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區塊鏈技術在全球不可謂“不火”。在過去的2017年,全球區塊鏈市場估值已飆升至超過2000億美元。
隨著比特幣、去中心化、分布記賬、加密算法等成為與該項技術綁定的關鍵詞,各行各業也競相掀起挖掘該技術應用價值的熱潮:身份防偽、識別騙保、跨境支付、健康數據收錄及智慧醫療、快速跨境支付等一系列新鮮案例層出不窮。
然而,黑客攻擊、投資欺詐等也為這項技術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究竟這是前沿技術必經的“黎明前的黑暗”,還是說區塊鏈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資本炒紅的神話?為解答相關問題,今年7月,麥肯錫咨詢公司的四名研究員勃蘭特·卡爾森(Brant Carson)、朱里奧·羅馬內利(Giulio Romanelli)、帕特里夏·沃爾什(Patricia Walsh)和阿斯哈特·朱梅耶夫(Askhat Zhumaev)聯名發布了《被炒作的區塊鏈:商業價值在何處?》的文章。
文章認為,區塊鏈在各行業的應用潛力不容小窺,但它終究是一項不成熟的技術。各國監管者應從保護投資者權益和普通公民信息安全的角度出發,精準打擊投資欺詐,設置相應技術門檻,并著手制定標準框架。
尚未成熟
近兩年,區塊鏈技術在全球掀起的熱潮可以用一組數字來說明:
——世界經濟論壇曾預測,到2027年,全球經濟總量的10%將會存儲于區塊鏈上;
——在過去兩年,全球有關區塊鏈的正式出版物超過50萬份,而谷歌相關搜索結果約有370萬個;
——在2017年內,全球區塊鏈初創企業的風投基金數額已達到10億美元。
與此同時,老牌科技企業也不遑多讓。IBM目前已投入2億美元并部署安排了超過1000名員工專門從事“區塊鏈+物聯網”技術領域的前沿開發。
不管是資本炒作還是大勢所趨,現在幾乎無人可以否認區塊鏈的確已經“火”了。不過,麥肯錫的文章仍然認為,區塊鏈是一項處于市場導入期、不甚成熟的技術,距離在部分行業中大規模推行起碼還有3-5年時間。
研究員們甚至認為,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尚未出現可稱之為“絕對成功”的應用案例。如果政府和企業缺乏對區塊鏈技術在特定領域中應用范疇、導入時間及未來滲透程度的深入思考和戰略預判,如今的巨額投資到頭來很有可能會“打水漂”。
應用局限
當前,輿論乃至業界對區塊鏈技術的理解存在一些誤區。麥肯錫的文章開篇即對此進行了澄清。
例如,區塊鏈并不一定比傳統的數據庫或交易機制更靠譜,只有在低頻次、高價值的應用場景,以及個體間缺乏信任和交流機制的環境下,才能發揮絕對優勢。
又如,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并非沒有被篡改的可能——當50%以上的分布式網絡計算權限被掌控或協定好統一修改歷史記錄時,記載在區塊鏈上的信息即有可能被修改,俗稱區塊鏈的“51%攻擊定律”。
也正是由于區塊鏈技術的這些“不完美”,決定了其在應用領域的局限性。麥肯錫的四位研究員通過選取和分析當前90個區塊鏈技術的典型及潛在應用案例,分別從“影響力”和“可行性”兩個維度評析及預判該技術對不同行業領域的戰略價值。
總體而言,在影響力方面,區塊鏈對公共部門、媒體、電信、金融等行業的滲透程度最深;在可行性方面,在金融領域會最先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在農業、制造業等領域的應用難度較大、推廣范疇較窄。
麥肯錫調查發現,在最受關注的金融領域,澳大利亞、歐盟和北美地區約90%的銀行已投資或試行了區塊鏈技術,而保險業對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變革顯然更為期待。
目前,在美國約有5%-10%的保險索賠業務屬于“騙保”,每年非健康險公司都要為此耗費超過400億美元。而區塊鏈的跨行業、分布式記賬機制可以有效比對相關數據,識別欺詐行為。
此外,2016年底,歐洲五大保險業巨頭——安聯保險(Allianz)、荷蘭全球人壽保險(Aegon)、慕尼黑再保險(Munich Re)、瑞士再保險(Swiss Re)和蘇黎世保險(Zurich)聯合組建了名為B3i的聯盟,用以研究和試驗區塊鏈技術在智能保險合同、保險業務銷售和理賠處理過程等環節的實踐效果。
監管發力
當前,全球各國家地區對于區塊鏈技術研發推廣所采取的立場不一,但持絕對反對或抵制意見者極少,許多國家政府的監管部門都遵循著“技術中立”的管理路徑——既不過分鼓勵也不明令禁止各主體研發、應用或投資區塊鏈技術。
不過,考慮到該行業可能存在的波動和風險,在保護投資者財產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市場熱情,也是部分國家監管者的一致選擇。
例如,對加密貨幣市場一直持鼓勵態度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簡稱SEC),近期就頻頻采取多種措施提醒投資者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初始代幣發行)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欺詐行為。為此,SEC還推出了一個名為“HoweyCoins”的官方網站,以指導投資者識別ICO詐騙。
今年5月,美國和加拿大兩國40多個轄區的證券監管機構聯手采取行動,推出名為“Operation Cryptosweep”的監管計劃,重點針對可疑的ICO產品及可能存在黑幕和欺詐的采礦服務及相關交易平臺展開調查和打擊。
麥肯錫的文章認為,除了警惕利用區塊鏈技術噱頭炒作市場、欺詐投資者,區塊鏈技術要想在相關領域良性發展、平穩滲透,各國監管者還應明確以下兩點:
一是,區塊鏈的應用門檻不單單由技術水平所決定。即使該技術已完全發展成熟,各級和各領域的監管者也可根據具體應用環境和安全需求對“技術配置”進行人為設置和調節。具體包括:可以影響運行速度的區塊大小、涉及安全的一致性協議和關乎存儲空間的公證人數量等等。
例如,作為區塊鏈技術的狂熱推動者——愛沙尼亞政府已將區塊鏈技術普遍應用于在識別、監測和訪問公民醫療數據,但其公民醫療健康數據至今仍是“脫鏈”狀態,即這些信息并未存儲在區塊鏈上。這一權衡無疑是出于對新興技術發展水平、應用優勢和安全風險的清晰認知。
二是,到目前為止,各國區塊鏈技術標準尚未建立完成,這給多主體共同應用該技術造成了極大障礙,并延緩了其大規模推廣速度。
相比于打擊欺詐和設置技術應用門檻,麥肯錫的研究員們認為,制定統一標準并非難事。在充分了解技術規范的前提下,只要指派權威主體并協調各方利益,即可搭建標準制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