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從雞苗供應、養殖,再到屠宰、流通等環節,每一只肉雞的信息數據都被如實記錄在“身份證”上,且不可篡改;經區塊鏈加密的多寶魚生長數據,通過“綠色履歷”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從土地承包到播種、加工,稻米的相關信息全部在區塊鏈中記錄,形成每一袋大米真實的生命軌跡……迅速升溫的區塊鏈為農業農村信息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456家,為實體經濟應用服務公司數量達到109家。區塊鏈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的特性,使之在包括農產品生產等實體經濟產業場景中落地的模式和邏輯也日益清晰。
生產數據直接上傳“入庫”,質量追溯不能做手腳
“公司+基地+訂單農戶”是浙江安吉縣茶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千家萬戶的管理不好管,農戶之間總是有差異的。”安吉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賴建紅說,“零散的茶農種植采摘的鮮葉會進入廠區統一加工,如果某一家沒有按照標準種植生產,影響到的是整個批次的茶葉質量。”
安吉白茶是當地的富民產業,帶來的收入占到農民人均年收入的1/4左右。為了防止出現由于質量安全問題被市場淘汰的情況,當地在質量監管上的要求日益嚴格。“我們需要一個第三方平臺來規避一些生產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比如保證農資的合理使用、確保農戶按照標準進行生產。”賴建紅認為,區塊鏈可以從技術手段更好地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后顧之憂。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追溯系統,所有的數據一旦記錄到區塊鏈賬本上將不能被改動。”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康春鵬解釋,依靠不對稱加密和數學算法的先進科技從根本上消除了人為因素,使得信息更加透明,保證了農產品追溯信息的可靠性。
“用區塊鏈做農產品溯源是大勢所趨。”浙江兆信數碼技術有限公司大客戶經理汪燕鋒介紹,在實際操作中,區塊鏈中的農產品數據信息主要通過物聯網應用平臺進行前端數據采集。“以茶園為例,我們會在茶園的山頂裝一個1米多高的探針作為前端采集器,一個探針能覆蓋10畝左右的茶園,采集溫濕度、土壤等種植環境信息。前端采集器還配置了作業巡檢功能,農戶每天的作業到巡檢點上刷一下卡,云端數據庫就會收到一條信息,為農業物聯網、農產品溯源的平臺提供了實時信息。”汪燕鋒說,由于使用了區塊鏈技術,這些信息會通過數據上傳溯源系統直接進入數據庫,并且不能更改。
“讓茶農負擔這部分的費用不現實,也缺乏動力。”汪燕鋒介紹,品牌方支付費用、為農戶安裝相關設施是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主要做法。
“對企業而言,這種新技術可以更好地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對農戶來說,可以更放心地與企業合作、保證收益。”賴建紅說。
信用數據記錄調取便捷,貸款理賠智能高效
如果僅僅將區塊鏈視為精準溯源的技術手段,未免有些大材小用。“區塊鏈+農業物聯網”可以使物聯網設備實現自我管理和維護,降低互聯網設備的后期維護成本;“區塊鏈+農業農村大數據”將會讓農業農村數字資源更加真實有效。
“區塊鏈是一種技術范式,它的后綴有很多種可能性。”康春鵬說,以農村金融為例,目前農民貸款仍然比較難,歸根到底還是缺乏信用抵押機制。區塊鏈可以依靠程序算法自動記錄海量信息,信息透明、篡改難度高、使用成本低。“區塊鏈應用在農村金融領域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貸款可以不再依賴銀行、征信公司等中介機構提供信用證明,貸款機構通過調取區塊鏈的相應信息數據即可,相較以往的方式,既保證了信息完整、數據準確,又降低了使用成本。”
農業保險品種小、覆蓋范圍低,常會出現騙保事件。“區塊鏈與農業保險的結合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康春鵬認為,區塊鏈可以使農業保險賠付更加智能化。“將智能合約用到區塊鏈后,一旦檢測到農業災害,就會自動啟動賠付流程,這樣賠付效率更高。”
“區塊鏈在農業、食品藥品領域更有發展前景。”汪燕鋒同樣認為,除了幫助農業企業提升品牌信譽外,區塊鏈將在農業服務領域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區塊鏈并非萬能,作為一種新技術,它與當前已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信息技術并不沖突,而是一種完善和補充。“區塊鏈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但它不是數據采集的手段。”康春鵬說,“其實有沒有區塊鏈,農村金融和保險都可以發展,只是有了區塊鏈可以解決一些過去人工解決比較繁瑣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企業在開拓農村互聯網市場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去拓展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只有當一個龐大的用戶群參與區塊鏈的時候,它的價值才能體現。”
康春鵬特別提到,區塊鏈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極大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用得不好,則可能吹破“區塊鏈+農業”泡沫,嚴重傷害農業農村信息化。隨著區塊鏈這個“風口”的到來,要盡快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防止以區塊鏈為噱頭的數字貨幣進入農村開展非法集資,損害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