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不了解何為區塊鏈就貿然跟風投資,結果要么是被“割韭菜”,要么就是掉入傳銷騙局
法治周末記者平影影
18天、1.3萬余會員、8600余萬元……4月15日,全國首例打著“區塊鏈”這一網紅概念,實則“新壺裝老酒”的特大網絡傳銷案被西安警方成功破獲,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歸案。
隨著案情細節的披露,大唐幣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枚只為特定投資者群體熟知的“虛擬貨幣”,引發了人們的好奇:為何它能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吸引8000多萬元的資金,這種打著“區塊鏈”“虛擬貨幣”旗號的傳銷騙局是否最近才出現?
“目前已經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涉案資金高達8600余萬元。”在4月17日的案情通報會上,西安市公安局經偵支隊辦案民警介紹道,根據前期線索,犯罪嫌疑人鄭某為牟取非法利益,打著“區塊鏈”概念,與網絡平臺管理員張某、李某、營銷副總勾某等9人,于3月28日起以聚集性傳銷、網絡傳銷為手段,以每枚3元的價格在“消費時代”(DBTC)網絡平臺銷售虛擬的大唐幣。
為吸引人投資大唐幣,該團伙自行操縱大唐幣每日升值幅度,并且設置“持幣生息獎”吸納會員;同時,他們根據會員發展下線情況實施分代管理,設置“分享收益獎”進行獎勵;對10個層級、148人組成的營銷團隊設置“團隊業績獎”,根據營銷團隊業績進行獎勵。
而與以往的傳銷組織不同,該組織沒有選擇隱匿在小區避人耳目,而是將辦公地點設在豪華、氣派的寫字樓內,并且在網上音頻平臺持續做宣傳。此外,該團伙還花3萬元請外籍男子做旗下公司的董事長,將自己打造成具有外資背景的“高科技跨國企業”以擴大影響。
同時,該組織還先后去國內外多地召開虛擬貨幣的推介會,推介虛擬貨幣時,其號稱會員只要投入300萬元,每天可生利8萬元,一個月就可以獲利200多萬元。而會員在平臺注冊后,會員之間進行交割,平臺不退幣,也不返現。
4月15日21時30分,西安市公安局在陜西西安、浙江寧波等地集中收網,將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查獲,6個傳銷窩點被搗毀,凍結涉案賬戶42個,涉案金額高達8600余萬元。
仍有人渾水摸魚
法治周末記者以“大唐幣”等關鍵詞搜索,發現只有一個網址為http://sawine1848.com/wap/index.aspx的網站能打開,其中出現的紅藍“唐”字標志與之前網絡上流傳的官網截圖一模一樣,但整個網站頁面卻跟網絡上流傳的完全不同。該網站設計粗糙簡陋,打開“商城”“區塊鏈商品”等版塊可看到,其中或是無法交易的珠寶等商品或是空白頁面。
在首頁顯眼位置,則是大唐DTC(DTC即大唐幣)手機客戶端的二維碼以及商家招募的信息。此外,頁面上方還時不時地跳出“DTC指數343”一行小字。
但奇怪的是,如今在微博、QQ等多個網絡平臺搜索“大唐幣”“DTC”“DBTC”等,幾乎找不到有關大唐幣投資者留下的痕跡。最后,記者只在西祠胡同和深圳當地一個論壇上,找到兩篇一模一樣的講述大唐幣投資的帖子。
“2018年什么項目穩定,什么項目有前景,什么項目值得投資!大唐幣你知道嗎?大唐幣持幣生息、儲量增值、復利倍增(日結),持幣量100枚至499枚,每天生1‰,持幣量500枚至999枚,每天生1.5‰……持幣量達到10000枚以上,每天生3‰”在這篇帖子中,發帖者用極具煽動性語言描述了“只漲不跌”的大唐幣的投資前景。
發帖者稱,若網友花3000元買進1000個幣,每天就能新增兩個大唐幣,且幣值只漲不跌,“假如持有45天掛牌上市,全部賣出,新增幣90個,總共持有1090個幣。如果幣值每天平均上漲0.5元,賣出價25.5元。全部賣出,扣除10%手續費后可得到25015.5元”。
也就是說,投資者若投入3000元,1個半月后就能賺22000元,即一個半月收益率即可達到733%。
發帖者留下了自己的微信號,但法治周末記者從4月20日晚開始嘗試添加對方為好友,一直到發稿均未通過。
此外,在百度貼吧,法治周末記者還發現一個自稱持有大唐幣的網友,對方在3月17日發貼稱0.7元一枚出售大唐幣,并稱開盤后會漲至3元一枚。記者以要買大唐幣為由添加了對方的微信號,對方表示目前自己仍有大唐幣可以出售,價格為0.7元,1000枚起售。但當記者進一步詢問交易平臺、大唐幣開發團隊、公司具體狀況、是否有法律風險等問題時,對方則再也不予回應。
傳銷幣騙局不斷上演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長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大唐幣傳銷案是一起虛擬貨幣傳銷案,并且披著最近火熱的“區塊鏈”馬甲,打著創新的幌子,蒙騙投資者,但實質上仍然有收取入門費、發展下線、層級計酬三個傳銷特征,是典型的傳銷活動。
但武長海指出,像大唐幣這樣名為“虛擬貨幣”,實為傳銷活動的案件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只不過目前借著區塊鏈的東風呈加速爆發之勢。
“虛擬貨幣源于2009年比特幣的誕生,隨后各種虛擬貨幣開始大量產生,目前國內的虛擬貨幣已經達到數百種。2012年后國內開始大量出現打著虛擬貨幣的幌子進行非法傳銷的案例,例如百川幣、馬克幣、貝塔幣、暗黑幣、摩根幣等,這些所謂的虛擬貨幣都有一個顯著特征,都是打著創新的幌子,許以用戶高額的回報,實則就是傳銷騙局。”武長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虛擬貨幣傳銷案的特點是案值和參與人員數量極大,造成的社會危害不亞于一般的傳銷,同時具有破壞金融秩序的特點。”
法治周末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5年就出現了“百川幣”傳銷騙局,福建百川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周運煌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便建立起“百川幣”多級金字塔形傳銷活動王國,范圍涉及24個省區市90余萬會員,會員層級多達253層,涉案金額21億元。
2016年11月,廣東警方破獲了“恒星幣”非法傳銷案。公開資料顯示,該組織團伙以發展人員數量為條件提成返利,引誘會員通過“恒星幣”繼續層層發展他人參與。4個月就吸收全國31個省(區、市)16萬余名會員,涉案金額近兩億元。
2017年9月,海南海口警方破獲“亞歐幣”傳銷案亦屬于同一類型。短短一年時間,亞歐幣騙局就吸引了4萬多名參與者,吸收資金40多億元。
類似的“虛擬貨幣”傳銷騙局還在不斷上演,隨手在網上一搜,就會看到大量相關消息。在這些騙局中,有的發幣公司幾個月后就關門跑路,只留受害者維權無門;有的發幣公司則被警方查獲,組織者被逮捕歸案。
模式易復制 投資者莫投機
不久前,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聯合國家工商總局(廣東深圳)反傳銷監測治理基地發布了《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勢感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和ICO項目也成為新型網絡傳銷的主要模式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28日,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共識別出3534個疑似傳銷平臺,平臺參與人數高達3176萬人,且每天新增識別傳銷平臺30個左右。
武長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頂著“虛擬貨幣”“區塊鏈”等名義的傳銷騙局,主要是抓住了普通投資者不懂虛擬貨幣、區塊鏈,卻又希望趕上虛擬貨幣投資熱潮的心理。其騙局往往設置復雜,投資者很容易上當。
“不僅如此,這類傳銷騙局的模式非常容易被復制,參與過這類騙局的人,后期很有可能會單干。所以這類騙局很容易呈現病毒式的擴散傳播。”武長海說。
一位早期進入區塊鏈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從去年開始暴漲的比特幣行情讓普通人開始關注區塊鏈和虛擬貨幣,并對神秘的虛擬貨幣投資產生了向往。
“據我所知,有些年輕人甚至從小貸平臺上借錢、用信用卡套現等投資一些虛擬貨幣,他們認為只要踩對一個幣,就會獲得可觀的回報,甚至實現財務自由。而這種盲目的心態往往會落入一些不法分子設計的內部發幣、幣值只漲不跌的圈套。”上述人士如是說。
該資深人士還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有一些所謂的區塊鏈項目方在沒有任何項目的情況下會先建立幾十個微信群,“這些微信群很有可能就是項目方后期發‘空氣幣’‘傳銷幣’的宣傳場所,如此一來后果不敢想象,發展成傳銷的可能性非常大”。
區塊鏈媒體三言財經合伙人楊苗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投資者不了解何為區塊鏈就貿然跟風投資,結果要么是被“割韭菜”,要么就是掉入傳銷騙局。因此投資者除了平日里要從正規、權威渠道學習區塊鏈的相關知識外,還要時刻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輕易相信市面上那些所謂的“內部發幣”“只漲不跌”“超高回報”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