日頭條,這些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分發的平臺已經成為讀者接收新聞信息的首選方式。其實在新聞分發的趨勢上,中國跟美國的情況很像,因為技術的發展不管在哪里,都會存在平行的情況。我相信即使美國跟中國沒有來往的話,在新聞分發上依然會趨同。
與此同時,我認為假新聞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泛濫是需要被重視的,它的嚴重程度僅次于氣候變暖。在這個問題上,扎克伯格和Facebook有責任去解決它。如果有100條假新聞,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篩選走其中的90%,剩余的10%需要人工進行識別,但這需要社交平臺重視起來。
新京報:我們是否需要擔心機器學習分發給用戶造成“信息繭房”的問題嗎?
柯佳時:“信息繭房”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我們上學的時候,最初所有的課程都需要學,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學習內容開始固定在某些領域,并且越來越狹窄。因此“信息繭房”這個問題在教育領域早就存在了。目前技術越是進步,越是不讓你輕易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我認為肯定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傳統媒體不掌握AI,可能會與受眾越來越遠
新京報:面對機器學習分發,新聞行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柯佳時:所有的傳統媒體需要利用社交媒體和AI,這是無法避免的。就像現在我們坐地鐵回家,是看報紙還是看App?我已經好幾年沒有在美國的地鐵上看到有人還拿著報紙在瀏覽新聞。現在坐地鐵,每一個人都在看手機,沒有一個人不是這樣。
如果傳統媒體不能掌握AI等新技術,那么它們可能會與受眾越來越遠,因為有成千上萬的自媒體在社交媒體上與傳統媒體競爭,它們必須利用大數據來提升新聞的分發效率。
新京報:你認為未來新聞分發模式會有哪些新變化?
柯佳時:以前沒有數據反饋,新聞媒體不知道你的受眾是怎么想的,但是現在通過手機推送新聞的同時,我們可以搜集所有用戶的信息。現在像騰訊,以及美國硅谷的很多公司,能通過你的支付信息和閱讀習慣,形成每一個人獨特的用戶畫像,并以此為依據向用戶推送特定的新聞。
現在記者在撰寫稿件時,可以通過數據進行篩選,去考慮受眾對哪一部分感興趣。這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為你已經了解受眾在看什么新聞。利用這些AI和大數據的能力,你能更加了解受眾,讓新聞App的打開時長從原來的一分鐘延長到三分鐘,甚至是一小時。
同題問答
世界互聯網大會已開五屆,過去5年互聯網行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柯佳時:最大的變化是,五年前用戶還是在電腦上看新聞,現在大家已經都在手機里閱讀信息。由大屏幕到小屏幕,新聞的寫作就出現了新的變化——如果開頭不感興趣,那么他們不會接著讀下去,這就要求記者把概要和重點放到文章最前面。
展望未來五年,你認為世界互聯網行業會有哪些趨勢?
柯佳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人工智能在新聞分發上會成為主流,而物聯網則讓新聞無處不在。未來,我們刷牙時面向的鏡子,可以成為閱讀新聞的屏幕。亞馬遜Echo和天貓精靈等智能音箱能讓我們實現語音操作,隨時接收新聞信息。這只是第一步,未來芯片很可能植入我們的身體里,這很可能在未來三十年、五十年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