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在3天前,另一金融監管機構——上交所發布署名為邢梅的報告:《區塊鏈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與監管研究》,也重點關注了區塊鏈在交易所的應用,亦指出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對交易所的影響。同時有消息稱,深交所對區塊鏈技術也有專門的研究。
這些動作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或許,中國政府、監管部門對區塊鏈的關注,尤其是在資產交易的關注可能比想象地更深入。
誠然,姚前的報告和邢梅的報告在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差異,姚前主要研究數字資產交易所;而邢梅的報告更突出證券類資產的交易。
但他們都意識到,在區塊鏈加持下,傳統的交易所很大程度會被改造甚至顛覆。姚前提到,“新興數字資產交易所是一個集資金資產的登記、托管、清算、交易撮合能力以及券商、做市商等角色于一體的超級機構,其業務甚至延伸至一級市場,兼具PE、投行等角色。”這和傳統都交易所只專注撮合交易截然不同。
而邢梅認為,區塊鏈運用后,“證券行業將產生很大的變化:一是券商不再參與證券交易后托管、結算,成為投資者客戶管理、投資者行為監督的重要角色;二是證券集中托管結算機構運用聯盟區塊鏈技術繼續履行登記管理和結算職能,或者取消其作為CCP的托管結算職能,將其作為CSD的登記職能交由專門的區塊鏈平臺管理,具體模式取決于所采用的區塊鏈技術類型和對證券登記結算制度的改革力度;三是實時過戶以后,第三方清算機構可以被取消。四是由專門的機構負責數據的留存節點和監管節點,或者證券交易所履行上述職能,具體取決于監管決策。”
綜合二者觀點,可得出以下結論:
1、券商日子將不好過了。2、登記公司或沒作用了。
一個資產從一個人的口袋里到另外一個人的口袋里,如果兩個人不那么信任,那么常常需要經過很多中介提供這種信任,才能完成交易。
以證券類資產為例,需要經過銀行、券商、交易所、登記公司等。
區塊鏈的一個特點就是用算法來解決信任問題。但是傳統經濟中中心化機構積累起來的信任,不會立刻消亡。
按照信任度排序,大致就能排出誰在區塊鏈的世界中會被率先取代,券商首當其沖。銀行、交易所、登記公司都是國家或者準國家機構,有國家信用背書。而券商是企業機構,信用等級天然不及其他三位。
而登記公司之所以會沒用,原因在于區塊鏈的記賬功能。在邢梅的報告中,登記公司失靈來自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采取法定數字貨幣形式的條件下不需要實體機構,其他形式需要委托銀行代為保管實體資金;二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特性,采用公有鏈模式可以不再需要CSD等中介機構,但是在有限許可的階段仍舊需要維護上述信息的機構;三是區塊鏈技術可以利用智能合約,按照全額逐筆的貨銀對付方式完成證券和資金交收,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將不再需要作為CCP的結算和交收職能。
但區塊鏈并不是萬能的,交易所也不那么容易被去中心化都交易所取代。
上交所都邢梅就認為,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證券領域存在較多障礙,場外證券交易主要集中于對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職權的沖擊,在場內證券交易場所應用的法律障礙,主要是與證券集中登記托管結算制度存在矛盾,在沒有國家層面決策、法律層面的推動下各個機構無法合并。
換言之,區塊鏈技術取代中心化的證券交易所還有很長都路要走。
姚前則認為,去中心化資產交易與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所并不沖突,兩者并不是完全替代的關系,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采用去中心化資產交易技術,從而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的能量,更好地提升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金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綜上,區塊閑人認為,兩份報告透露的信息顯示,央行和兩大交易所很關注區塊鏈對交易所的影響,但是中心化的交易所并不會那么容易因為區塊鏈而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