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區塊鏈行業動態 → 正文

區塊鏈投資經驗談:“五大均衡”和“兩大致命傷”下,區塊鏈該怎么投?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4-09 19:49:24 本文摘自:36氪

區塊鏈技術并不是尖端技術。與其他領域(如人工智能、空間技術、生物醫藥科技等)的技術創新相比,它是相對淺顯易懂的。不需要你是行業專家,或具備極強的數理基礎,都可以大致看懂區塊鏈機制,讀懂多數區塊鏈項目的白皮書(此處并不特指“空氣幣”)。

但我仍然認為,區塊鏈是顛覆性的,在于區塊鏈的創造者在嘗試用技術手段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它通過一系列精巧的社會工程學創新和技術組合,嘗試解決互聯網世界的信任問題。這與一般單一學科的技術創新有本質區別。另外,“大道至簡”的區塊鏈技術具有很好的傳播性,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領域的大門。

區塊鏈的精巧性在下面這個例子中有非常好的體現:比特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是一種非常有社會情懷的提法,其中有很深的公平、公正、均權的思想內涵,但這套體系卻是依靠礦工的逐利心維持,到最后,大的礦場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聯手防范51%攻擊的產生。這也許有點像監獄對犯人的教改一樣,通過限制、引導和技能提升間的配合,在灌輸規則意識的同時提升違約成本,最終達到對犯人改造的目的。

社會信任構建難度高、網絡空間違約成本低,這些問題看似無解,但在區塊鏈系統中,卻有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已經夠厲害了!

不過,目前的區塊鏈架構是否是完美的?是否有產生完美架構的可能性?

一把“雙刃劍”——區塊鏈并不完美

我認為非常難。區塊鏈其實是將困難做了轉移,在效果、操作難度、使用場景等多方面做了巧妙的妥協,才能達到其去中心化、唯一、不可篡改等特性。在我看來,區塊鏈至少需要平衡以下五種關系:

技術層面:效率與共識強度(資源消耗)間的平衡

目前比特幣的交易頻率上限是每秒7筆,以太坊能達到每秒100筆,而近期一些創新的區塊鏈技術可以達到每秒交易上千筆。但這并不是說,技術取得了多大的進步,而是以犧牲共識強度作為代價。目前公認共識強度最強,最笨拙但最靠譜的,仍然是比特幣的POW共識機制。無論是POS,DPOS還是側鏈技術等都以變相中心化以及放松監管作為前提。POW對于資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忽視的,但因此產生了巨大違約成本,保證了架構的魯棒性。

對于區塊大小的爭論,其實是在討論是不是應該通過增大存儲成本的方式,換取更高的效率。如果未來這種“唯一”的賬本動輒需要上百G存儲,且需要保存在每個節點的話,也是極大的資源消耗。

商業層面:管理價值與技術難度間的平衡

區塊鏈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三種模式,共識強度也依次降低。私有鏈的交易效率最高,但很多人認為私有鏈并不是真正的區塊鏈。這有點像當年大家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討論一樣。在我看來,私有鏈和聯盟鏈有可能國內最快完成商業落地的突破口。

中心化管理優勢:很多人只看到了中心化的“單點失敗”可能性,但沒有看到中心化產生的高效率。Visa的交易量可達每秒40000筆,這是目前任何區塊鏈項目遠遠無法企及的。云服務商可以對網絡環境進行整體性運維,中國的電網體系因為集中治理而變得更高效和穩定。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呢?

很多市面上的區塊鏈項目,有給網絡寵物做唯一記錄的,有給農產品做唯一記錄的,有給書做唯一記錄的。對于這類項目,我只想問一句,so what?做記錄的價值遠低于構建系統的成本,這真是一筆好生意?對于線上產品還好,線下產品即便上鏈進行了記錄,難道就能保證在線下不會被掉包?

社會體制層面:去中心化理念與現行中心化社會體制間的平衡

區塊鏈能否真的做到去中心化?區塊鏈是建立在網絡世界上的,現行網絡世界本身就是中心化,云服務商在網絡環境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金融體系是中心化,大家都習慣把錢存在銀行里,并去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在多數情況下中心化的機構可以維持體系的穩定。即便在區塊鏈世界中,大家也習慣性的把私鑰地址保存在交易所,如果需要每個人記住自己的私鑰地址,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這難道不是又變成了中心化機構?需要中心化的機構去支持這種去中心化的體系,這是一件很tricky的事情。

在所有中心化機構中,國家機器是最大最終極的。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屬性很容易演變成反監管屬性,鼎鼎大名的“絲綢之路”、暗網,此類的網絡黑市都與區塊鏈脫不了干系。一旦國家采取強硬手段,對區塊鏈實施強監管,那么就很容易出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狀況。目前,部分區塊鏈項目中已經加入了AML,KYC等措施貼合監管。而真正的大國,也從未對區塊鏈合法性進行任何明確的表態。

屬性層面:工具價值與貨幣價值間的平衡

比特幣在最初的時候其實是一種虛擬貨幣,作為比特幣區塊鏈體系的燃料存在,可以說,幣和鏈之間的關系相對均衡。但現在,多數區塊鏈項目是以ICO作為唯一目的進行發幣的,鏈的應用只是幣價的支持。當然也有鼓勵不要發幣只做鏈的項目。那么,到底做鏈為了發幣,還是發幣為了做鏈?我認為,不發幣的區塊鏈項目是缺乏激勵且很難維持的,但幣的價值應該與鏈的價值相互依存。目前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的幣價,都過高了,現在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回調壓力很大。

驅動力層面:逐利性與社會共贏價值觀間的平衡

這就是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區塊鏈需要通過納什均衡的設計維持自身體系的運轉,必不可少的需要有很強逐利性的參與方,但這些參與方的影響往往不限于“挖礦”本身,而是向其他領域擴散,比如近期如火如荼的ICO。區塊鏈本身是追求去中心化的治理體系及高效的存證體系,并借此打造更先進的虛擬貨幣,如果淪為了資本玩家收割“韭菜”的工具,就與本源產生了偏離。對于參加ICO的項目來說,很多優質項目會考慮政策不確定性而相對猶豫,反而大量“空氣幣”由于機會成本極低,會義無反顧的投身區塊鏈。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并在泡沫破裂時導致市場斷崖式下跌。投資者并沒法分享優質資產升值紅利,只是為了增值預期付費,非常容易落入欺詐圈套,這與目前的金融市場還是存在一定區別。

以史為鑒——區塊鏈加入金融體系的兩大致命傷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種平衡、博弈和妥協,追溯區塊鏈的發展歷史,還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無監管無保障的金融體系

從比特幣誕生至今,大概經歷了三到四輪大的“行情”。但及其相似的是,每一輪大漲之后,都會迅速迎來一輪大跌。

• 2008年,中本聰首次發布了他的“點對點電子貨幣系統”,并將其命名為比特幣。2009年1月,第一個比特幣被生產出來。2010年,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成立,比特幣開始在極客圈內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 2010年年底,比特幣價格從不足30美分一路高歌猛進,到2011年年中達到約30美元,半年間漲幅約100倍,也讓比特幣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但之后一件黑客攻擊事件,市場情緒嚴重受挫,幣價重新回到2美元左右水平。

• 2013年上半年,受到第一次產量減半、礦機升級、塞浦路斯債務危機的影響,比特幣迎來了第一輪“大漲”,幣價從30美元瘋長到266美元,市值首度超過10億美元。但這輪行情并沒有持續太久,幣價很快回到50美元水平,跌幅近80%。

• 2013年下半年,中國掀起了比特幣熱潮,大量資本涌入導致比特幣幣價迅速沖高到1242美元。隨之而來的是中國政府的強硬政策、MT.GOX關門消息和當時最大的礦場Ghash.io引發的51%攻擊恐懼,導致幣價在2014年1月跌至114美元。

多數人可能只看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這輪行情,但若稍加對比,會發現每輪行情都極其相似。在暴漲和暴跌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比特幣市場缺乏監管和價值評估體系,市場情緒容易快速釋放,快速財富積累可能性引發逐利資金的快速進場操控行情,系統承壓能力差等問題。簡單的說,就是短線操作的寶地、收割“韭菜”的最佳戰場。在2017年下半年,很多時候區塊鏈項目內容或白皮書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能夠與區塊鏈搭上關系發ICO,就馬上變成了“香餑餑”。在多數“韭菜”還沉浸在新技術帶來社會革命的迷思中時,逐利資本已經完成了收割。

區塊鏈真的安全嗎?

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因其加密算法和不可篡改機制,成為一套非常安全穩固的系統。但與區塊鏈相關的安全事件在近年卻層出不窮。簡單列舉如下:• 2014年2月28日,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之一的MT.GOX宣布破產,原因是價值5億美元的85萬個比特幣丟失。后經調查,被黑客盜走的比特幣只是冰山一角(僅幾千個),其他丟失的比特幣極可能是由于一系列內部欺詐交易造成的。

• 2016年6月17日,區塊鏈業界最大的眾籌項目TheDAO遭到攻擊,導致300多萬以太幣資產被分離出TheDAO 資產池。黑客利用TheDAO智能合約中存在的漏洞不斷將資產池中的DAO資產分離并轉給自己。

• 2018年3月7日,幣安發生黑客攻擊。黑客運用一系列精巧的操作,先是通過其操縱的10000個比特幣拉爆VIA(維爾幣),制造交易所被黑的外部表象,引發市場恐慌情緒,最終通過在其他交易所掛空單的方式套現。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高級操作,簡直6到可以進入MBA教學案例。

以上僅是被爆出且造成損失較大的安全事件,在區塊鏈市場中僅是鳳毛菱角,還有大量安全事件仍潛藏在水面之下。究其原因,區塊鏈的龐大體系也是由一行一行代碼組成的。但由于發展時間短,社區相對較小,導致安全運維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黑客可以隨意利用其中的代碼漏洞發動攻擊。

相比比特幣、以太坊這些大社區,一些新興的區塊鏈項目更加危險。很多區塊鏈代碼都通過開源途徑拼湊出的,漏洞極多,一旦被炒高幣值后,極易發生黑客攻擊。交易所作為新的“中心化”機構,也使得攻擊目標更加具象化,并造成“單點失敗”。

區塊鏈到底該怎么用?

區塊鏈是偉大的,但不是萬能的,使用場景決定最終的使用效果。以下是我個人的幾點思考:

• 線上優于線下:區塊鏈僅能記錄一段交易代碼,較為適合線上資產的確權和交易。但如果用于記錄線下資產,則需要對線上線下資產進行勾連(將代碼通過雕刻,內嵌,貼牌等方式與線下資產建立一對一對應關系),存在勾連失敗的可能性。

• 低頻高價值&高頻低價值:區塊鏈因其工作機理,對于高頻次交易的支持能力有限,但較適宜低頻次少量數據高價值的線上資產記錄,如房產確權,保險理賠,遺產登記等。高頻次低價值可以通過“延遲打包結算”的方式(如閃電網絡)處理,如知識付費類應用。而對于高頻高價值和低頻低價值的應用,我目前并不十分看好,前者由于無法及時到賬導致用戶體驗差,后者會有大量低價值冗余信息占用存儲空間。未來物聯網將會產生超量數據,是否適合區塊鏈記錄,需要分場景判斷。

• 成本意識:區塊鏈本身是有成本的,就比特幣而言,一旦“挖礦”紅利期結束,交易方需要額外補貼比特幣以促成交易記錄。其他區塊鏈項目也是要通過其他形式的資源消耗保證交易記錄。因此那些生命周期短且價值很低的資產或交易并不適合用區塊鏈進行單獨記錄。Blockstream的閃電網絡就是通過打包小額交易實現低成本交易記錄。這樣的嘗試在我看來非常值得提倡。

• 私有鏈vs公有鏈:有人說私有鏈并不是區塊鏈,因為無法體現去中心化的理念。這種討論似乎在公有云和私有云推廣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就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大型企業對于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接受度明顯高于公有云。我認為,私有鏈作為一個效率工具,可以實現低成本價值體現,更適合目前的市場階段。高盛、德勤、花旗等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及IBM等網絡服務商都在內部進行了大量的區塊鏈研究和嘗試。聯盟鏈由于需要考慮多方的利益博弈,相比私有鏈來說更難執行,這可以參見R3 CEV近年的發展路徑。

• 新行業優于傳統行業:對于醫療、教育等傳統行業來說,已有一套應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資產記錄機制,貿然的使用區塊鏈極有可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因此不免會遇到阻力。而在一些新行業,尤其是在線上共享經濟領域,如信息/資源共享(累進價值高)、眾包等領域,區塊鏈有非常大的應用可能性。

區塊鏈投資注意事項:

• 既要腦洞大,也要腳踏實地:在價值判斷上應該保守,探索區塊鏈項目的真正價值所在;而在應用場景上則應該開拓思維,不要只翻舊賬,最適合“區塊鏈+”的領域可能還沒有誕生。

• 幣圈和鏈圈需要相互支撐:隨著整體市場預期回落,幣圈可能會相對沉寂一段時間。比特幣和以太坊依然是最值得信賴的幣種,以太坊的升級會促進鏈圈的發展。多數鏈圈項目有toB屬性,很難出現爆點,會遵循企業服務項目的發展周期,實現長期穩定增長。幣圈的重新崛起需要鏈圈的突破性進展(技術/政策)作為支持,而幣價維持在一個相對高點也有利于資金和人才持續入局,共謀大業。不過這個過程不會太快。

• 投幣還是投股權:在這一波行情中,區塊鏈和現行的金融市場的評價體系出現偏離,不看收入利潤客戶商業模式,只看能否快速積累資金。這也是很多老牌投資機構拒絕進場的原因。未來,“幣體系”和股權市場能否對接是存疑的。就像之前一個朋友開玩笑式的說法:既然能發幣割韭菜,誰還要股權融資?不過也確實有不少鏈圈項目在“執迷不悟”的開展股權融資。我個人認為,未來這兩條線會同時存在,但發幣的門檻(監管力度還是發幣成本)會提高,同時投資人也會更加理性,野蠻發展的機會窗口已經過去了,項目會基于自身發展考慮制定融資策略。老牌投資機構可能會謹慎嘗試鏈圈股權項目,畢竟還是有“不能錯過”的壓力在,“新貴”則更愿意通過投幣的方式快速實現逆襲。

• 關注從業者:區塊鏈行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進行技術開發、代碼維護、安全能力升級等相關工作。而不是過多的“金融人才”利用監管缺失,使用二級市場無法奏效的“奇招”對幣價進行炒作。投資區塊鏈項目不應該只看站臺的大佬,而是應該關注整體社區的建設及中層技術骨干的水平,以及關注團隊是否能客觀理解場景與鏈的關系,理解區塊鏈的所長和所短。

關鍵字:經驗投資

本文摘自:36氪

x 區塊鏈投資經驗談:“五大均衡”和“兩大致命傷”下,區塊鏈該怎么投?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區塊鏈行業動態 → 正文

區塊鏈投資經驗談:“五大均衡”和“兩大致命傷”下,區塊鏈該怎么投?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4-09 19:49:24 本文摘自:36氪

區塊鏈技術并不是尖端技術。與其他領域(如人工智能、空間技術、生物醫藥科技等)的技術創新相比,它是相對淺顯易懂的。不需要你是行業專家,或具備極強的數理基礎,都可以大致看懂區塊鏈機制,讀懂多數區塊鏈項目的白皮書(此處并不特指“空氣幣”)。

但我仍然認為,區塊鏈是顛覆性的,在于區塊鏈的創造者在嘗試用技術手段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它通過一系列精巧的社會工程學創新和技術組合,嘗試解決互聯網世界的信任問題。這與一般單一學科的技術創新有本質區別。另外,“大道至簡”的區塊鏈技術具有很好的傳播性,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領域的大門。

區塊鏈的精巧性在下面這個例子中有非常好的體現:比特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是一種非常有社會情懷的提法,其中有很深的公平、公正、均權的思想內涵,但這套體系卻是依靠礦工的逐利心維持,到最后,大的礦場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聯手防范51%攻擊的產生。這也許有點像監獄對犯人的教改一樣,通過限制、引導和技能提升間的配合,在灌輸規則意識的同時提升違約成本,最終達到對犯人改造的目的。

社會信任構建難度高、網絡空間違約成本低,這些問題看似無解,但在區塊鏈系統中,卻有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已經夠厲害了!

不過,目前的區塊鏈架構是否是完美的?是否有產生完美架構的可能性?

一把“雙刃劍”——區塊鏈并不完美

我認為非常難。區塊鏈其實是將困難做了轉移,在效果、操作難度、使用場景等多方面做了巧妙的妥協,才能達到其去中心化、唯一、不可篡改等特性。在我看來,區塊鏈至少需要平衡以下五種關系:

技術層面:效率與共識強度(資源消耗)間的平衡

目前比特幣的交易頻率上限是每秒7筆,以太坊能達到每秒100筆,而近期一些創新的區塊鏈技術可以達到每秒交易上千筆。但這并不是說,技術取得了多大的進步,而是以犧牲共識強度作為代價。目前公認共識強度最強,最笨拙但最靠譜的,仍然是比特幣的POW共識機制。無論是POS,DPOS還是側鏈技術等都以變相中心化以及放松監管作為前提。POW對于資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忽視的,但因此產生了巨大違約成本,保證了架構的魯棒性。

對于區塊大小的爭論,其實是在討論是不是應該通過增大存儲成本的方式,換取更高的效率。如果未來這種“唯一”的賬本動輒需要上百G存儲,且需要保存在每個節點的話,也是極大的資源消耗。

商業層面:管理價值與技術難度間的平衡

區塊鏈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三種模式,共識強度也依次降低。私有鏈的交易效率最高,但很多人認為私有鏈并不是真正的區塊鏈。這有點像當年大家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討論一樣。在我看來,私有鏈和聯盟鏈有可能國內最快完成商業落地的突破口。

中心化管理優勢:很多人只看到了中心化的“單點失敗”可能性,但沒有看到中心化產生的高效率。Visa的交易量可達每秒40000筆,這是目前任何區塊鏈項目遠遠無法企及的。云服務商可以對網絡環境進行整體性運維,中國的電網體系因為集中治理而變得更高效和穩定。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呢?

很多市面上的區塊鏈項目,有給網絡寵物做唯一記錄的,有給農產品做唯一記錄的,有給書做唯一記錄的。對于這類項目,我只想問一句,so what?做記錄的價值遠低于構建系統的成本,這真是一筆好生意?對于線上產品還好,線下產品即便上鏈進行了記錄,難道就能保證在線下不會被掉包?

社會體制層面:去中心化理念與現行中心化社會體制間的平衡

區塊鏈能否真的做到去中心化?區塊鏈是建立在網絡世界上的,現行網絡世界本身就是中心化,云服務商在網絡環境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金融體系是中心化,大家都習慣把錢存在銀行里,并去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在多數情況下中心化的機構可以維持體系的穩定。即便在區塊鏈世界中,大家也習慣性的把私鑰地址保存在交易所,如果需要每個人記住自己的私鑰地址,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這難道不是又變成了中心化機構?需要中心化的機構去支持這種去中心化的體系,這是一件很tricky的事情。

在所有中心化機構中,國家機器是最大最終極的。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屬性很容易演變成反監管屬性,鼎鼎大名的“絲綢之路”、暗網,此類的網絡黑市都與區塊鏈脫不了干系。一旦國家采取強硬手段,對區塊鏈實施強監管,那么就很容易出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狀況。目前,部分區塊鏈項目中已經加入了AML,KYC等措施貼合監管。而真正的大國,也從未對區塊鏈合法性進行任何明確的表態。

屬性層面:工具價值與貨幣價值間的平衡

比特幣在最初的時候其實是一種虛擬貨幣,作為比特幣區塊鏈體系的燃料存在,可以說,幣和鏈之間的關系相對均衡。但現在,多數區塊鏈項目是以ICO作為唯一目的進行發幣的,鏈的應用只是幣價的支持。當然也有鼓勵不要發幣只做鏈的項目。那么,到底做鏈為了發幣,還是發幣為了做鏈?我認為,不發幣的區塊鏈項目是缺乏激勵且很難維持的,但幣的價值應該與鏈的價值相互依存。目前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的幣價,都過高了,現在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回調壓力很大。

驅動力層面:逐利性與社會共贏價值觀間的平衡

這就是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區塊鏈需要通過納什均衡的設計維持自身體系的運轉,必不可少的需要有很強逐利性的參與方,但這些參與方的影響往往不限于“挖礦”本身,而是向其他領域擴散,比如近期如火如荼的ICO。區塊鏈本身是追求去中心化的治理體系及高效的存證體系,并借此打造更先進的虛擬貨幣,如果淪為了資本玩家收割“韭菜”的工具,就與本源產生了偏離。對于參加ICO的項目來說,很多優質項目會考慮政策不確定性而相對猶豫,反而大量“空氣幣”由于機會成本極低,會義無反顧的投身區塊鏈。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并在泡沫破裂時導致市場斷崖式下跌。投資者并沒法分享優質資產升值紅利,只是為了增值預期付費,非常容易落入欺詐圈套,這與目前的金融市場還是存在一定區別。

以史為鑒——區塊鏈加入金融體系的兩大致命傷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種平衡、博弈和妥協,追溯區塊鏈的發展歷史,還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無監管無保障的金融體系

從比特幣誕生至今,大概經歷了三到四輪大的“行情”。但及其相似的是,每一輪大漲之后,都會迅速迎來一輪大跌。

• 2008年,中本聰首次發布了他的“點對點電子貨幣系統”,并將其命名為比特幣。2009年1月,第一個比特幣被生產出來。2010年,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成立,比特幣開始在極客圈內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 2010年年底,比特幣價格從不足30美分一路高歌猛進,到2011年年中達到約30美元,半年間漲幅約100倍,也讓比特幣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但之后一件黑客攻擊事件,市場情緒嚴重受挫,幣價重新回到2美元左右水平。

• 2013年上半年,受到第一次產量減半、礦機升級、塞浦路斯債務危機的影響,比特幣迎來了第一輪“大漲”,幣價從30美元瘋長到266美元,市值首度超過10億美元。但這輪行情并沒有持續太久,幣價很快回到50美元水平,跌幅近80%。

• 2013年下半年,中國掀起了比特幣熱潮,大量資本涌入導致比特幣幣價迅速沖高到1242美元。隨之而來的是中國政府的強硬政策、MT.GOX關門消息和當時最大的礦場Ghash.io引發的51%攻擊恐懼,導致幣價在2014年1月跌至114美元。

多數人可能只看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這輪行情,但若稍加對比,會發現每輪行情都極其相似。在暴漲和暴跌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比特幣市場缺乏監管和價值評估體系,市場情緒容易快速釋放,快速財富積累可能性引發逐利資金的快速進場操控行情,系統承壓能力差等問題。簡單的說,就是短線操作的寶地、收割“韭菜”的最佳戰場。在2017年下半年,很多時候區塊鏈項目內容或白皮書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能夠與區塊鏈搭上關系發ICO,就馬上變成了“香餑餑”。在多數“韭菜”還沉浸在新技術帶來社會革命的迷思中時,逐利資本已經完成了收割。

區塊鏈真的安全嗎?

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因其加密算法和不可篡改機制,成為一套非常安全穩固的系統。但與區塊鏈相關的安全事件在近年卻層出不窮。簡單列舉如下:• 2014年2月28日,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之一的MT.GOX宣布破產,原因是價值5億美元的85萬個比特幣丟失。后經調查,被黑客盜走的比特幣只是冰山一角(僅幾千個),其他丟失的比特幣極可能是由于一系列內部欺詐交易造成的。

• 2016年6月17日,區塊鏈業界最大的眾籌項目TheDAO遭到攻擊,導致300多萬以太幣資產被分離出TheDAO 資產池。黑客利用TheDAO智能合約中存在的漏洞不斷將資產池中的DAO資產分離并轉給自己。

• 2018年3月7日,幣安發生黑客攻擊。黑客運用一系列精巧的操作,先是通過其操縱的10000個比特幣拉爆VIA(維爾幣),制造交易所被黑的外部表象,引發市場恐慌情緒,最終通過在其他交易所掛空單的方式套現。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高級操作,簡直6到可以進入MBA教學案例。

以上僅是被爆出且造成損失較大的安全事件,在區塊鏈市場中僅是鳳毛菱角,還有大量安全事件仍潛藏在水面之下。究其原因,區塊鏈的龐大體系也是由一行一行代碼組成的。但由于發展時間短,社區相對較小,導致安全運維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黑客可以隨意利用其中的代碼漏洞發動攻擊。

相比比特幣、以太坊這些大社區,一些新興的區塊鏈項目更加危險。很多區塊鏈代碼都通過開源途徑拼湊出的,漏洞極多,一旦被炒高幣值后,極易發生黑客攻擊。交易所作為新的“中心化”機構,也使得攻擊目標更加具象化,并造成“單點失敗”。

區塊鏈到底該怎么用?

區塊鏈是偉大的,但不是萬能的,使用場景決定最終的使用效果。以下是我個人的幾點思考:

• 線上優于線下:區塊鏈僅能記錄一段交易代碼,較為適合線上資產的確權和交易。但如果用于記錄線下資產,則需要對線上線下資產進行勾連(將代碼通過雕刻,內嵌,貼牌等方式與線下資產建立一對一對應關系),存在勾連失敗的可能性。

• 低頻高價值&高頻低價值:區塊鏈因其工作機理,對于高頻次交易的支持能力有限,但較適宜低頻次少量數據高價值的線上資產記錄,如房產確權,保險理賠,遺產登記等。高頻次低價值可以通過“延遲打包結算”的方式(如閃電網絡)處理,如知識付費類應用。而對于高頻高價值和低頻低價值的應用,我目前并不十分看好,前者由于無法及時到賬導致用戶體驗差,后者會有大量低價值冗余信息占用存儲空間。未來物聯網將會產生超量數據,是否適合區塊鏈記錄,需要分場景判斷。

• 成本意識:區塊鏈本身是有成本的,就比特幣而言,一旦“挖礦”紅利期結束,交易方需要額外補貼比特幣以促成交易記錄。其他區塊鏈項目也是要通過其他形式的資源消耗保證交易記錄。因此那些生命周期短且價值很低的資產或交易并不適合用區塊鏈進行單獨記錄。Blockstream的閃電網絡就是通過打包小額交易實現低成本交易記錄。這樣的嘗試在我看來非常值得提倡。

• 私有鏈vs公有鏈:有人說私有鏈并不是區塊鏈,因為無法體現去中心化的理念。這種討論似乎在公有云和私有云推廣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就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大型企業對于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接受度明顯高于公有云。我認為,私有鏈作為一個效率工具,可以實現低成本價值體現,更適合目前的市場階段。高盛、德勤、花旗等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及IBM等網絡服務商都在內部進行了大量的區塊鏈研究和嘗試。聯盟鏈由于需要考慮多方的利益博弈,相比私有鏈來說更難執行,這可以參見R3 CEV近年的發展路徑。

• 新行業優于傳統行業:對于醫療、教育等傳統行業來說,已有一套應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資產記錄機制,貿然的使用區塊鏈極有可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因此不免會遇到阻力。而在一些新行業,尤其是在線上共享經濟領域,如信息/資源共享(累進價值高)、眾包等領域,區塊鏈有非常大的應用可能性。

區塊鏈投資注意事項:

• 既要腦洞大,也要腳踏實地:在價值判斷上應該保守,探索區塊鏈項目的真正價值所在;而在應用場景上則應該開拓思維,不要只翻舊賬,最適合“區塊鏈+”的領域可能還沒有誕生。

• 幣圈和鏈圈需要相互支撐:隨著整體市場預期回落,幣圈可能會相對沉寂一段時間。比特幣和以太坊依然是最值得信賴的幣種,以太坊的升級會促進鏈圈的發展。多數鏈圈項目有toB屬性,很難出現爆點,會遵循企業服務項目的發展周期,實現長期穩定增長。幣圈的重新崛起需要鏈圈的突破性進展(技術/政策)作為支持,而幣價維持在一個相對高點也有利于資金和人才持續入局,共謀大業。不過這個過程不會太快。

• 投幣還是投股權:在這一波行情中,區塊鏈和現行的金融市場的評價體系出現偏離,不看收入利潤客戶商業模式,只看能否快速積累資金。這也是很多老牌投資機構拒絕進場的原因。未來,“幣體系”和股權市場能否對接是存疑的。就像之前一個朋友開玩笑式的說法:既然能發幣割韭菜,誰還要股權融資?不過也確實有不少鏈圈項目在“執迷不悟”的開展股權融資。我個人認為,未來這兩條線會同時存在,但發幣的門檻(監管力度還是發幣成本)會提高,同時投資人也會更加理性,野蠻發展的機會窗口已經過去了,項目會基于自身發展考慮制定融資策略。老牌投資機構可能會謹慎嘗試鏈圈股權項目,畢竟還是有“不能錯過”的壓力在,“新貴”則更愿意通過投幣的方式快速實現逆襲。

• 關注從業者:區塊鏈行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進行技術開發、代碼維護、安全能力升級等相關工作。而不是過多的“金融人才”利用監管缺失,使用二級市場無法奏效的“奇招”對幣價進行炒作。投資區塊鏈項目不應該只看站臺的大佬,而是應該關注整體社區的建設及中層技術骨干的水平,以及關注團隊是否能客觀理解場景與鏈的關系,理解區塊鏈的所長和所短。

關鍵字:經驗投資

本文摘自:36氪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雅县| 昌乐县| 太湖县| 平潭县| 华坪县| 庆安县| 北宁市| 正阳县| 吉安市| 保亭| 平阴县| 富川| 唐海县| 荆州市| 德保县| 班玛县| 贡山| 城步| 扶余县| 扬州市| 平江县| 青州市| 法库县| 贵德县| 广宁县| 平定县| 镇巴县| 上饶县| 囊谦县| 松江区| 南木林县| 南汇区| 双桥区| 芷江| 综艺| 新竹市| 恭城| 甘孜县| 泗水县| 昌黎县| 叙永县|