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區塊鏈技術?
《經濟學人》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到,若想更好地理解區塊鏈的技術原理,弄清比特幣、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的一種特殊應用)以及廣義上的區塊鏈技術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必不可少。比特幣是目前區塊鏈技術中名氣最大、范圍最廣的項目;其它同樣基于此項技術的加密貨幣也大量涌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區塊鏈是一個受信任的公共賬簿。它不受任何個體用戶或權威機構的控制。在一條區塊“鏈”中,每筆交易將按時間順序記錄在案;貨幣、數字版權、身份或財產契據等將以數據的形式構成一個“數據塊”,并嵌入到鏈條末端。通過設置,區塊鏈網絡會將全部交易記錄實時廣播,每位參與者均可查閱。這種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每位參與者都可以追蹤整個系統的動態。
圖1 各種加密貨幣的市值
麻省理工大學(MIT)數字貨幣研究發起者之一的Christian Catalini曾把區塊鏈技術目前所處的階段與互聯網誕生初期相提并論。他認為,在互聯網誕生初期,人們恐怕很難想象它會發展為如今這幅模樣;區塊鏈技術的未來同樣難以預測。Christian Catalini 還認為,全社會對比特幣的關注逐漸消退,而且正在轉向探索區塊鏈技術其他發展的可能性。
圖2 區塊鏈網絡中的交易流程
為什么使用區塊鏈技術?
根據Christian Catalini的研究,區塊鏈技術可以為商業活動節省成本,比如認證。商業活動中包含大量的交易,且形式多樣。這些交易需要進行審核、認證,而在此過程中,企業或組織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成本十分昂貴。區塊鏈技術的特性決定了其所涵蓋的交易不會被篡改。因此,企業或組織可以節省審核交易信息等工作的費用。另一方面,借助區塊鏈技術,即便像Airbnb、Uber這樣較為成功的共享經濟形式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在如金融、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其他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闊。
特別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變化已展露苗頭。《金融時報》曾報道稱,多家歐洲銀行雇傭IBM為其中小型企業客戶打造區塊鏈系統,使跨境貿易結算等環節更加便利。未來,該系統還會納入航運等物流環節,便于中小型企業追蹤貨物、支付款項。
MIT教授Michael J. Casey 和Pindar Wong在一篇文章中論述了區塊鏈系統的多種優勢。兩人認為,區塊鏈技術最關鍵的一點在于解決了個人與組織之間由于信息披露及責任劃分利益傾向不同而產生的矛盾。盡管關于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討論目前仍集中在金融領域,但其在改善全球價值鏈方面的巨大潛力更有待開發。通過芯片和傳感器,供應鏈中實體貨物的動態會以數據的形式進入區塊鏈系統。比方說,一家珠寶公司將一批鉆石的形態等數據信息上傳至區塊鏈系統,從而與 “血鉆” 區分開來。此外,Michael J. Casey 和Pindar Wong認為區塊鏈技術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監管層面。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大型財團極可能打造獨屬自身的封閉型賬簿。因此,在設計具體的區塊鏈應用時,設計者應保證其開放性,以防被某一個體或組織操控。
區塊鏈技術面臨的挑戰
Stephen G. Cecchetti 和Kermit L. Schoenholtz認為,社會公眾與業界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還沒有被完全激發,目前僅僅局限于銀行或其他金融部門。不過兩人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仍保持謹慎態度。與龐大的中心化結算系統相比,區塊鏈技術想從前者手中搶奪市場份額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存的大規模支付系統和電子交易平臺已成為龐然大物,而區塊鏈技術所主張的 “去中心化” 卻將消除第三方中介存在的意義,進而迫使后者衍生出來的市場大幅縮減。此外,現存的第三方中介還沒有進入技術瓶頸期,遠沒有達到被淘汰的程度。
Izabella Kaminska在《金融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同其他技術一樣,區塊鏈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監管層面。比方說,誰來檢測,誰來確保區塊鏈系統能夠按預定規則運行,以及當問題出現時,誰來承擔責任。通常,公眾更樂意相信那些使用“傳統”方式來提供服務的機構。這是因為服務提供者是真實的人,也就意味著他們可以被追責。以Airbnb為例,其理念的基石是參與者能夠自我約束,實現自我管理,但很快就出現了信任危機—欺詐、故意破壞行為等。作為新興的共享平臺,Airbnb的科技屬性逐漸喪失。如果區塊鏈技術的監管問題沒有解決,那么其蘊藏的顛覆性力量也不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