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是近年興起的一項新技術,應用于食品溯源領域,可以有效提升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保障全產業鏈食品安全。”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近日召開的首屆區塊鏈技術與食品安全保障國際研討會上表示,食品行業應積極進行跨界融合,依托區塊鏈技術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進行完善、梳理和信息打通,提升我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區塊鏈是什么?美國學者認為,區塊鏈是一種透明公開的去中心化的數據庫。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其定義為: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近日,在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區塊鏈技術與食品安全保障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盡管目前關于區塊鏈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內涵基本一致,即:區塊鏈本質是分布式、不可逆、不可篡改的數據庫技術。
實現協作共贏
《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編委會主任、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于佳寧表示,區塊鏈的本質決定了它的價值。首先,區塊鏈能實現平等協作及平等的信息交換。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等特點,由于其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所以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且沒有任何一個節點可以單獨記錄賬本數據,從而避免了被篡改的可能性。其次,區塊鏈可以讓傳輸價值像傳輸信息一樣容易。數據資源共享并不是簡單的數據對接,而是一個信息傳遞、價值傳遞的過程。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和不可逆性,既不會出現復制粘貼,又不會出現方向錯誤,還可以實現單向有序傳播,同時具有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率的優點。
“除了帶來技術變革以外,更重要的是,區塊鏈技術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企業之間合作生產關系的變化。”IBM中國研究院創新科技研究總監、IBM全球技術委員會委員任常銳表示,原來在傳統理念下不太可能出現的全局最優的共贏情景,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卻可以實現。他舉例,在美國,IBM聯合沃爾瑪等10個較大型的生產和零售企業一起組建了區塊鏈聯盟,“傳統的競爭對手可以站在一起,共同保障食品安全。”任常銳說,“區塊鏈正在變革經濟合作方式,將實現很多新的生產關系和新的商業合作。”
對此,于佳寧表示贊同:“區塊鏈技術并不是去改變或者顛覆某個產業,它的作用是提升產業的運轉速度,降低產業的運轉成本。”他強調:“區塊鏈與其他數字化技術的最大差別在于,它能提高協同效率,降低協同成本,實現協作共贏。”
優化溯源體系
近年來,由于電子商務等網絡通路快速成長,食品供應鏈變得越來越復雜,全球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表示,由于食品零售涉及很多品類,供應鏈條上分布著大量的供應商和分散的企業,所以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對上游供應商的管理是一項巨大挑戰。為了更好地管理供應鏈,減少食源性疾病帶來的影響,縮短問題食品召回時間,提升消費者信任,必須建立起一個數字化、透明化的食品供應體系,而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更好更快的追溯方法。
“食品追溯遠遠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邏輯,它是一個綜合的、立體的、全新的體系。”吳永寧指出,目前食品追溯缺乏統一的標準,缺少先進技術,追溯能力較弱。傳統技術在食品溯源應用中存在局限性,國內現行的條形碼、標識符甚至射頻識別,都存在數據造假現象,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通過復制和轉移防偽標識進行造假的問題。而具有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點的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可以解決現行追溯鏈條的關鍵痛點。
區塊鏈技術不僅能保證鏈上數據的不可篡改,還可以保證初始上鏈數據的真實性。中國區塊鏈基礎服務聯盟副理事長、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廖逸表示,當前數據存證問題較為突出,如數據容易被偽造、銷毀,取證難度較大,法律效益相對較弱等。“如今,可以借助區塊鏈技術進行數據存證。該技術將對傳感器、企業、消費者各節點上傳的所有信息進行存證和固化,有效保證數據真實、透明、不可篡改。”廖逸說。
“區塊鏈技術正是我們苦苦尋覓的食品溯源領域所需要的技術。”吳永寧表示,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食品企業可以更快速地追溯到問題食品的源頭,降低消費者風險,并且通過更有針對性的召回減少財務損失。而且企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就意味著放棄了修改鏈條的權利,由此也與消費者達成互信,打通了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信任通道。“基于區塊鏈的溯源體系還可以助力政府部門進行市場監管。如果在區塊鏈中引入監管方的節點,就可以對鏈條上的所有數據和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智能監控。”廖逸補充說。
推動思維創新
區塊鏈技術對生產關系的改變,也促進企業思維創新。據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執行主任嚴志農介紹,沃爾瑪正在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增加供應鏈的透明度。以豬肉供應鏈為例,沃爾瑪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了創新的食品供應鏈協作模式,使農場到門店的追溯時間從26小時縮短至10秒,調閱文件僅需半分鐘,實現了食品供應體系的全鏈條追溯,使數字產品信息如原產地信息、工廠加工記錄、檢驗報告、有效期、運輸過程等都與相應的食品建立數字化關聯。“使用區塊鏈技術不僅大大縮短了追溯時間,還提高了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實現所有食品供應鏈參與方共享交易記錄,促進彼此互聯、互信與協作。”嚴志農說。
京東大數據與智能供應鏈事業部負責人劉斯漪介紹,通過兩年的努力,京東已運用區塊鏈技術搭建了“區塊鏈防偽追溯平臺”。目前,該平臺免費開放給500多家品牌商,涵蓋商品超過1.4萬個,消費者的掃碼追溯數量超10億條。除此之外,京東還對很多產品品類進行了商品追溯的探索,其中包括消費者比較關心的生鮮類、母嬰類、高端酒類、跨境商品等。同時,京東還開發了企業級的區塊鏈平臺,可以用更短時間、更低成本幫助其他企業部署區塊鏈技術。
劉斯漪坦言,在探索區塊鏈應用過程中,企業遇到諸多挑戰,如技術門檻高、業務結合難、性能不足、安全威脅和身份無法監管等,“目前各個應用場景仍在探索階段”。任常銳也表示:“區塊鏈技術最終還是一個信息系統,需要面臨穩定性考驗以及各種突發事件??傊?,傳統信息系統會遇到的問題它都會遇到。”
孟素荷指出,雖然目前政府部門已經開始推進區塊鏈的應用研究,但是真正的實踐主體是企業。企業不應該等到技術完全成熟、設施十分完備的時候再去開發應用,而是要積極探索,形成由下而上的對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因為區塊鏈并不僅是技術應用,還是一次協作體系的大調整、產業發展的大變革。
從喧囂走向落地
區塊鏈技術且行且探索
區塊鏈,近年來炙手可熱,受到各方高度關注,無論是資本市場、創業公司,還是各大互聯網巨頭,都在著力布局區塊鏈。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今年5月發布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我國區塊鏈產業目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創業者和資本的不斷涌入,使得與區塊鏈相關的創業公司快速增加,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達456家,產業初步形成規模。
“提到區塊鏈,很多人認為它就是比特幣,其實這是誤解。”《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編委會主任、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于佳寧介紹,區塊鏈雖源于比特幣,但現在已遠超比特幣。比特幣解決了數字資產或者虛擬商品的傳輸問題,但是只能傳輸一種;區塊鏈則可以傳輸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合同、票據等。“生活中有價值的全域類信息無處不在,過去使用紙質方式進行承載,現在則可以用區塊鏈技術承載和傳輸。”于佳寧解釋說。
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自2016年將區塊鏈寫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來,國家發展區塊鏈技術、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的步伐非常堅定。目前,很多高校都確立了區塊鏈課題,很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區塊鏈招商政策以及區塊鏈產業園政策。“國家對區塊鏈的監管基本持‘鏈地分離’原則,區塊鏈將為國家級數據資源整合系統提供一個全新思路。”于佳寧進一步解釋,“也就是說,國家不再是建設者,而是監管者。這在地方的電子政務實踐中已經體現出來。”《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展望,未來3年,區塊鏈技術將在實體領域廣泛應用,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成為全球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
但不可否認,目前區塊鏈技術仍不夠成熟。于佳寧表示,區塊鏈技術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其在供應鏈的應用僅僅處于早期階段。“區塊鏈必須從喧囂走向落地。”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執行主任嚴志農表示,盡管區塊鏈技術在食品溯源領域已有很多嘗試,但其應用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企業必須塌下心來,“且行且探索”。
可喜的是,為區塊鏈技術真正落地,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各方均在不斷努力。如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IBM、沃爾瑪和京東共同成立了安全食品區塊鏈溯源聯盟。加入該區塊鏈聯盟的企業,可利用區塊鏈技術分享信息,根據具體需求和已有體系選擇最佳追溯方式,增加供應鏈透明度,打造一個更加安全的食品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