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比前者更早被發掘的概念,但由于數字貨幣的出現,投機者更傾向于炒作價格漲跌。隨著數字貨幣價格持續走低,“區塊鏈”炒作又有了重新升溫的跡象,甚至頻頻與“暴富”掛等號,在缺乏實質應用場景的情況下被過度炒作。
市場傳聞,螞蟻金服有位工程師,他在相親網站簡歷上寫自己是工程師,結果沒人點開他的簡歷。后來他改稱自己是區塊鏈工程師,一下子收了360多封求愛信。
今年年初,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負責人李旭陽稱,利用區塊鏈概念搞的傳銷平臺已超過3000家。
大部分受害者并沒有足夠能力真正理解區塊鏈。犯罪團伙往往把區塊鏈吹得天花亂墜,再加上比特幣“暴富神話”的影響,對普通人迷惑性很強。與此同時,近年來隨著房價大幅上漲,普通民眾“財富縮水”的焦灼感日益增強。“年年都有風口、年年錯過風口”帶來的焦慮情緒,確實強化了很多人“追趕末班車”“一幣一別墅”的不合理幻想。
警方披露的案件顯示,詐騙傳銷團伙往往“高調作案”,甚至頻頻在國內外各大高檔酒店舉辦“推介會”,通過各類自媒體平臺將團伙成員包裝成區塊鏈專家,高調迷惑受害者。去年海口警方破獲的“亞歐幣”案中,犯罪團伙以區塊鏈之名,宣稱“相關權威單位授權”,公然在多地豪華酒店召開推介會和論壇,很快發展會員達4.7萬余人,涉及金額40.6億元。
專家認為,很多投資者看到公司“實力雄厚”,輕易陷入“越高調越可信”的思維陷阱。以鈦克幣案為例,西安鈦克幣傳銷案破案起源于群眾舉報,由于該公司在西安索菲特酒店舉辦所謂區域表彰會,號稱千人參加,聲勢浩大,被群眾懷疑存有傳銷嫌疑。
但在此之前,并沒有受騙人員報案,各監管部門也沒有掌握信息。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沒有監管部門前期介入,等到該公司資金鏈斷裂自行解體時,詐騙規模很可能達十億百億,受騙者數以萬計。
天津市某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說,處理非法集資案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受害人不愿意舉報,甚至監管部門主動去做工作仍不舉報。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許多“區塊鏈傳銷”本質上仍是拉人頭。在詐騙過程中,“受害者”推薦人頭后有提成,事實上成為利益鏈條的一環,只要“龐氏騙局”沒斷裂,相關人員就沒有利益損失,缺乏舉報動力。甚至在許多非法集資和傳銷案中,有人明知是騙局,仍想在騙局崩盤前“火中取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